300558 |
行情走势 | DDX在线指标 | 超赢数据 | 资金流向 | 同花顺主力 | 千股千评 | 融资融券 | 财务分析 | 分红配股 | 主营业务 |
最新消息 | 基本面分析 | 大小非解禁 | 股东增减持 | 基金持股 | 机构评级 | 龙虎榜 | 股东大会 | 业绩预告 | 停牌停复 |
璞泰来2021年一季报点评:多点开花,各项业务均超市场预期
21年一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 3.35亿元,同增 260.21%,盈利水平大幅 提升,超市场预期。 2021年 Q1公司实现营收 17.39亿元,同比增长 112.43%,环比下降 10.08%;归母净利润 3.35亿元,同比增长 260.21%, 环比增长 32.94%,扣非归母净利润 3.13亿元,同比增长 277.66%,环 比增长 28.28%。盈利能力方面, Q1毛利率为 37.77%,同比增长 7.36pct, 环比增长 7.13pct;净利率 19.27%,同比增长 7.7pct,环比增长 4.95pct。
石墨化并表完成,负极一体化龙头显现, Q1盈利水平大幅提升。 我们 预计负极 Q1出货 2.1万吨,环比略微下降 5%。从盈利能力看,我们预 计公司负极单吨利润 0.9万元/吨左右(不含石墨化),环比微增,负极 业务预计贡献 1.8-2亿元左右利润。而 20年 12月山东兴丰剩余 49%股 权收购完成, Q1我们预计石墨化出货量 1.4-1.5万吨,自供比例达到 70%,预计为公司贡献 0.5-0.6亿左右利润,环比新增近 0.3亿。 Q1国内需求超市场预期,涂覆隔膜出货环比再提升。
Q1动力电池行业 淡季不淡,龙头企业满产满销,我们预计 Q1公司出货涂覆膜 3亿平以 上,环比增长 25%,贡献 0.6亿左右利润,环比增长 10%左右。我们预 计 21年出货量有望达到 15亿平,同比翻番以上。同时公司规划 20亿 平基涂一体化产能,预计于 2023年完成一期 4亿㎡产能建设,于 2024年完成二期 8亿㎡产能建设,于 2025年完成三期 8亿㎡产能建设, 25年规划 35亿平涂覆膜产能, 21亿平基膜产能,公司有望结合涂覆优势 打开基涂一体化市场。 经营现金流大幅改善,合同负债增长明显。
2021年 Q1公司存货为 28.22亿,较年初增加 26.18%;应收账款 16.47亿,较年初减少 3.11%。 21年 Q1公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 4.42亿,较去年同期增长 183.45%,主 要由于公司业务收入的快速增长。公司账面现金为 45亿, 较年初降低 10.54%。公司在建工程为 6.94亿元,较年初降低 14.43%。公司合同负 债为 12.71亿元,较年初增长 74.51%,主要由于公司业务增长,预收客 户款项增加。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我们看好公司在全球负极领域的竞争优势,并将 受益于电动化实现持续高增长,我们上调此前盈利预测,将公司 2021-2023年 归 母 净 利 润 为 10.58/14.72/19.84亿 上 调 至 14.64/19.61/25.78亿 , 同 比 增 长 119%/34%/31% , 对 应 PE 为 34.73/25.92/19.72x,给予 2021年 50倍 PE,对应目标价 148元,维持 “买入”评级
通裕重工事件点评:20业绩略超预期,但20年四季度毛利率超预期下滑
公司 2020年业绩略超我们预期,公司风电业务充分受益国家碳中和战略,空间有望超预期,行业总量增速有望更持续2020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 56.88亿元,同比增加 41.22%;实现毛利 13.52亿元,同比增长 29.62%;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 3.81亿元,同比增长 62.24%。
实现综合毛利率 23.78%,与 2020年前三季度相比降低了 2.20个百分点,与2019全年相比提高了 2.13个百分点,公司全年业绩表现略高于我们的预期。
2020年 10-12月,实现总营业收入 16.73亿元,同比增长 31.95%;毛利 3.09亿元,同比降低了 6.93%;归属母公司净利润 0.54亿元,同比下降 13.43%。四季度毛利和净利润同比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主营业务毛利率同比大幅下降了7.71个百分点。与 2020年第三季度相比,收入和毛利同比增速也都明显下滑,我们认为主要是因为 2020年四季度行业供求缺口有所缓解,相应铸锻件价格向常态回归以及上游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升公司成本;同时公司风电模块化业务开始贡献收益,收入体量较大而毛利率比较低,拉低了公司综合毛利率。
盈利预测我们根据公司年报信息调整公司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021-2023年,可实现营业收入 66.03、73.67和 74.36亿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润 4.44、4.27和 3.73亿元,总股本 38.97亿股,对应 EPS 0.
11、0.11和 0.10元。2021年 4月 12日,股价 3.29元,对应市值 127亿元,2021-2023年 PE 约为 29、30和 34倍。
国家碳中和战略的确定改变了对风电行业未来 3-5年总量的预期,我们认为风电行业在 2021年抢装结束后的景气度回归常态的时间将会拉长。公司风电装备模块化业务的收入体量超出我们的预期,但毛利率很低,可能很难对冲风电行业景气度回归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我们暂时维持公司“增持”评级。
迪安诊断2020年报点评:实验室进入利润释放期,自产和特检快速提升
2020年收入增长稳健,利润高速增长 2020年营收 106.49亿元( +25.98%),归母净利润 8.03亿元 ( +131.20%)。商誉减值 4.46亿元,剔除商誉影响后净利润 12.5亿元, 同口径下增长 138%。 实验室扭亏加快, 特检比例提升,现金流充裕 诊断服务 50.82亿元( +61.99%);渠道产品 56.56亿( +5.61%), 自 产产品 3.76亿元( +214.54%)。 38家实验室 2020年有 13家扭亏, 累计 34家盈利,预计余下 5家 2021年有望扭亏, 实验室利润率将持 续提升。 毛利率 38.22%( +6.07pp),分业务来看,代理产品毛利率下 滑 1.53pp 至 25.06%,但随着自产产品比例提升,产品业务毛利将改 善。 诊断服务毛利率提升 8.88pp 至 48.95%, 受益于特检比例提升。 销售费用率 9.07%( -0.07pp),管理费用率 7.19%( -0.70pp),财务费 用率 1.84%( -0.63pp);研发费用率 3.00%( +0.51pp)。期间费用率 合计 21.10%( -0.77pp)。
现金流/净利润达到 1.93,资金充裕。 研产销检一体两翼, 研发持续投入,自产产品高速增长 特检收入超过 10亿元( +200%),受益于精准医学中心,占 ICL 比例 约 35%(不含新冠)。新增 5家省外精准医学中心,累计 20家,已有 7家盈利。 子公司凯莱谱、迪谱、迪安生物等聚焦核酸质谱、液相质谱、 病理、分子诊断等方向,围绕肿瘤、慢病、感染、妇幼四大领域, 年内 新开发项目 116项,新增 2个三类、 4个二类、 16个一类证书,新增 3个 CE 认证,后续自产试剂将借助渠道快速放量。 风险提示: IVD 降价、新产品开发和推广不及预期,商誉减值风险等。
投资建议: 上调盈利预测, 维持“买入”评级 上调 21-22年、新增 23年盈利预测,预计 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 12.18/12.86/14.72亿元(原 9.90/9.09亿元),三年 CAGR22%,当前 股价对应 PE17/16/14X。公司作为第三方独立医学实验室龙头企业, 实验室扭亏, 迎来利润释放期, 现金流改善明显。布局质谱和分子诊断 等领域,持续研发,自产产品借助渠道优势放量,特检依托精准医学中 心占比均迅速提升, 维持前期合理估值 51.1-58.4元,对应 2023年 PE22-25X,维持“买入”评级
华致酒行:年报圆满收官,21Q1业绩高增盈利改善
白酒量价齐升结构改善, 渠道营销网络持续优化。公司 20年白酒收入 42.96亿元,同比增长 28.0%。公司在省会城市以及经济发达的地县级市推动优质客户转型为连锁门店,连锁门店数量增加迅速。年内,公司推出钓鱼台精品酒(铁盖)、荷花酒、大规格四开国缘等产品,并首发汾酒青 30复兴版,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公司加大团购渠道以及直接消费者开发, 20年销售人员同比增长 38%至 723人,适应当下白酒渠道变革趋势。公司加强物流合作,推出异地航空、同城极速达等服务,并在全国范围增加前置仓,提升配送服务质量。 公司 20年进口烈性酒收入 2.0亿元,同比增长 79%; 国内洋酒市场快速增长,进口烈性酒业务有望成为新的重要增长点。
毛利率小幅下降,期间费用率管控严格。20年公司毛利率 19.07%(-2.31pct),其中白酒毛利率 20.1%(-1.6pct), 葡萄酒毛利率 16.0%(-10.0pct),预计主要因为购酒成本提升所致。 20年销售费用率 7.61%(-0.31pct), 管理费用率2.07%(-0.51pct),财务费用率 0.31%(-0.31pct), 受益于银行贷款规模减小,期间费用有效控制。综合影响, 20年销售净利率同比下降 0.89pct 至 7.69%。
白酒需求旺盛景气度延续,看好公司盈利改善。 从成都春糖的情况来看, 白酒需求增长明显,推动公司一季报业绩高增;高收入人群社交名片升级背景下,终端景气度有望延续。 批价上行后,茅台、五粮液等名酒的渠道利润明显提升,公司有望充分受益;汾酒等区域次高端酒保持高增,公司产品结构优化贡献增量。 渠道扁平化趋势下,公司加码团购,市占率有望提升。
财务预测与投资建议: 我们上调营收,下调费用率, 预测公司 21-23年每股收益分别为 1.25、 1.58、 1.92元(原 21-22预测为 1.
11、 1.38) , 结合可比公司估值,给予公司 21年 25倍 PE,对应目标价 31.25元,维持买入评级。
拉卡拉2020年报点评:深耕4.0战略,各业务稳步发展
业绩稳健增长,归母净利润连续六年增速超 15%。 公司公告 2020年全 年业绩, 2020年实现营业总收入 55.62亿元, 同比增长 13.53%; 实 现归母净利润 9.31亿元, 同比增长 15.43%,连续六年保持 15%以上 的净利润增速。实现经营性净现金流 14.36亿元,同比增长 29.07%。 其中支付业务创收 46.65亿元(+7.34%),毛利率为 32.85%,毛利率 下滑 8.86pct,主要原因为①机具设备增加导致折旧增加,②终端设 备投放增加导致通讯费相应增加;科技服务业务创收 6.38亿元 (+44.51%),毛利率为 89.21%,提升 18.71pct。
受疫情影响,费用 率皆有所下滑。 新推出两款 POS 产品巩固市占率, SaaS 化服务平台发展良好。 2020年公司推出电签 POS 和手机 POS 两款产品, 全年新投放超 1030万台 电签 POS,超 60万张支付牌照; 手机 POS 推动商户自然转化, 5个 月内新增商户 9.8万家, 帮助公司进一步巩固支付市场占有率。公司 SaaS 化服务平台形成了扫码 POS、小程序、受理码等多维度多场景扫 码体系。扫码业务通过覆盖三四线城市和县乡区域进一步提升渗透 率,扫码业务的年度活跃商户达到 812万家(+159%),扫码交易笔数 80.19亿笔(+1%),交易金额 7927亿元(+23%),保持领先地位。
科技服务增长,云上业务加速前行。 公司继续打造云生态,推动产品 及业务体系向云原生迁移, 面向中小微商户的科技服务收入 5.25亿 元(+44%),占科技服务整体比重达 82%;面向中小银行的科技服务收 入 0.56亿元(+159%),面向银联和外卡组织合作的科技服务收入 0.58亿元(+5%)。 公司垂直切入行业生态,面向母婴、生鲜、医美、汽车 等行业打造具有行业特色“支付+”商户 SaaS 服务体系, 拓展母婴、 生鲜行业商户近 2万家,商户累计发生订单 1815万笔,订单金额 25.21亿元。 云收单业务覆盖商户 2.6万家,累计交易 875万笔,交易金额 达 17.6亿元。 积极布局数字货币,抢占领先身位。 公司是首批与中国人民银行数字 货币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两家支付机构之一, 深入核心试验领 域, 2020年在数字人民币的研发、推广等方面投入超 3000万元,目 前已具备数字人民币交易全面受理能力,具备为小微商户受理数字人 民币的能力, 已全面参与多个城市的试点活动, 充分借助自身在支付 领域的先发优势,积极布局数字支付新时代版图。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金融科技企业, 近年持续深耕 4.0战略, 以收单业务为基石,积极拓展科技服务并深入数字货币核心试验领域。 我们预计公司 2021/2022/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64.40/75.76/87.0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0.92/13.04/15.76亿元, EPS 分别为 1.36/1.63/1.97元, 对应 PE 分别为 23/19/16倍, 给予“增持”评级。
恒力石化2020年年报点评:业绩再创新高,成长性逐步验证
业绩再创新高 公司 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 1523.73亿元,同比增长 51.19%;归母净 利润 134.62亿元,同比增长 34.28%。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大炼 化项目的一体化优势,以及在建项目投产贡献。公司 2000万吨/年炼 化一体化项目全年满负荷运行, 150万吨乙烯项目于 2020年三季度正 式投产,单体最大的 250万吨 PTA-4、 250万吨 PTA-5全部投产实现 了公司的盈利提升。
炼化板块带动业绩增长 分板块来看,公司业绩的增长主要由于炼化板块的增长所致。 2020年 公司成品油、化工品、 PTA、聚酯产品及其他板块营收分别为 175.86( +43.06%)、 722.37( +138.25%)、 294.48( +2.83%)、 175.20( -23.26%)亿元; 2020年公司成品油、化工品、 PTA、聚酯产品毛 利分别为 28.31( -15.70%)、 190.42( +158.10%)、 32.85( -49.38%)、 28.64( -12.07%)亿元。
在手项目稳步推进,保障盈利增长 公司“2× 250万吨/年 PTA 项目”预计将于 2021年底建成投产, 新装 置更具后发优势,盈利能力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PBS/PBAT 可降解新 材料将规划建设 90万吨的新产能,预计将于 2022年中期逐步释放。
投资建议: 预计 21-23年归母净利润为 156/185/215亿, EPS 为 2.22/2.63/3.05元/股,对应 PE 为 13.5x/11.4x/9.8x,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能化品价格波动风险;在建项目进度不达预期风险; 疫情 复苏导致需求下滑风险。
双良节能公司动态点评:高效节能减排与光伏新能源双轮驱动
事件:公司发布 2020年年度报告,实现营业收入 20.72亿元,同比下降 18.03%;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37亿元,同比下降 33.54%。对此点评如下:
一、公司 2020年报:疫情影响下,交付时间推迟,全年业绩同比下滑 33.5%? 2020年公司传统节能节水系统业务订单因新冠疫情等因素确认时间变更、交付时间推迟,导致业绩出现下滑;光伏新能源业务快速爆发,表现亮眼。
公司目前主要业务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节能节水系统,包括:溴化锂冷热机组、电制冷机组、换热器、空冷器系统等;第二部分是新能源系统,包括多晶硅还原炉及其模块等。1)节能节水系统业务稳中有新,溴冷机、换热器、空冷业务 2020年营业收入同比+6%、-8%、-28%。公司节能节水业务整体平稳,但客户订单因新冠疫情等因素确认时间变更、交付时间推迟,导致业绩暂时下滑。其中,溴冷机(热泵)业务以余热利用、节能减排为核心技术方案和经营主线,围绕中央空调市场、供热市场、石化市场、煤化市场、生化市场、循环水市场六大行业开展业务,共实现营业收入 85,299.18万元,同比增长 6%;换热器业务立足稳定增长的空分业务,维持第一位的市场份额,延伸了节能改造、设备更换市场,并同时拓展了石化、多晶硅、半导体等其他市场新领域,换热器业务板块共实现营业收入 25,755.43万元,同比下降 8%;公司空冷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72,164.19万元,同比减少 28%,公司空冷业务(江苏双良冷却系统有限公司)充分发挥现有钢塔的技术和经验优势,获得客户的高度认可,年度内订单金额创历史新高,并在电力、煤化工等领域维持着第一位的市场占有率,公司还持续获得了港澳台地区项目订单,并积极拓展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空冷市场。2020年公司获得山东国林、中韩石化(武汉)等新项目,为后期循环水冷却、消雾新市场奠定了基础。2)智慧能源管理与服务系统转型行稳致远。智慧能源公司作为公司合同能源管理、智慧能源业务的实施主体,以政府、医院、机场三个板块作为突破口,获得了宜兴文化中心、无锡红豆财富广场、青州市政府等有价值的项目。服务分公司加速新业务落地,在保障维保、配件更新、中央空调清洗等传统业务稳定贡献收入的同时,以“安全、舒适、健康、节能、 环保”为理念,年内拿下了最大单体服务业务——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一号能源中心及商业街设备设施智慧运维项目。工程公司作为公司工业系统集成的主力军,凭借多套溴化锂和其他工艺结合的复合型工艺包,为客户提供“节能、节水、环保、增产、增效”的全方位解决方案。3)光伏新能源订单情况良好,近三年公司多晶硅还原炉确认的收入总和近 7.8亿元。2020年,光伏新能源业务(江苏双良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 17,000.00万元。随着光伏行业平价上网进程加速,下游装机需求回暖,龙头硅料企业纷纷上马扩产项目,公司的多晶硅还原炉系统(占据市场份额首位),将会首先受益。公司近三年来累计为行业各家硅料企业提供三百多台大型高效还原炉,2020年公司还为通威股份旗下的四川永祥交付业内首台 60对棒还原炉,用于生产高品质多晶硅。近三年公司多晶硅还原炉确认的收入总和近 7.8亿元,有力推动了国内硅料生产企业的工艺变革和产品质量提升。针对这一次的扩产浪潮,公司将为行业提供更高端、高效的还原炉及其模块,公司的溴冷机、空冷系统、换热器等产品也将快速切入多晶硅行业。
投资建议:公司节能类业务有望在 21年复苏,光伏新能源业务推进顺利,维持增持评级。预计公司 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达到 2.6、4.7、6.9亿元,增速分别为 91%、77%、49%,对应市盈率 29、16、11倍。根据公司公告,包头双良一期多晶硅项目(20GW 拉晶、20GW 切片)建设期两年,自开工之日起计算,项目建设期第 1年开始实现部分产能,第 3年为达产年。公司所属行业为高效节能减排行业与光伏新能源行业,是推动国家“碳中和”战略的重要两环。多晶硅产能进入扩张周期,双良新能源中标订单充足。9亿注册资本设立包头双良,投资单晶硅棒、硅片项目。
风险提示:硅片项目投产进度低于预期;多晶硅订单拓展进度低于预期;下游需求周期向下;现金回款情况恶化;节能类业务拓展低于预期等。
玲珑轮胎2020年年报点评:业绩符合预期,产能、客户、渠道推进有序
2020年归母净利+33%, 业绩符合预期 玲珑轮胎 2020年实现营收 184亿元,同比+7%,实现归母利润 22.2亿元,同比+33%,扣非+34%,全年轮胎销量+7%,毛利率 27.9%, 同比提升 1.4pct。拆分季度,单 Q4实现营收 51.4亿元,同比+10%, 利润 6.2亿,同比+37%, Q4销量+12.4%。 总结来看, 2020年业绩 基本符合预期(原盈利预测利润 22.5亿),全球轮胎行业总销量-11.7% 的背景下玲珑轮胎实现了量端、营收端、利润端的稳健增长。
毛利率创 2015年以来新高,四费率管控有效 2020年全年毛利率为 27.91%,同比增加 1.40pct( 国内同比-0.5pct, 海外同比+5.15pct); 四费占比 14.29%,较去年同期下降 1.06pct, 主 要为销售费用率 5.24%,下降 0.96pct, 其余三费率基本持平。 远期战略清晰,产能+客户+渠道推进有序 产能端: 截至 2020年底, 玲珑总产能 7685万条,湖北荆门一期 2020年已达产,二期预计 21年 4月投产(半钢+600,全钢+80-120),塞 尔维亚一期预计 21年 Q3试生产(半钢+400);长春一期预计 21年 10月试生产(全钢+100-120)。 客户端: 主胎持续突破大众、通用等 中高端客户。
渠道端: 2020年 3月起推行新零售以来, 3-12月国内零 售市场销量+50%(全钢胎+60%+,半钢胎+45%+),全年国内零售销 量+43%。截至 2020年底,新建旗舰店超 100家,品牌店超 1800家, 注册门店超 2万家。 风险提示: 反倾销关税、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影响利润率。 维持盈利预测,维持“买入” 评级 轮胎行业空间大(国内 2500亿,全球 12000亿)、增速稳(存量市场 为主),玲珑作为乘用车胎国产领先品牌, 远期规划“6+6”发展战略 ( 2030年产销量突破 1.6亿条,年均复合增长超 7%),新零售模式快 速推进,前装客户有序拓展,产能建设符合预期。维持盈利预测, 预 计 21/22/23年 EPS 分别 1.9/2.2/2.6元, 对应 PE 是 25/22/19x, 更新 2021年目标估值在 53.5-61元, 维持“买入” 评级
京东方A2020年报点评:面板行业维持高景气度,业绩增长提速
公司于 4月 13日发布 2020年报及 2021年一季度业绩预告。 2020年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355.53亿元,同比增长 16.80%,实现归母净利润 50.36亿元,同比增长 162.4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 26.70亿元, 受益于面板价格的大幅上涨,业绩超出我们此前预期。同日,公司发 布了 2021年一季度业绩预告,在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 润预计为 50-52亿元,同比增长 782%-818%,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 盈利能力大幅提升,现金流充裕。 受益于面板价格的持续上涨, 公司 毛利率及净利率逐季提升,至四季度达到了 28.16%及 8.91%,处于历 史较高水平,全年分别为 19.72%及 3.34%,相比去年同期提升 4.54pct 及 3.75pct,盈利能力明显提升。
公司全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净额为 392.52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 50.49%,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净增加额为 177.96亿元,在手货币资金共计 736.94亿元,现金流充 裕。三项费用率合计为 8.85%,与上年基本持平,公司持续加大在研 发方面的投入,全年研发费用为 76.23亿元,同比增长 13.78%。 LCD 面板市场持续扩张,公司作为行业龙头大幅受益。 2020年虽然全 球经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出现明显下滑,但是反而促进了线上化及 智能化的发展,显示面板需求逆势增长,公司全年显示器件销量同比 增长 18%,在下游多个应用市场销售面积及出货量稳居世界第一,此 外公司完成了对中电熊猫南京 8.5代线以及成都 8.6代线的收购,进 一步扩充了公司产品线结构,巩固了公司的市场地位。 加速布局新型显示领域,把握未来发展机遇。
在报告期内,公司柔性 OLED 产品加速放量,全年销售增长实现翻倍,成都柔性 AMOLED 产线 保持较高运转效率,绵阳产线也成功实现量产出货,未来公司在 OLED 面板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提升。公司提前布局下一代显示技术 Mini-LED 领域,在产品、技术以及市场多个领域实现突破,首次实现了 75英 寸玻璃基板双拼背光产品的点亮,开始向品牌厂商进行推广,并实现 了玻璃基直显侧面线路、固晶以及组装等技术瓶颈的突破,未来随着 市场及技术的成熟, Mini-LED 将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
受益于面板景气周期的来临,公司业绩出现大幅增长,短期来看面板价格仍保持了稳中向上的态势,从而将带动公司毛利率及净利率的提升,因此我 们 上 调 公 司 归 母 净 利 润 并 引 入 2023年 盈 利 预 测 , 预 计 公 司2021/2022/2023年营收分别 1749.96/1872.65/2028.9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64.67/178.79/196.96亿元, EPS 分别为 0.47/0.51/0.57元,对应 PE 为 14/13/11倍,维持“增持” 评级。
京东方A业绩预告点评:2021Q1业绩大超预期,面板龙头问鼎全球
2021Q1业绩预告大超预期,面板龙头问鼎全球。受益于面板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公司实现业绩快速成长,其中 2020Q4公司实现营收406.51亿元,同比增长 33.99%,实现归母净利润 25.60亿元,同比增长 3779%,此外,公司发布业绩预告,预计 2021Q1实现归母净利润50-52亿元,同比大增 782%-818%,大超市场预期。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按产品拆分来看,四大事业群均实现销售规模增长,其中显示事业实现营业收入 1319.71亿元(+16.03%),智慧系统创新事业实现营业收入 13.28亿元(+61.72%),智慧医工事业实现营业收入 15.22亿元(+12.15%),传感器及解决方案事业实现营业收入 1.20亿元(+90.95%);盈利能力方面,2020年公司实现毛利率 19.72%(+4.54pct),实现净利率 3.34%(+3.75pct),同比均显著回暖;公司费用整体把控得当,2020年公司期间费用率(不含研发)为 8.85%(+0.13pct),同比小幅提升,拆分来看,销售费用率 2.31%(-0.2pct)、管理费用率 4.58%(+0.09pct)、财务费用率 0.24%(+0.13pct)。
行业景气度持续高涨,公司核心竞争力凸显,未来持续成长可期。面板价格是面板行业企业盈利水平的风向标,当前供需背景下我们判断面板价格将至少上涨至 2021Q3,短期来看,叠加公司部分产线折旧到期的加持,我们判断公司业绩环比增长确定性较高,中长期来看,随着三星的逐步退出,液晶面板行业壁垒进一步提升,公司作为龙头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凸显,研发方面,公司 2020年研发投入 94.42亿元(+7.93%),研发投入占营收比达 6.97%,同时公司技术创新成果转换能力优秀,2020年公司新增专利申请超 9,000件,在柔性 OLED、传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创新领域新增专利申请超 4,500件,新增专利授权超 5,500件。我们认为,公司作为全球 LCD 面板龙头,将持续整合优质资源巩固自身在 LCD 面板领域的优势,同时通过持续研发和技术创新提升自身在 OLED、Mini-LED 等新兴显示领域的实力以确保长期竞争力,公司业绩将受益于面板寒冬之后行业持续成长、周期性变弱而持续兑现。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作为液晶面板龙头,将持续整合优质资源以巩固自身在 LCD 面板领域的优势,同时通过持续研发和技术创新提升在 OLED、Mini-LED 等新兴显示领域的实力以确保长期竞争力,此外公司持续向物联网方向发力,传感器及解决方案、智慧系统创新创及智慧医工事业等多个事业群获得了较快发展,我们认为公司将在面板寒冬之后分享行业持续成长、周期性变弱带来的长期盈利红利。考虑到行业景气度高涨,我们上调盈利预期,预计公司 2021-20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10.69(+52.19)/241.50(+39.74)/272.31亿元,对应 EPS分别为 0.61/0.69/0.78元/股,对应当前 PE 估值分别为 10/9/8倍,维持“买入”评级。
美年健康2020年年报点评:Q4业绩强势增长,全年客单价微升
事件:公司 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 78.15亿元(-8.33%);归母净利润 5.54亿元(+163.93%);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 6.00亿元(+30.91%);经营现金流净额 9.73亿元(-22.73%)。公司公告 2021年 Q1业绩预告,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 3.8-4.3亿元,主要由于一季度受春节假期、健康体检传统淡季及疫情不稳定等影响。
疫情影响逐渐减弱,下半年业绩逐步恢复。2020年疫情对于健康体检行业的影响十分明显,上半年公司各地体检中心因疫情防控要求,面临不同程度的暂停开业或人次限流等情况,下半年随着疫情程度消退,公司经营渐入佳境。分季度来看,公司四个季度营业收入分别为5.35/12.79/26.04/33.96亿元,同比变化-58.15%/-45.84%/-1.22%/+51.10%。
由于上半年体检业务受抑制,三四季度被压制的体检需求快速反弹,叠加公立医院产能不足的客户溢出,2020年四季度公司收入创下历史最高点。由于上半年的行业低潮期,因维系房租、人工支出等固定开支,公司 2020H1归母净利润亏损 7.82亿元;随着业务快速恢复,及确认转让美因基因股权的投资收益,公司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5.54亿元。
全面布局,四大品牌协同发展。公司旗下“美年大健康”、“慈铭”、“奥亚”、“美兆”四大品牌,满足市场上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个体化需求。
2020年,分品牌来看,“美年大健康”实现收入 60.72亿元,占比 78%;
“慈铭”和“奥亚”实现收入 16.31亿元,占比 21%,“美兆”实现收入 1.11亿元,占比 1%。截至 2020年底,公司旗下体检中心数量为 605家,其中控股体检中心 266家,参股体检中心 339家,已覆盖除港澳台外的 31个省市自治区的 308个城市。从各地区收入占比来看,公司的收入结构较为均衡健康, 2020年收入前五大区域分别为北京、上海、广东、湖北和川渝藏,占比分别为 13.6%、11.6%、9.3%、6.6%和 6.3%。
加速推进系统升级,客单价有望继续提升。公司常规体检业务由于疫情受到抑制,到检业务主要为客单价较低的外检和入职体检,客单价相对处于较低水平。随着疫情的平息,公司常规体检业务不断增长,全口径客单价也随之逐渐提高,2020年平均客单价为 506.87元/人,超过 2019年全口径客单价 501.36元/人。此外,公司不断增强技术基底,实现预防医学上的智能化革新。在呼吸系统健康筛查、消化道肿瘤筛查、糖尿病健康管理等领域不断推出全新的检测技术。未来随着个检产品组合丰富,客单价仍有继续提升空间,助力公司业绩增长。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考虑疫情稳定的情况下,公司业务恢复增长等,我们将公司 2021-2022年归母净利润 9.69/12.11亿元,调整至 9.53/11.64亿元,预计 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 14.02亿元,对应当前市值的 PE 分别为 47X/38X/32X。维持“买入”评级。
华峰化学2021年一季报预告&2020年年报快报点评:坚守自主创新高质量发展,业绩创新高再超预期
连续三季度业绩再创历史新高, 一季报业绩再超预期 公司公布《2020年度业绩快报》: 2020年, 公司营收、净利润、净利率水 平逐季增长, 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 146.70亿元(同比+6.42%);归母 净利22.78亿元(同比+23.71%);基本每股收益0.49元/股(同比+13.95%)。 2020年 Q4单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47.28亿元(同比-54.99%);归母净利 10.37亿元(同比-30.15%), 符合我们的预期。
同时, 公司公布了《2021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 2021Q1,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 14.50-16.50亿 元(同比+431.94%-505.32%); 在 2020年 Q3、 Q4业绩屡超预期的基础 上, 公司 2021Q1再次创造了新的单季度盈利记录, 再超我们预期。 氨纶业务:预计氨纶行业供需错配格局有望贯穿 2021年全年 2020年全年,氨纶需求增速在纺服等领域自然渗透率 7%~9%的基础上, 额外增长了约 4%-5%,我们测算出 2020年我国氨纶整体需求增速在 12% 左右,行业呈现出供需错配格局。自 2020年 9月中旬起,受氨纶行业进 入供需错配格局、下游纺织服装需求回暖、海外订单转移回流、双原材料 价格上涨等多重因支撑,氨纶行业周期景气大幅反转。
目前氨纶单吨价差 约 27245元/吨,较 2020年 9月中旬上涨 116.49%。伴随龙头企业议价权 进一步增强,我们看好 2021全年氨纶行业有望维持高景气、高盈利。 己二酸产能过剩问题有望缓解;聚氨酯业务盈利修复、平稳增长 受益于 PA66、 PBAT 等新兴市场发展,己二酸供给过剩问题有望逐步缓解。 从 PBAT 下游塑料袋、农膜、餐具、快递包装等市场角度看, 我们测算出 2021-2023年 PBAT 的增量对己二酸的需求拉动将分别达 12.05、 26.28、 46.17万吨,分别占当前产量的约 7.5%、 16.4%、 28.9%。
在国内及全球 经济逐步复苏的背景下,聚氨酯产品如沙发、床垫、鞋底等消费逐步回暖, 聚氨酯原液价格与价差已于 2020年 Q4迎来反弹回升。我们看好公司将充 分把握市场机遇,持续坚守自主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创建国际一流企业。 风险提示: 新项目投产进度低于预期;产品价格大幅下滑;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等。 投资建议: 维持 “买入”评级。 我们看好公司坚守自主创新高质量发展, 预计 2020-2023年归母净利润 22.78/39.13/42.52亿元,同比 23.7%/71.8%/8.7%,摊薄 EPS 为 0.53/0.91/0.99元,对应 PE 为 20.7/12.0/11.1倍,维持“买入”评级。
拓邦股份公司动态点评:2021Q1超预期增长,上下游同步发力奠定高增基础
事件:公司于 4月 13日发布 2021年一季度业绩预告,2021年一季度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 2.21-2.46亿元,同增 250%-290%;预计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1.42–1.54亿元,同增 480%-530%。
Q1业绩超预期增长,净利润同增 250%-290%。公司于上下游同步发力,2021Q1公司业绩高速增长,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 2.21-2.46亿元,同增250%-290%,其中公司持有欧瑞博的股权投资公允价值预计对公司 2021净利润产生 9,334.70万元正向影响,扣非后 2021Q1预计实现净利润1.42–1.54亿元,同增 480%-530%。
2021Q1业绩的大幅优化主要系公司于上下游两端同时发力,上游端,公司加大对供应链的投入积极应对原材料短缺。公司前瞻的备货策略持续发挥优势,在上游材料出现短缺情况下,公司通过提前备货、集中采购、与下游大客户联动、以及利用强大的 ODM 研发设计能力实现了部分国产替代,有效缓解了供货短缺的压力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降低了原材料涨价对 Q1经营利润的影响。此外,公司通过建立集团采购平台集中采购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毛利率,未来随着通过集团采购平台采购物料占比的上升,以及研发加码产品附加值提升,毛利率有望进一步优化下游端,持续突破头部客户,保障未来优质发展。公司聚焦战略客户、大客户及科创客户,近年来客户获得持续突破,2020年头部客户数量从 2019年的 53家增加至 80家,头部客户收入占比提升至 80%,且其中 5000万级及以上占比较高,近年来持续突破 TTI、海尔等大客户。公司通过技术创新、敏捷交付、高品质保障,持续加深与客户的伙伴关系,头部客户份额稳步提升,下游客户需求持续向好,增量订单大幅增加,头部优势逐步确立。
公司产品平台逐步放量,创新产品及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提升,产品结构不断优化。2020年公司出货数量 10万+的 ODM 产品平台数量由 2019年的 52个增长至 69个,其中出货数量 100万+的产品平台数量由 2019年的 4个快速增长至 2020年 16个,平台规模优势逐步体现。此外,公司不断加强研发投入提升创新产品占比,2020年公司研发投入为 4.05亿元,同增 20.99%,研发加码提升产品附加值,创新产品及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也在大幅提升,2020年度毛利率较高业务如工具、工业营收占比分别提升3.37及 1.14个百分点,而毛利率相对较低的家具业务占比则下降 5.24个百分点,营收结构优化推升毛利率提高 2.4pct 至 24.39%。
谋求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加速技术与资源协同。2021年 3月 24日,公司与松下电器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并签约,双方将在智能家居及其他领域共同研究和创新,在技术服务、产品创新、智能制造、供应资源互补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入合作,将充分发挥各自在人才、技术、市场领域的独特优势,抢占潜力市场,实现双赢并谋求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此前,拓邦与 PAS 控股达成战略协作,公司将入股 PAS 控股旗下的帕艾斯电子技术(南京)有限公司,并以此为契机在技术、人才、市场、销售以及研发等资源上形成协同作用,在电子和机电系统领域开展全球化的深入合作。
投资建议:鉴于公司智控龙头地位稳固,所处行业赛道向好,公司经营管理能力有效提升,并持续拓展海外市场,预计公司 2021-2023年实现营收分别为: 73.06/92.45/113.74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预计分别为 :
7.02/8.90/10.91亿元,对应现价 PE 分别为:18X/14X/12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涨价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中美贸易战加剧风险;
汇率波动风险;疫情加剧风险;宏观经济风险
宁波银行2020年报点评:私行财富高增,战略优化升级
业绩概览宁波银行 2020A 归母净利润累计同比+9.7%,20Q4单季同比+25.8%,单季增速环比+37.2pc;营收累计同比+17.2%,20Q4单季同比+13.9%,单季增速环比+4.1pc。20Q4净息差(日均)2.30%。20Q4不良率 0.79%,拨备覆盖率 506%。
核心观点
1、减值拖累消退。宁波银行 20Q4单季利润同比+26%,单季增速环比+37pc,单季营收同比+14%,增速环比+4pc,主要归因减值损失和其他非息拖累消退。
具体来看:①规模方面,总量上保持高增态势,20A 总资产同比+23.5%;结构上,存贷款结构改善。20Q4零售贷款占比环比提升 3pc 至 38%,活期存款占比较 20H1提升 1pc 至 45%;②息差方面,2020A 息差 2.30%,同比提升 3bp,得益于负债端成本率改善。20Q4单季负债成本率环比+3bp 至 2.18%,主要是受到主动负债成本率上升影响;③其他非息方面,20Q4单季其他非息同比+19%,增速环比+88pc,带动营收增速环比改善;④成本方面,成本收入比 38%,同比上升 4pc,拖累利润。判断归因零售战略推进下,员工规模扩张,2020H2增加5541人至 24291人。预计新员工展业效率提高下,成本拖累将消退;⑤减值损失方面,20Q4资产减值损失同比-38%,增速环比-74pc,得益于实际风险回落。
展望未来,财富管理发力和资产质量向好下,2021年盈利增速有望继续回升。
2、资产质量向好。2020年资产质量指标全面向好。①存量指标方面,不良率环比持平于 0.79%,逾期较 20H1实现双降,逾期余额较 20H1减少 3%,逾期率大幅下降 10bp 至 0.80%。拨备水平充足,逾期拨备覆盖率较 20H1提升 61pc至 503%。②动态指标方面,TTM 真实不良生成率(不良+关注)和 TTM 逾期生成率较 20H1分别改善 22bp、7bp,实际风险回落。
3、私行财富发力。2020年宁波银行私行财富业务发力,迎来较快增长。①客群方面,20A 宁波银行财富白金以上客户 39万户,同比增长 12%,私行客户7617户,同比+41%。②规模方面,20A 宁波银行零售 AUM 5340亿,同比+22%,私行 AUM 956亿,同比+42%。③收入方面,代理业务实现收入 58.9亿,同比+34%。展望未来,财富管理快速发展有望支撑宁波银行的盈利增速修复。
4、经营战略升级。战略方向更加清晰。2020年领导层致辞中,首次明确 15个利润中心。相较 2019年,“个人银行”修改为“个人信贷”,新增“远程银行”、“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的顺位提升,战略方向清晰。
盈利预测及估值宁波银行私行财富高增,资产质量向好,战略优化升级。预计 2021-2023年宁波 银 行 归 母 净 利 润 同 比 增 长 14.97%/15.05%/15.85% , 对 应 BVPS19.60/22.28/25.39元、EPS 2.84/3.28/3.80元。继续维持目标价 45.35元,对应2021年 2.31倍 PB。现价对应 2021年 PB 1.95倍,现价空间 18%,买入评级。
和而泰公司动态点评:“四行并举”打开市场空间,Q1业绩超预期增长
事件:公司于 4月 13日发布 2021年一季度业绩预告,2021年一季度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 0.99-1.11亿元,同增 60%-80%;预计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0.94–1.04亿元,同增 80%-100%。
Q1业绩超预期增长,净利润同增 60%-80%。受益于控制器行业下游需求及公司市场份额不断提升、订单充裕等利好,2021Q1公司业绩高速增长,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 0.99-1.11亿元,同增 60%-80%;预计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0.94–1.04亿元,同增 80%-100%。公司坚持家电、电动工具、智能家居、汽车电子“四行并举”,且于汽车电子着重发力,通过加大研发投入迅速占领市场,2020年中标博格华纳、尼得科等客户的多个平台级项目订单,预计项目订单累计约 40-60亿元,项目周期为 8-9年,涉及奔驰、宝马、 吉利、奥迪、大众等多个终端汽车品牌,标志着公司在汽车电子控制器领域的业务有了质的飞跃。
公司加大对供应链的管理积极应对原材料短缺。在上游材料出现短缺情况下,公司通过利用全球化供应链平台优势,通过采购资源拉通、供应商体系建立、价格资源拉通、上下游产业信息拉通等方式,降低采购成本。此外,公司加大元器件替代且优化智能控制研究院软硬件研发平台以及标准化平台等方式来进一步降低成本,积极应对上游原材料短缺。
公司智能控制器+射频芯片双赛道发展可期:智能控制器业务板块,公司主营家用电器、电动工具、智能家居智能控制器,并在近期进入汽车电子智能控制器市场,横向扩展业务版图,已成为全球智能控制器龙头之一。
射频芯片业务板块,控股子公司铖昌科技技术水平领先,具有稀缺性,已树立行业壁垒,目前其已与多个大客户签订重大型号项目的技术协议,具备持续获得相关订单的能力。除此之外,铖昌科技继续拓展多项军民应用、推进 5G 芯片及低轨卫星射频芯片研发进度。在我国集成电路行业应用和市场环境蓬勃发展的当下,铖昌科技业务扩张在即,未来有望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此外,铖昌科技拟分拆上市,目前已引入员工持股平台并仿宋 完善前期股权规划,分拆后铖昌科技可进行直接融资,其主营业务微波毫米波射频芯片的持续研发和经营投入有望扩大,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
研发及产品附加值持续提升,员工激励保障长远发展。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提升产品附加值,2020年度研发费用为 2.37亿元,同增 39.54%,研发费用率为 5.07%,同比提升 0.42pct。其中研发人员数量从 2019年的767人增长 27.38%至 2020年的 977人。此外,公司于 1月 30日发布 2021年股权激励计划,拟授予激励对象权益总计 1,500万份,约占本激励计划草案公告日公司股本总额的 1.64%。其中首次授予 1,240万份,占本激励计划拟授出股票期权总数的 82.67%。考核目标为 2021-2023年净利润增长分别相较于 2020年不低于 35%/70%/120%。我们认为,员工激励有效绑定核心员工利益巩固竞争力,同时加大研发有利于公司持续提升产品附加值,利好公司长远发展。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 2021-2023营业收入分别为 60.54、78.87和 102.61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5.42、7.34和 9.34亿元,EPS 分别为 0.59、0.80和 1.02元,市盈率分别为 33X、24X 和 19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疫情影响订单交付;商誉减值风险;国内全要素生产率低迷,长期潜在增长率有放缓趋势;海外经济下行,外需疲弱;汇率变动风险;
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波动
盛新锂能2020年业绩快报及2021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点评:深度聚焦锂盐业务,今年一季度迎来业绩拐点
2020Q4业绩未明显改善, 2021Q1业绩迎来拐点 公司 2020年实现营收 17.91亿元,同比减少 21.43%;实现归母利润 2717.47万元,同比增长 145.87%。公司全年业绩实现正增长主要是 三季度因重大资产出售确认投资收益约 2.4亿元。公司 2020Q4单季度 实现营收 3.12亿元,同比减少 45.07%,环比减少 57.02%;实现归母 利润-2336.56万元,相比 2020Q3单季度扣非归母利润-2954.61万元 并未明显改善,主要是因为锂盐价格虽触底反弹,但对全年均价影响 有限,同时还受到部分前期高价锂精矿库存的影响。 公司同时还发布 2021Q1业绩预告:预计实现归母利润 1.0-1.2亿元, 同比增长 274.78-309.74%;实现扣非归母利润 0.95-1.15亿元,同比 增长 262.50-296.71%。 公司业绩高增长主要受益于: 1)锂盐产销量 同比有所增长; 2)锂盐价格快速上行, 目前国产电池级碳酸锂报价已 接近 9万元/吨,国产电池级氢氧化锂报价约 7.6万元/吨。
聚焦锂盐主业,剥离人造板业务 致远锂业现有年产 4万吨锂盐产能,跻身国内一线锂盐供应商序列; 遂宁盛新正在抓紧建设年产 2万吨氢氧化锂产能;盛威锂业 600吨金 属锂项目首组 150吨金属锂生产设备已投入试生产。公司锂盐产能已 实现快速扩张,在上游原料保障和下游客户结构方面也都实现突破。
公司聚焦锂盐业务的同时也剥离了原有的主业人造板业务。公司于 2020年 9月底完成对人造板业务子公司控股权的出售,近期也公告将 继续出售部分参股的股权,有利于公司集中资源开展新能源材料业务。 风险提示: 核心产品价格下跌;核心产品产销量不达预期。 投资建议: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预计公司 2020-2022年营收分别为 17.90/28.88/48.23亿元,同比增速 -21.5/61.4/67.0%,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0.27/4.95/8.74亿元,同比增速 -146.1/1715.5/76.4%;摊薄 EPS 分别为 0.04/0.66/1.17元,当前股价 对应 PE 为 532/29/17X。公司聚焦锂盐业务,中游产能快速扩张,上 游拥有自有矿山同时签订原料的长单包销协议,下游成功进入国内外 核心电池企业供应链,未来有巨大增长潜力,公司业绩已迎来拐点,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海大集团重大事件快评:Q1业绩预告大幅超预期,熵减进化造就突破式成长
公司披露 2021年一季度业绩预告, 预计 2021Q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6.8亿元-7.2亿元,同比增长 123.91%-137.09%,基本每股收益为 0.42-0.47元/股。 业绩表现亮眼, 超市场预期。 国信农业观点: 1) 公司 2021Q1业绩预告两个亮点: ( 一) 饲料技术研发积累与数字化大幅度提升单位超额收益; ( 二) 生猪养殖成本管控超预期; 2) 我们认为海大股份是大农业领域的稀缺成长股, 公司最大优势在于拥有主动做熵减以及 拥有进化能力的管理层。一方面,董事长决策得当,通过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制定切实有效的员工激励制度,由 上而下地调动全体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公司允许内部犯错试探,一旦试探成功,在好的激励下,公司就会快 速并且成功地向下游做延伸;这表明公司是主动去进化的公司,通过不断对自身做熵减,打破原有的经营平衡状态,保 持组织活力,不断拥有活力之源。 3)风险提示: 天气异常及疫病影响饲料行业阶段性波动的风险;生猪养殖项目拓展 不及预期的风险。 4) 投资建议: 短期,公司充分受益后周期,特种水产饲料市占率提升空间广阔,新增生猪养殖项目将 带来丰厚利润。长期来看,公司管理层优势显著,在做专做稳主业的基础上,聚焦农业产业从田园到餐桌的十几万亿市 场,有序尝试、布局新业务,公司有望成为农牧行业的标杆企业。 预测公司 2020-2022年归母净利润 24.99/32.84/38.11亿元, 对应 EPS 分别为 1.58/1.98/2.29元, 2021年 4月 12日收盘价对应 PE 分别 47.9/38.2/33.0倍, 维持“买入”评 级。
森马服饰点评报告:库存清理到位现金流亮眼,期待21年复苏
事件:公司公布 20年报,表观收入 152.1亿元(-21%),归母净利 8.1亿元(-48%),其中 Kidiliz(20Q4已剥离)收入 12.2亿,亏损 5.1亿,剔除Kidiliz 影响,原有主业收入 140亿(-15%),归母净利 13.2亿(-29%)。
具体到 20Q4,Kidiliz 已出表,公司收入/归母净利 57.6亿/5.9亿,表观下滑 5%/增长 144%,若剔除 Kidiliz 的影响(在 19Q4仍并表),原有主业收入/归母净利同比增长 10%/57%,单季度利润的高增一方面来自收入增长,另一方面来自公司在 20年通过促销+控制订单方式实现了存货规模的有效下降,由此 2020全年存货跌价准备绝对值下降至 4.44亿元(2019年为6.19亿元)。
分红方面,公司计划每 10股 2.5元现金分红,分红率 83%。
巴拉为首的原有童装业务流水持平,疫情下韧性凸显,贡献 8成净利流水端:20全年来看,除 Kidiliz 以外的原有童装业务流水与 19年基本持平,其中线上增长 30%+,线下单位数下滑,疫情下展现童装第一品牌韧性,根据欧睿咨询数据 2020年巴拉巴拉品牌在国内童装市场市占率进一步提升至 7.5%;
报表端:20年原有童装业务报表收入 89.1亿(-8%),终端流水表现好于报表收入,侧面体现终端库存消化积极进行中;年末门店数量 5634家,较年初净减 156家,但较年中已有 62家净增,体现良好复苏趋势;毛利率 40.49%(-2.4pp),同比微降主要来自业务结构中毛利率较低的线上销售占比提升,从盈利来看贡献公司约 8成净利润。
森马为首的休闲装业务下滑幅度收窄,逐月恢复中流水端:休闲装全年流水受疫情冲击下滑 25%-30%,其中线上下滑单位数,线下下滑 30%+;
报表端:20年报表收入 49.56亿(-24%),略好于流水,年末门店数量3091家,较年初净减 675家,上/下半年分别净减 504/171家仍处于门店调整过程中,毛利率 35.88%(+0.28pp)。21年公司将通过提升产品有效性(强调功能性、打造记忆度、对重复 SKU 做减法)、推进柔性供应链建设、零售精细化运营(线上发力社交电商及私域流量维护、线下精细化运营)寻求休闲装的竞争力重塑。
电商渠道仍然成为增长主要推力。20年剔除 Kidiliz 后原有业务线上收入57.1亿(+10.2%),线下收入 82.7亿(-25%),线上业务继续蓬勃发展,一方面巴拉、迷你巴拉、森马等品牌在线上客群中势能突出,另一方面公司积极布局电商全渠道,除传统中心电商平台(20年天猫平台 GMV49.1亿)外,20年积极发展直播、内容电商、社交电商多平台业务也提供显著增量。
库存清理卓有成效,带动经营性现金流高增。20年末公司报表库存下降至25.0亿元(同比-39%),接近 2017年末水准(23.8亿),库存绝对值快速下降主要来自 20年以电商为首的积极清库,同时 Kidiliz 的出表也有贡献,经历 1年努力 2020年末报表库存中 1年以内库龄产品占比 77%。也受益存货周转的改善,20年经营性现金流同比增长 166%至 44.6亿元。
盈利预测及估值从 21Q1来看公司零售表现逐月好转,逐步向 2019年同期靠拢,考虑巴拉龙头优势仍然突出,成人装管理团队积极推进货品改革(21Q3新货品上市),业绩恢复值得期待。预计公司 21/22/23年净利润 16.0/18.7/21.3亿,对应估值 17/15/13X,作为行业龙头在当下估值依旧有望受益行业整体的估值修复,维持“买入”评级。
华阳集团2020年业绩快报点评:芯片短缺+原材料上涨背景下,业绩依然靓丽
公告要点:公司2020年营收33.74亿元,同比-0.27%;归母净利润1.81亿元,同比+143.04%。其中,2020Q4实现营收12.56亿元,同比+32.69%;实现归母净利润0.92亿元,同比+1164%。2021Q1公司预计归母净利润为5,100万元~5,800万元,同比+187.90%~+227.41%;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5,000万元~5,700万元,同比增长+851.71%~+984.95%。
新产品&新客户拓展+疫情有效控制,2021Q1业绩持续提升
2021Q1受芯片短缺+原材料成本上涨影响下,公司预计归母净利润为5,100万元~5,800万元,同比+187.90%~+227.41%,略超我们预期,主要原因在于:1)2020年公司双联屏产品新增配套的长安Unit新车型,以及HUD产品新增配套长城的第三代哈弗H6等多款车型开始放量。2)国内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汽车市场回暖,汽车电子及精密压铸业务持续增长。3)公司持续精益管理下,提质增效,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展望2021年,产品放量&客户结构升级助力业绩向上
中控&仪表产品受益客户持续结构升级:智能座舱产品由以长城等主要客户不断拓展到长安、广汽、长安福特等新客户,其中中控、仪表产品收入受益于长安Unit等车型的逐步放量。HUD产品快速放量:产品受益于东风日产和长城多款车型的放量,并在近阶段新增长城F7改款及WEY系列W-HUD、广汽ARHUD项目的定点,以及已经进入部分合资车企及国外汽车集团的供应商体系,公司正参与相关项目的竞标。与华为合作打开长期成长空间:与华为合作落地的Hicar车机互联产品已配套给众多车型;在2020年9月北京车展上,华为海思与华阳联合发布360°AVM智能环视系统;随着华为在汽车业务的产品逐步落地,华阳作为华为汽车生态的主要合作伙伴可以参与更多的分工合作。随着新产品和新客户逐步放量,叠加2020年同期低基数,助力2021业绩向上。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核心逻辑在于:1)行业红利正当时,一芯多屏升级,智能座舱量价齐升可期;2)高性价比+快速响应能力的双重优势下,国产替代加速;3)HUD产品终放量,公司长达8年研发储备,受益成本下行,HUD渗透率加速提升;4)与华为全方面合作开启,打开远期成长空间。我们将20-22年净利润预测179/296/454百万元调整为181/300/450百万元,同比+143.0%/+65.5%/+50.0%,对应PE为76.35/46.12/30.75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全球疫情控制低于预期;下游乘用车需求复苏低于预期。
卓胜微2021年一季度业绩预告点评:射频龙头效应凸显,业绩高速增长
事件:公司预计2021年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为4.81-4.96亿元,同比增长216.85%-226.73%。
投资要点
射频产品布局日趋完善,公司2021年Q1业绩高速增长:公司预计2021年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16.85%-226.73%,环比增长35.49%-39.72%。公司业绩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5G通信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射频前端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公司抓住5G和国产替代发展机遇,不断丰富和优化产品结构,在保持射频分立器件竞争优势的同时,持续推进射频模组产品的市场化进程。
射频技术平台战略持续推进,持续扩大市场份额:公司是国内领先推出适用于5G通信制式sub-6GHz高频产品及射频模组产品并市场化推进的企业之一,并且不断丰富和优化射频产品矩阵,已基本完成射频开关、低噪声放大器、滤波器(SAW、IPD)、射频功率放大器、射频模组等射频前端产品和低功耗蓝牙微控制器芯片的全面布局,并向射频滤波器/模组的晶圆制造、封测等产业链积极延伸,提升产品工艺技术和规模量产能力,产品应用市场也向智能手机、智能穿戴、智能家居、通信基站、汽车电子、无人飞机、蓝牙耳机和网通组网设备等领域持续拓展。公司天线开关产品对标国际领先水平,获得市场高度认可;多增益LNA已在知名手机厂商量产导入,有望进入批量生产和供货;射频模组产品形态丰富(包括DiFEM/LFEM/LNA bank等),覆盖接收端的完整应用,目前已在多家智能手机厂商量产出货,成本优势显著,是业内少数能够提供射频模组产品的厂商之一;Wifi FEM产品已在移动智能终端及网通组网设备客户实现量产出货,WiFi6连接模组产品已开始向客户送样。公司各类射频产品形成了高效协同效应,持续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
研发创新实力强化竞争优势,把握5G和射频芯片国产替代机遇:通过高效推进研发创新,公司加快了新产品的研发和迭代速度,缩短了产品上市时间,提升了产品的差异化水平,能够全面地响应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并且产品的成本优势显著,市场竞争优势不断强化。目前,公司客户覆盖三星、HMOV等全球主要安卓手机厂商,随着5G市场加速扩容和射频芯片国产替代进程的推进,公司长期成长动能充足。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随着各类射频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客户拓展的推进,公司营收规模和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我们将2021-2022年的归母净利润从12.72/16.04上调至20.18/28.27亿元,预计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36.13亿元。当前市值对应2021-2023年PE为68/48/38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需求不及预期;新品推出不及预期;客户开拓不及预期。
湘电股份:2021年一季度扭亏为盈,基本面开始加速发展、兑现
事件:2021年4月12日湘电股份发布2021年一季报,2021Q1公司营收(11.65亿元,+36.90%),归母净利润(0.30亿元,+142.28%),扣非归母净利润(0.29亿元,+139.39%),经营现金流量净额(3.50亿元,+1280.79%)。
1)利润表:2021Q1营收同比增长主要系特种产品、风力发电机、交流电机销售收入增加,归母净利润扭亏为盈(2020Q1为-0.72亿元)主要系期间费用和信用/资产减值损失下降。由于湘电风能股权出售不纳入合并范围、降低贷款规模、降低贷款利率,2021Q1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分别下降0.16、0.06、0.17、0.28亿元;此外公司信用/资产减值损失较2020Q1减少0.24亿元,主要系合同资产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减少及湘电风能股权出售不纳入合并范围所致。
2)资产负债表:公司资产负债率由期初的74.01%降至期末的65.36%,具体来看,短期借款(期末30.01亿元,较期初下降24.55%),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期末0.38亿元,较期初下降56.53%),其他流动负债(期末1.06亿元,较期初下降49.90%),流动负债减少缓解公司资本结构压力的同时也降低了财务费用。
3)现金流量表:2021Q1经营现金流量净额(3.50亿元,+1280.79%),主要是货款回收增加所致;投资现金流量净额(0.76亿元,+130.86%),主要是收回了处置湘电风能全部收购款所致。
2021Q1是公司2017年以来首次在一季报实现盈利,公司资产结构更加健康,经营现金流也得到明显改善,一方面,这得益于低效资产的剥离、历史包袱的出清,另一方面,这也是新上任管理层拥有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的外在表现和结果。我们认为湘电股份已经迎来基本面加速发展、兑现的时代。
1)核心竞争力:国内领先的“电机+电控”研制厂商,大功率船舶综合电力及电磁发射两类核心技术在国内稀缺性毋庸置疑,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5项等奖励是对核心竞争力很好的证明。
2)战略布局:湘电股份处于发展前瞻性装备、军工技术红利外溢、军民融合发展的三大趋势中,已不止于海军装备升级的支点,更是具备前瞻性、颠覆性装备的旗舰。
3)内部管理改善向内向外挖潜。湖南省国资的重磅资本运作,承接沉重历史包袱且大手笔增持,大股东与上市公司管理层做大做强湘电方向一致;公司新上任管理层拥有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在军、民品领域都积极拓展业务。目前上市公司在军、民品领域在手订单十分充足,截止2020年9月底军工在手订单13.62亿元,军民品合计在手订单28.83亿元。
投资策略:我们认为湘电股份的投资价值体现在其电磁发射技术、舰船综合电力系统技术的落地带来的业绩增量,其核心技术不仅在装备领域会实现由点到面拓展,在民品领域也会迎来更大成长空间,从长期的视角出发,卸下包袱的湘电股份符合军工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是军工领域中的长期战略品种。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3、5.22、7.34亿元,对应PE为66X、41X、29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民品电机市场开拓、军品交付、新技术应用不及预期。
索菲亚:Q4收入业绩提速,全渠道+多品牌+全品类齐发力
20年四季度业绩提速,21年一季度景气度持续。20年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3.53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Q1/Q2/Q3/Q4分别实现营业收入7.63/17.91/25.39/32.59亿元,同比分别-35.6%/-8.5%/17.1%/37.2%,第三季度起收入明显提速,四季度收入实现高增长。公司预计21年Q1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0-140%,预计实现16.0-18.3亿元,预计比19年一季度增长35.29-54.62%。20年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1.92亿元,同比增长10.7%,其中Q1/Q2/Q3/Q4分别实现-0.17/3.59/3.54/4.95亿元,同比分别-115.5%/26.5%/7.7%/38.5%,四季度业绩增速亮眼。20年公司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0.50亿元,同比增长8.11%。公司发布21年一季报预告,预计Q1归母净利润1.05-1.30亿元,比19年Q1 -1.8-21.6%;预计Q1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85-1.05亿元,比19年Q1增长7.6-32.9%。
新品类增速强劲,大宗业务规模达到15亿元。经销渠道全年收入65.32亿元,大宗业务渠道实现15.04亿元。衣柜及其配套产品收入67.02 亿元,同比增长1.46%;司米橱柜收入12.11 亿元,同比增长42.26%;木门收入2.92 亿元,同比增长55.36%。衣柜品类增速较慢,主要系(1)公司在一二线城市的销售占比最大,这些区域受疫情影响更大,上半年业绩整体受拖累;(2)衣柜在大宗工程的增速不明显,衣柜不是精装房交楼标准的必选项;(3)新渠道和新品牌还在导入期,收入贡献有限。
传统零售销售渠道门店数量提升,客单价显著上涨。截至2020年末,公司拥有终端门店超过4000家,覆盖全国1800多个城市和区域。索菲亚柜类定制拥有经销商1652位,开设专卖店2719家。省会城市门店数占比14%(贡献收入占比30%),地级市门店数占比22%(贡献收入占比27%),四五线城市门店数占比64%(贡献收入占比43%)。2020年末,公司工厂端实现客单价13095元/单(不含司米橱柜、木门),同比增长12.96%。 康纯板客户占比显著提升,毛利率、净利率继续保持稳定水平。20年毛利率36.56%,Q1/Q2/Q3/Q4毛利率分别为30.87%/40.30%/38.65%/34.21%,同比-3.52pct/+2.28pct/+0.54pct/-3.29pct。截至20年末,索菲亚康纯板客户占比已经上升到74%,订单占比上升至66%。净利率维持平稳,20年归母净利率14.27%,同比+0.26pct。20年公司销售费用率为9.17%,同比下滑0.78pct,其中Q1/Q2/Q3/Q4销售费用率分别为14.65%/10.79%/9.74%/6.56%。20年公司管理费用率为7.32%,同比下滑0.37pct,其中Q1/Q2/Q3/Q4管理费用率分别为20.82%/5.66%/6.38%/5.80%。
盈利预测与估值:20年下半年公司业绩超预期,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4.33/16.55/19.19亿元(原预计21/22年12.45/13.27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20.20%/15.46%/15.97%,对应PE分别为20X/17X/15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风险,汇率风险,行业竞争加剧,新品拓展不及预期等;
科锐国际:利润同增40%-60%,灵活用工景气不减
事件: 科锐国际发布 2021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预计 2021Q1实现归母净利 润约 3688.39万元-4215.30万元/+40%~60%; 预计扣非归母净利润为 3198.39万元-3725.30万元/+131.4%~169.5%;扣除员工持股成本的扣 非归母净利润与去年同期对比预计增长 96%~125%。 点评: 总体业绩增长符合预期,公司主业灵活用工长期看仍大有可为。 公 司 2021Q1业绩同比去年增长强劲; 期间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 影响金额约 490万元/-60.9%,主要系收到的政府补贴差异所致; 员 工股权激励成本约为 421万元。 深挖大客户需求,培育新市场增长点。
在 2020下半年以来复工复产 和国内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恢复的背景下,公司产品和行业的增长面 扩大。公司延续重视大客户的基调,并不断拓展下沉区域市场(4月 与芜湖市人民政府签约“人才大脑项目”战略合作),以谋求业务突 破和业绩新增长。公司持续加大技术投入, 为进一步完善“技术+服 务+平台”的业务生态模式,公司秉承“一体两翼” 战略,坚持技术 赋能打造人力资源平台, 持续发展灵活用工、中高端人才访寻、招 聘流程外包等线下服务扩张及多种线上平台、 SaaS 产品业务同向稳 健发展。 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 2021-2022年归母净利润为 2.57亿/3.30亿,同增 38%/28%; 对应 P/E 分别为 38倍/30倍。长线看好灵活用工成长潜力及技术驱 动效率提升,维持“买入”评级。
盈建科:卡位建筑结构设计软件,有望成长为行业“小巨人”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建筑结构设计软件厂商,也是 A 股稀缺的建筑工业软件标的:盈建科成立于 2010年,多年专注于建筑结构设计软件的研发、销售及服务,客户主要是国内建筑设计院、建筑设计公司及高等院校等。公司是国内比较典型的工业软件企业,同我国其他工业软件企业类似,表现出“小、老、头”的特点,公司规模虽然相比国际同行较小,但成立的时间也都不短,在十年以上,在国内也能算得上“头部”公司,在 A 股市场比较稀缺。近年来,受益于建筑业信息化的提速,公司正处在发展的快车道,2016-2019年收入增速持续保持在 20%以上,2020年以来公司逐步在摆脱疫情的影响,业务拓展趋于正常。
深耕建筑结构设计软件,技术、市场和产品优势开始显现:1)技术优势。
公司持续围绕着结构设计软件领域进行投入和开发,2020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占公司收入比重达到 19.4%,在图形平台、有限元分析和标准智能化适用方面形成了较强的壁垒,同时在前瞻性领域,如 BIM、装配式结构设计方面也形成了一定的积累。2)产品优势。第三方机构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评估报告显示,公司的建筑结构计算软件、基础设计软件技术先进、创新性突出,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同时,公司软件工具能够实现结构设计各环节的协同,也能够实现基础设计和上部建筑设计的对接。3)市场优势。公司作为国内结构设计领域的龙头企业,目前客户覆盖率在17%左右的水平,处在市场第二位,由于其在民用市场的不断深耕以及在工业建筑市场上的拓展,市场份额还有提升空间;海外市场,尤其是“一带一路”市场上,公司相关产品也表现出非常强的适应性。
发力 BIM 和装配式建筑设计软件,“小、老、头”有望成长为“小巨人”:
未来几年,包括公司在内的这些“小、老、头”工业软件有望成长为软件行业的“小巨人”。一方面,数字经济转型势不可挡,建筑业向数字化要效率和效益成为趋势;另一方面,国内对各类工业软件的政策支持力度在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资金和人才短缺等问题也开始得到重视,行业正在方正中等线简体 迎来发展的“春天”。公司作为建筑设计领域的领先企业之一,通过纵向业务能力的提升以及横向垂直行业范围的拓展,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从成长路径上,我们参考 Bentley 的发展历程。Bentley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基础设施软件供应商,具备提供工程项目和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的能力。
Bentley 的发展历史实际上是全球建筑业工业软件发展的缩影,其发展路径、业务布局和业务模式都值得业内企业借鉴。相比 Bentley,公司的产品线主要集中在项目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的初级阶段,正在向 BIM 等方向拓展,市场空间广阔。未来,公司在资产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方面仍有拓展的可能,尤其是 4D 数字孪生。
投资建议:公司是国内建筑结构设计软件领域的领先企业,也是 A 股稀缺的建筑工业软件标的。公司虽然目前规模较小,但未来有希望从“小、老、头”成长为行业的“小巨人”。一方面,建筑信息化行业将是巨大的蓝海,国产化替代、BIM 和装配建筑设计软件等领域都蕴藏着巨大的机会,工业建筑设计软件领域依然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另一方面,公司在技术、产品布局等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市场成长潜力较大。我们预计,公司 2020、2021和 2022年 EPS 分别为 1.02元、1.35元和 1.70元,对应 4月 9日的 PE 分别为 79.6x、59.8x 和 47.7x。我们看好公司所在赛道,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雷赛智能2020年报及2021一季度业绩预告点评:业务多点开花,管理提效成果显著
一、事件概述 4月 7日, 公司发布年报, 2020年度实现营收 9.46亿元,同比增加 42.69%;归母净利 润 1.76亿元,同比增加 63.55%; 基本每股收益 0.90元。其中, 2020Q4实现归母净利润 3145万元,同比下滑 15.10%,环比下滑 38.87%。 公司同时发布 2021年一季度业绩预 告, 预计 2021Q1盈利 5500-6500万元,同比增长 94.78%-130.20%。
二、分析与判断
步进系统业务高速成长, 控制技术类业务取得较大突破
(1)步进系统类业务增长迅速,凭借步进产品系列持续拓宽和应用场景持续增多, 高 端总线型步进系统和闭环步进系统大幅度增长,全年实现收入 4.95亿元,同比增长 50.82%; 公司通过优化步进算法和功能, 实现产品附加值持续提高,毛利率同比提升 2.25%,达到 43.58%。
(2) 控制技术类业务稳健增长,全年实现收入 1.48亿元, 同比增 长 28.99%;毛利率 72.42%,同比提升 2.01%。 其中, 高速总线卡、 运动控制器等系列 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在 5G、半导体、 3C 等行业的推广取得较大的突破, PC 平台总线控 制领域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增强。 此外, PMC600系列中型运动控制 PLC、以及 mPLC 系 列小型运动控制 PLC 等产品成功研发, 有望快速贡献收入增厚利润。 产品迭代升级叠加全球疫情影响减弱, 伺服系统业务有望快速扩张 伺服系统类全年实现收入 2.14亿元, 同比增长 38.20%。 交流伺服方面, 公司 2019下半 年推出的 L7系列交流伺服系统产品, 稳定性和竞争力大幅提升, 在电子、光伏、物流 等行业成功应用, 实现收入同比增长 81.10%;同时在 2020年再次迭代推出 L8系列产 品, 设备运行效率、控制精准度、使用便利性等方面大幅升级,性能指标达到国际一流 水平,例如产品速度环响应带宽已经达到日系产品主流的 3.2kHz,有望在更多客户和 行业中批量应用。 低压伺服方面, 广告喷印设备以海外市场为主, 受疫情影响业绩下 滑 23.74%, 今年有望随全球疫情控制向好企稳回升。 PMI 持续位于高位印证周期向上趋势, 全年业绩有望保持高增 去年公司大力开拓了光伏、锂电、物流、激光切割领域等多个大客户和大项目, 叠加 3C、 雕刻、喷印等传统行业需求快速复苏,全年实现较好的业务增长。 今年 3月制造业 PMI 为 51.9%,环比上升 1.3%,略低于去年 11月的高点 52.1%,连续 13个月位于扩张区 间, 印证本轮工控行业周期延续上行趋势, 公司全年业绩有望保持高增。 期间费用率大幅下降,现金流增长较好 公司内部管理提效和供应链管理优化效果显著, 期间费用率同比下降 6.36%至 22.13%。 其中, 销售费用率 7%, 同比下降 2.85%, 管理费用率 6.47%, 同比下降 2.15%,体现费 用管控较好。 研发费用 0.87亿,同比增长 32.39%,研发费用率 9.24%, 同比下降 0.72%。 财务费用率为-0.58%,同比下降 0.64%,主要是利息收入增加。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 量净额为 1.14亿元, 同比增加 57.11%,与盈利增长基本匹配。
三、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 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02、 4.26、 5.73亿元,同比增长 71%、41%、 34%, EPS 为 1.45、 2.05、 2.75元,对应 2021-2023年 28、 20、 15倍 PE。参考工控自动化(申万)指数 67倍 PE(TTM),考虑到公司的高成长性,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雪榕生物2020年年报点评:业绩稳定增长,市占率稳步提升
业绩总结: 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2亿元,同比增长 12.1%,归母净利润 为 2.5亿元,同比增长 12.2%。 公司营收与利润稳步增长,龙头地位稳定。 全年公司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 2.4亿元,同比增长 14.1%。报告期内公司拓展销售渠道,加大对大型连锁超市的 铺货力度,升级品牌包装,优化生产工艺使主要产品金针菇的营收达 16.3亿元, 毛利率较去年上涨 1.5个百分点;同时杏鲍菇与真姬菇的产能逐步释放,食用菌 整体产销量增加,产品矩阵日益丰富。
生产基地全国布局伴随多品种食用菌共同发展,公司积极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公司已完成上海、四川都江堰、吉林长春、山东德州、广东惠州、贵州毕节、 甘肃临洮七大生产基地战略布局,在国外基本建成泰国生产基地。销售方面, 公司销售团队和经销商遍布除台湾之外的大部分省、市、自治区;二、三线城 市销售渠道布局下沉,销售网络已辐射乃至渗透全国。公司将在未来几年内继 续落实全国布局战略, 进一步完善上述七大基地的品种多样性生产布局,培育 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公司 2020年 10月公布《2020年度创业板向特定对象 发行股票预案》,拟向不超过 35名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 22.5亿元,本次募投项目将增加 240吨的金针菇日产能、 220吨的杏鲍菇日产能, 进一步强化巩固金针菇、杏鲍菇的市场占有率,进而把握市场主动性,增强市 场定价的话语权。 疫情倒逼销售模式变革,公司迎来新机遇。
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餐饮大面积停 业、部分农贸市场关停及物流不畅等对传统渠道造成较大影响。但公司大力拓 展商超、线上生鲜电商等渠道,实现线上规模大幅增长,同时采用多种社交媒 体加强品牌宣传。我们认为在疫情影响倒逼销售模式发生变革的情况下,公司 有效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同时为未来公司继续发展找到了新方向。
格局领先行业,进入收获期。 纵观公司发展历程,公司从 2009年开始实施全国 布局战略,目前公司已有七大生产基地。我们认为公司一方面将着力凭借成本、 渠道、品牌等优势不断提升国内食用菌市场的市占率,另外战略层面上,公司 将逐渐从全国战略延伸至全球化,未来有望以泰国为基点,辐射周边东南亚国 家。我们认为公司的战略格局始终领先行业,布局将进入收获期,预计公司食 用菌毛利率未来几年内将有显著提升。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预计 2021-2023年 EPS 分别为 0.62元、 0.68元、 0.77元, 对应动态 PE 分别为 17/15/13倍。参考同行业 2021年平均 PE 为 21倍, 给予公司 2021年 21倍 PE,目标价 13.02元,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市场竞争加剧、公司产品销售或不及预期等。
太极股份:营收快速增长,网络安全与自主可控业务表现良好
公司 2020年营收快速增长:根据公司公告,公司 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85.33亿元,同比增长 20.81%,公司营收实现快速增长。其中,网络安全与自主可控业务实现收入 31.22亿元,同比增长 71.11%;云服务业务实现收入 6.76亿元,同比增长8.10%;智慧应用与服务业务实现收入 16.14亿元,同比增长 11.89%;系统集成服务业务实现收入 29.88亿元,同比下降 3.55%。网络安全与自主可控业务的大幅增长,是公司营收实现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公司 2020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3.69亿元,同比增长9.94%,归母净利润实现平稳增长。
公司毛利率和期间费用率同比下降,经营性现金流明显改善:公司 2020年毛利率为 22.69%,同比下降 1.83个百分点。公司 2020年期间费用率为 17.58%,同比下降 0.54个百分点。2020年,公司持续加强研发,围绕“数据驱动、云领未来、网安天下”的发展战略,持续加大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网络空间安全等方面的研发投入。研发投入金额达 5.98亿元,同比增长 40.91%。公司 2020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 10.84亿元,同比由负转正,超出同期归母净利润 7.15亿元,公司经营性现金流明显改善。
公司网络安全与自主可控业务表现良好:2020年,公司在中国电科统筹布局和大力支持下,成立信创工作领导小组,集中投入资源和力量,加强了在中央部委和江西、江苏、重庆、北京、河南等区域市场的拓展力度。
公司进一步完善了信创相关自有产品体系。子公司人大金仓发布了专注于方正中等线简体 异构数据库对象迁移和应用 SQL 迁移的金仓数据库迁移评估系统 KMDS,以及针对多云环境数据库服务统一管理的金仓云数据库服务平台 KRDS,帮助客户实现数据库快速迁移和上云服务。子公司慧点科技发布了新一代智能极简的数字化协同办公平台 WE.Office8.0和智能电子公文产品,为信息技术应用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在行业信创端,公司积极推进在金融、能源、电信等领域的布局,助力行业客户实现安全化、可控化和系统自主化。人大金仓 Kingbase 系列产品先后实现了在国家电网承德供电公司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新疆自治区农村信用社 ODS 系统、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公司油气调控中心-SCADA 控制系统、中国移动网间集中结算系统等行业客户核心业务系统的部署和应用,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再次证明了人大金仓数据库产品的技术领先性和安全可靠性。2020年,公司信创业务实现高速增长,签订合同额近 70亿元,数据库产品市场份额过半。公司网络安全与自主可控业务实现收入 31.2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71.11%。随着信创产业的发展,公司网络安全与自主可控业务将持续高速增长。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根据公司的 2020年年报,我们调整业绩预测,预计公司 2021-2023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66亿元(原预测值为 5.82亿元)、5.93亿元(原预测值为 7.51亿元)、7.62亿元,EPS 分别为 0.80元、1.02元、1.31元,对应 4月 9日收盘价的 PE 分别约为 27.0、21.2、16.5倍。
2020年,公司进一步完善信创相关自有产品体系,并在中央部委和江西、江苏、重庆、北京、河南等区域市场以及行业信创端取得积极进展,公司信创业务实现高速增长。随着信创产业的发展,公司网络安全与自主可控业务将持续高速增长,从而为公司营收增长提供强大助力。我们看好公司的未来发展,维持对公司的“推荐”评级。
中联重科:公司盈利能力稳步提升,海外战略持续推进
事件: 3月 31日公司发布 2020年年报,全年实现收入 651亿元,同比 增长 50.34%,实现归母净利润 72.81亿,同比增长 66.55%,点评如下: 1、下游需求强劲,公司主要产品销量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市占率稳步提 升。 2020年行业受基建投资、设备更新、环保升级、人工替代等多因素 驱动,整体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其中,公司混凝土板块实现收入 190亿,同比增长 37%,起重机板块实现收入 349亿,同比增长 58%,与此 同时,公司拳头产品市场地位持续提升,起重机械、混凝土机械产品市 场份额持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30吨及以上汽车吊、履带吊、车载泵、 搅拌站、长臂架泵车稳居行业第一。另外公司在新兴市场全面突破, 2020年挖机产品销量强劲增长,全年销量提升至国产品牌第六名,高机继续 稳居行业第一梯队。
2、费用水平保持稳定,公司盈利能力较 2019年稳步提升。 2020年公司 净利率为 11.18%,较 2019年提升 1.1个百分点,背后主要体现为公司持 续优化管理,不断提升供应链、服务、营销、人力管理水平,经营效率 稳步提升,总体来看在全年毛利率略有下降背景下,公司费用率水平下 降明显,特别是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均下降有 2.5个百分点,存货和 应收账款周转效率也有不同程度上升,周转天数分别下降 24天、 40天。
3、深入推进全球化战略,持续突破海外高端市场。一方面持续突破重点 国家地区,高机全面进入欧洲 17国,并在美国澳洲日本韩国等国家实现 零突破,欧洲 CIFA 实现起重机本地化生产与销售,白俄基地建成投产, 加速辐射中亚、东欧与俄语区,总体看公司全年工程起重机出口销售同 比增长超过 35%;另一方面继续推进海外业务管理变革,推行以业务端 对端、本地化团队、境外“航空港”基地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整合海 外信用及海外金融租赁团队与职能,实现业务与风险管控的闭环;协同、 牵引各事业部和职能部门形成合力,建立海外市场核心竞争力。 业绩预测及评级:基于一季度行业形势,我们上调公司 2021-2023年归 母净利润至 88.44亿/102.39亿/112.45亿,对应 PE 分别为 12.60倍/10.88倍/9.91倍,继续给予“买入”评级
吉电股份:定增完成利润高增,转型升级未来可
事件:公司于2021年4月11日发布定增股份上市公告,4月12日发布2020年度业绩快报和2021年一季度业绩预告。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00.60亿元,同比增长17.64%(追溯调整后);归母净利润4.78亿元,同比增长174.83%(追溯调整后)。公司预计2021年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05-4.45亿元,同比增长53.74%-68.92%。
点评:定向增发完成,募投项目已开始逐步为公司贡献利润。公司定向增发股份将于4月13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本次非公开发行共募集资金22.41亿元,募集资金分别用于2个共350MW的平价光伏项目以及4个共528MW的风电项目。目前6个项目均已实现全容量并网或部分并网,开始逐步为公司贡献利润。此外公司募集资金到位后将用于项目先期投入的高成本贷款置换,预计将有效降低存量项目财务费用。
风光装机占比创新高,推动公司利润高增长。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利润8.85亿元,同比增长124.04%;此外,公司仅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就已接近2020年全年总额,公司利润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新能源装机容量及占比不断提升。2020年末公司电力装机容量913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583万千瓦,占比达到新高63.85%。2020年新增风光装机243万千瓦,同比增长71%,增长规模超过此前4年新增容量总和。此外,近3年公司火电业务毛利率仅为10%左右,而风电、光伏业务毛利率约50%且呈上升趋势。2020年公司火电装机占比已由2015年末的75%下降到36%,预计2020年公司毛利率将实现连续第4年上升。
传统火电企业发力转型,新能源为主的综合能源服务商呼之欲出。按照公司规划,到2025年公司装机规模将达2000万千瓦,清洁能源比重占比将达到90%以上。此外,公司积极打造白城、长春氢能产业集群,同时发展综合智慧能源业务,为客户提供区域综合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正逐步转型新能源为主的综合能源服务商,公司估值有望进一步提升。
盈利预测:预计2021-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100.60/120.82/146.43亿元,归母净利润4.78/5.98/8.64亿元,EPS0.22/0.21/0.31元,对应PE分别为22.19/23.05/15.96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项目进展不及预期,上网电价大幅降低
迈为股份点评:业绩超预期;期待光伏异质结设备再突破,未来5年高成长
2020年业绩同比增长 59%,贴近业绩预告上限;在手订单充沛;期待 HJT 设备再突破1)2020年业绩大增:实现营收? 23亿,同比+59%,归母净利润 3.9亿,同比+59%,贴近业绩预告上限;其中,Q4单季实现营收? 6.7亿元,同比+61%,归母净利润 1.2亿元,同比+88%。
2)盈利能力保持稳健:毛利率 34%、净利率 17%,与 2019年基本持平。受益于成本端持续优化,丝网印刷成套设备在平均单价下滑 4%的情况下,毛利率达 32%,同比+0.3pct。
3)研发投入大幅增加,加码 HJT 设备:20年研发费用达 1.7亿元(占比营收? 7.3%),同比大幅增长 77%,主要因对 HJT 设备研发投入大幅增加、研发人员增多(389人、同比+46%)所致。
4)在手订单充沛,已取得 HJT 整线订单:截止 2020年底,公司合同负债 16亿元,假设以“3331”订单确认节奏,对应在手订单超 50亿元。公司已取得 HJT 整线订单,截止 2020年 12月,公司HJT 电池设备在手订单达 5.9亿。
5)近期,迈为 HJT 核心客户安徽华晟、通威合肥 HJT 项目在效率、良率端均有重大突破。
2021年为大尺寸设备更新迭代潮,叠加 HJT 的起量,预计 2021年公司业绩将继续保持高增长。
异质结设备:未来 5年行业复合增速超 80%;公司异质结设备在手订单居国内第一1)行业市场空间:预计 2025年 HJT 设备市场空间有望超 400亿元,2020-2025年 CAGR 为 80%。
如净利率保持 20%(80亿净利润),给予 25倍 PE,测算 HJT 设备行业合理总市值 2000亿元!我们判断,行业龙头市占率有望超 50%,未来有望超 1000亿元市值。
2)异质结行业何时爆发?目前 HJT 与 PERC 电池在单 W 成本端差距约 2毛/W 左右,基于异质结电池在全生命周期发电量上的优势,差距如缩小至 1毛/W 即可产生性价比。我们预计,随着 N型硅片减薄、银浆耗量降低、设备降本、靶材降本等方式,将使得异质结全产业链共同降本,预计最快 2021年底至 2022年上半年达到性价比水平,行业将迎扩产潮。
3)公司为光伏异质结(HJT)设备领先者,具“先发优势”+“整线供应能力”。已实现 HJT 整线设备供应能力(设备价值量覆盖从 PERC 领域的 25%上升至 HJT 领域的 95%),下游与通威、安徽华晟、阿特斯等客户合作顺利。目前 HJT 在手订单达 5.9亿元,位居国内上市公司中第一名。如能保持龙头地位,未来成长空间大。
盈利预测:看好公司在光伏行业未来大发展中战略地位、未来 5年的高成长性预计 2021-2025年公司新增在执行订单分别为 60、71、104、143、227亿元,增速分别达 91%、19%、47%、37%、59%。考虑到收?入确认节奏,预计 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 6.7/8.8/13.8亿元,同比增长 70%/32%/56%,对应 PE 为 50/38/24倍。维持“买入”评级。
美亚光电2021年一季报业绩预告点评:2021Q1归母净利润大幅提升,超市场预期
需求良好叠加盈利水平修复, 2021Q1净利润超预期 2021Q1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9325.36万元-12122.98万元, 创一季度 单季度净利润历史新高, 抛去 2020年一季度疫情导致低基数因素外, 2021Q1公司归母净利润相比 2019Q1归母净利润增速仍高达 52.72%- 98.54%, 表现十分出色, 超出市场预期,业绩实现高速增长主要原因有: ①报告期内,国内经济环境趋于正常,公司经营继续保持恢复增长势头, 农产品检测、高端医疗影像、工业检测三大板块业务开展顺利,下游需求 良好,公司产销两旺。 此外, 2020年公司会计确认准则调整, 收入确认条 件发生一定改变, 2020年末发出商品较年初增加了 3532万元, 2021Q1存 在跨期收入, 我们预计 2021Q1公司收入端实现高速增长。②随着公司智 能工厂的产能逐步释放,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公司持续完善内部 管理体系,推行精细化管理、提质降本增效,盈利水平有所修复( 2020年 多重因素影响, 公司盈利水平有所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 2021Q1业绩产 生了正向提升。 随着国内疫情控制常态化,我们看好公司各项业务持续恢复,我们预 计公司 2021年业绩有望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立足口腔影像设备黄金赛道, 公司长期成长逻辑依然存在 目前不少市场投资者担心公司 CBCT 已经过了黄金时期,收入很快达 天花板,我们认为现阶段不论是国内民营口腔数量还是 CBCT 渗透率与欧 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CBCT 需求依然有较大的成长空间。此外,公司 CBCT 持续突破,产品已经渗透到公立医院,向高端市场拓展,进一步打 开成长空间。 2020年 6月公司发布了口扫新品,并于 7月拿到医疗器械注册证。 口 扫是公司在高端医疗影像领域推出的最新产品,丰富了公司医疗影像领域 产品线。伴随着未来国内口腔的市场整合,口腔数字化将成为行业的发展 趋势,口扫作为椅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口扫的推出有助于公司口腔数 字化布局持续推进,公司长期的成长逻辑依然存在。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我们维持 2021-2023年净利润预测 6.5/7.9/9.4亿 元, 当前股价对应动态 PE 分别为 41倍、 34倍、 29倍, 维持“买入”评 级
京东方A:业绩大超预期,面板龙头加速上行
公司发布年报及一季报预告。2021Q1净利润大超预期,单季度实现盈利50~52亿元,估算净利率超过10%,净利润额环比提升增长约翻倍! 2021年,行业持续高度景气,公司业绩大幅提升。需求端,远程办公、线上服务、居家娱乐等应用市场进一步扩大,IT、TV类产品需求持续增长;供给端,短期由于玻璃基板、驱动IC等原材料供应紧张,导致行业有效供给产出环比有所下降,半导体显示行业供需紧张进一步加剧。 分红创历史新高,现金流指标改善值得期待。2020年公司现金分红为34.77亿元,回购股份金额为20.00亿元,合计现金分红总额为54.76亿元,占当年归母净利润的比率为109% !公司现金分红创历史新高,根据我们的分析,未来行业资本开支下降、经营规模增加、盈利指标优化,公司经营净现金流、自由现金流的改善才刚开始,未来更高的业绩表现和分红表现值得期待。
2020年以来,在行业回暖的背景下,京东方也在快速推进股权激励、定向增发、回购少数股权、并购熊猫部分产线,持续提高公司中长期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同时围绕“1+4+N”航母事业群,加强公司综合能力。京东方实施合计达到9.8亿股的股权激励及20亿元股票回购,绑定并激励公司主干团队,定增加码OLED业务并收购武汉京东方少数股东股权,回购PB估值较低,将增厚公司盈利水平。收购熊猫相关产线,加速产业集中,提升竞争力。
面板行业迎来重大拐点,周期性减弱,科技成长属性越发增强。2020年5月至今,TV面板价格大幅增长,2020Q4以来IT面板上涨趋势增强,产业盈利能力增加。随着产能扩张尾声、区域竞争尾声,行业双寡头格局逐渐成型。伴随着Mini LED、柔性AM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创新,技术壁垒、资本壁垒将进一步增加。
京东方面板龙头地位加强,柔性AMOLED逐渐起量。京东方在面板行业的地位长期崛起趋势不变,AMOLED有望逐渐贡献盈利,在全球显示产业话语权与日俱增。随着Capex尾声与行业竞争尾声,公司盈利能力有望修复,同时FCF大幅提升,具备长期投资价值。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49、271、299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全球贸易纷争影响、测算误差风险。
松井股份:一季度超预期增长,剑指我国高端消费品涂层材料领袖
事件:1)公司发布2021年一季度业绩预告,预计2021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098万元至2308万元,同比增长50%至65%,在光固化树脂等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实现超预期增长;2)公司拟收购我国AF抗指纹油墨先进企业湖南昕逸辰80%股权(以自有资金360万元),进一步强化其在屏幕AF抗指纹油墨领域技术能力。
立足三大核心优势,持续引领3C涂料国产替代。公司是我国3C涂料领先企业,不仅拥有来自于阿克苏诺贝尔、PPG、沙多玛等海外巨头的核心研发团队,并且掌握水性涂料等高端3C涂料技术,以及拥有快速的产品创新迭代能力。植根于团队、技术、创新三大核心优势,以及领先的技术服务能力,公司在3C存量市场持续对于行业第二梯队外资企业以及国内对手的份额进行替代(二者近年来份额均持续下降)。2019年公司在全球3C涂料市场份额6.37%,份额提升空间广阔。
新客户扩展结合“三合一”解决方案,短中期增长动能充足。一方面,公司过去产品应用集中在手机领域(2019年手机涂料业务占营收77.9%),在3C中除手机外的领域--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电具有较大的配套潜力。另一方面,公司过去收入集中于华为、苹果、小米等少数客户,增长主要来自于在存量客户的份额提升。我们预计,客户数目的增长将成为公司短中期内业绩增长的强劲支撑。我们亦将通过对全球3C领域各终端厂商对于涂料采购额的测算以及公司在其中的份额增长,持续跟踪公司的业务开拓情况及增长潜力。同时,公司基于涂料、油墨、胶粘剂共通的核心原材料,为3C领域客户提供“三合一”解决方案。该战略将在增强现有客户粘性的同时,使公司在3C领域的增长空间扩大数倍。
进军汽车涂料千亿赛道,打开长期成长空间。长期看,公司聚焦于高端工业涂层材料,包括了汽车涂料、轨交涂料、风电涂料、重防腐涂料等。其中,全球汽车涂料市场规模约180亿美金,包括了整车涂料、零部件涂料和修补涂料。目前,公司已通过全球车灯龙头法雷奥切入零部件涂料,并持续进行品类延伸。从具体产品看,公司在除电泳漆外的品类均有增长潜力。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0至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4.34/7.94/10.25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0.88/1.62/2.36亿元,对应PE分布为75.2/40.9/28.0倍,公司一季度重回良好增长态势,看好公司在高端工业涂层材料领域长期的国产替代潜力,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终端客户业务情况不佳、新领域开拓低预期。
森马服饰:2020年符合预期,营运改善为2021奠基
2020年业绩符合预期,Q4经营转好。2020全年公司收入/业绩分别同减21.4%/48.0%至152.0/8.1亿元,其中Q4收入/业绩分别下滑5.3%/增长143.6%。我们估计全年森马主业收入/业绩分别仅下滑中双位数/约30%至139.9/13.3亿元(剔除估算KIDILIZ并表收入/业绩分别12.2/-5.2亿元)。疫情影响下公司全年毛利率下降2.2PCTs至40.3%,销售/管理费用率分别+1.1PCTs/-0.1PCTs至22.0%/7.3%,净利率下滑2.7PCTs至5.2%。
电商增长带动业务,休闲装改革正当时。分拆渠道来看:主业电商疫情下仍增长10%拉动业务,收入占比超过40%。分拆业务来看:1)童装收入同比下滑7.5%至89.1亿元,占主业比重60%+。①我们估算巴拉巴拉电商高速增长拉动业务,同比增长20%+;②估算线下下滑20%左右,店数较年初净减少156家至5634家。2)休闲装收入同比下滑24.3%至49.6亿元,占主业比重30%+。①我们估算其电商业务单位数下滑;②估计线下业务收入下滑30%+,疫情下店数较年初净减少675家至3091家,公司升级渠道形象、加强全域零售运营,同时从科技、功能入手焕新产品体验,我们判断品牌力及管理效率提升将贡献坪效增长。
营运改善,存货优化。1)营运方面,公司剥离KIDILIZ业务减少存货+加强终端去化,2020年末服饰类存货同比减少37.2%至18.3亿元,其中1年以内库存占比77.5%,存货周转天数下降7.0天至131.2天,库存健康度提升,为未来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同增3.3天至39.8天。2)现金流充裕,2020年经营性活动现金流量净额44.6亿元,较去年同期16.8亿元有大幅改善。
全年业务有望平稳增长。1)休闲装业务方面,公司产品端精简深化SKU,强化产品有效性;供应链端增加上新波次,优化采购成本;渠道端推动全域共运营,聚焦社交零售同时精细化门店运营。2)童装业务产品品质升级、风格拓展,打造生活方式。公司调整优化运营思路下,我们判断2021全年童装/休闲装流水同比均有望双位数增长,可比口径下主业收入/业绩表现有望恢复至接近2019年水平。公司制定股东回报计划彰显发展信心,计划未来三年每年分配股利不低于当年可分配利润10%。
投资建议。疫情下公司调整业务发展,童装巴拉巴拉品牌仍享龙头优势,休闲装业务改革正当时,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16.3/19.4/22.9亿元,现价10.15元,对应2021年PE为17倍,维持 “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疫情影响超预期;森马品牌业务改革不及预期;渠道扩张不及预期;海外业务拓展不及预期。
杰瑞股份:2020年业绩稳健增长,看好非常规油气开发
维持“买入”评级。预计2021-2023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20.61亿元、24.66亿元、28.68亿元,对应PE分别为15、12、11倍。公司是领先的油气田设备和技术工程服务提供商,将充分受益国内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和世界能源向清洁化转型进程,业绩有望持续稳定增长,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油天然气价格下跌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低碳能源体系的发展对行业发展的风险、海外收入面临部分国家危机和汇率变动的风险、境外法律和政策风险、新冠病毒疫情风险、公司产业部分转型失败的风险。
万华化学:单季度业绩创新高,盈利中枢迈向新台阶
万华化学公布 2021年第一季度报告,实现营业收入 313.12亿元,同比增长 104.0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66.21亿元,同比增长380.82%;转让子公司股权收益 2.19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63.69亿元,同比增长 499.72%。管理/销售/财务费用率分别为3.19%/2.94%/0.93%,“降本提效年”效果显著。
MDI 价格重演 2017年行情,烟台扩能 50万吨落地。一季度聚氨酯系列产销量分别为 95.80/92.44万吨,同比增长 56.63%/53.80%。根据天天化工网,1-3月华东地区纯 MDI 平均中间价分别为 22074/24057/26338元吨;华东地区聚合 MDI 平均中间价分别为 18387/21607/24109元/吨。经过 1月份临近春节下游陆续停工的传统淡季,2月份美国受寒潮天气影响,当地科思创、巴斯夫及陶氏装置均受到不可抗力影响,且影响产能达到 107万吨/年,占比美国总产能 68%;沙特陶氏 40万吨/年装置停车;
国内外接连释放降负荷检修计划,全球 MDI 供应面减量明显,MDI 价格环比大幅上涨。进入“金三”传统旺季,万华烟台工业园 50万吨 MDI装置扩能技改完成,美国产能低位恢复,终端成本传导困难,MDI 价格下跌。最新华东地区纯/聚合 MDI 中间价 21750/19650元/吨,对于万华仍属舒适盈利价格区间。目前万华聚醚/TDI 产能分别为 60.5/65万吨。
乙烯项目投产,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快速发展。2020年 11月 9日万华 100万吨/年乙烯装置一次开车成功,万华石化系列增加 PP、LLDPE、PVC 等产能,石化系列产/销量同比增长 92.32%/83.60%。同时 2021年一季度石化产品价格出现明显上涨,万华石化系列营收及净利润水平持续提高。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产销量同比增长43.57%/76.06%,主要系 PC 二期 13万吨投产及 IPDI 产业链复产,四川眉山基地一期改性塑料项目 2020年年底投产。
维持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公司长期成长性确定,中期来看将有尼龙
12、POE、柠檬醛、PLA 等产品投产,预计公司 2021-2023年净利润分别为 198.98/222.48/250.66亿元,对应 PE 分别 17X/15X/13X,维持 6个月目标价 150.83元及“买入”评级
三友化工:20年业绩逐季改善,看好未来周期成长属性
事件 公司发布 2020年年度报告,实现营业收入 177.8亿元,同比减少 13.3%;归母净利润 7.2亿元,同比增长 5.0%。公司计划每 10股派息 2.45元(含税),占归母净利润比率为 70.53%。
2020年业绩逐季改善,期间费用率下降带来净利率提升 公司全年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前低后高。分季度来看,Q1-Q4营收分别为 40.2、39.6、46.0、52.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1、-0.6、3.0、6.9亿元。
受新冠疫情影响,公司主要产品价格在 20Q1大幅下降,使得全年毛利率同比降低 1.8PCT 至 18.3%。但由于期间费用率下降 2.3PCT 至11.8%,使得净利率提升 0.6PCT 至 4.23%。具体来看,销售费用降低主要系 2020年起公司执行新收入准则,将部分销售费用(主要为一票制运费)计入合同履约成本;管理费用减少主要系职工薪酬费用降低;
研发费用提升主要因公司加大研发与技改投入;财务费用降低主要系人民币升值带来约 0.41亿元汇兑收益及利息支出同比减少。
2021年以来主要产品价格大幅上涨,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仍将维持高位 2021年以来,公司主要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粘胶短纤、纯碱、PVC、糊树脂(手套料)、DMC 等产品 21Q1均价同比 20Q1分别上涨50.2%、0.4%、26.8%、151.6%、28.9%;同比 19Q1分别变化 8.4%、-17.7%、23.8%、219.8%、21.4%。考虑到地产竣工周期、以及国内外疫苗接种有序推进,纯碱、PVC、DMC 等产品需求刚性,预计仍将维持价格高位甚至小幅上涨。在下游服装消费复苏态势明显、印度纺织订单回流等多重因素利好影响下,粘胶短纤价格有望继续上行。烧碱价格受供需改善影响,存在底部回升预期。
计划投资绿色纤维素、有机硅项目,有望拉动公司快速成长 公司计划建设 20万吨/年新溶剂法绿色纤维素纤维项目(一期 6万吨/年),属新型可降解的再生纤维素纤维,具有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多种优良性能,且 99.7%以上可回收。预计该项目将进一步完善公司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差别化率,提升公司在再生纤维素纤维行业整体竞争力;
计划投资年产 20万吨有机硅扩建工程项目,使有机硅单体总产能达到40万吨/年,步入行业第一梯队,提高话语权,顺应行业发展趋势,以提高公司整体经济效益。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 2021-2023年公司营收分别为 244、237、245亿元,同比变化 37.0%、-2.8%、3.4%;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1.8、32.2、33.4亿元,同比变化 343.3%、1.3%、3.8%;每股收益(EPS)分别为 1.54、1.56、1.62元,对应 PE 分别为 7.1、7.0、6.8倍。看好公司未来周期成长属性,维持“推荐”评级。
宝钛股份公司简评报告:现金流同比增加667.25%,高景气钛产业领军标的
事件: 公司发布 2020年年度报告,实现营业收入 43.38亿元,同比增加 3.58%;实现归母净利润 3.63亿元,同比增加 51.1%;经营性净现金流 4.04亿元,同比增加 667.25%;实现钛产品销售量 18829.15吨(钛材 14049.27吨)。
评论: 1、利润增幅显著,经营净现金流超预期上涨。 依据公司公告显示,公 司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的原因主要是报告期优化产品结构,经营效益提 高, 导致盈利增加;公司积极把握中高端产品市场需求增长的重要机遇, 加大产品结构优化力度,中高端产品比例有所提升,产品毛利率提高, 使得公司盈利能力持续增强。经营性净现金流 Q1~Q4分别为-0.55亿、 1.03亿、 2.40亿和 1.15亿,除 Q1受复工复产延迟等因素影响导致现金 状况较差,后期现金流逐步恢复呈快速增长趋势。期间费用方面,公司 20年研发费用 1.61亿元(+73.7%),公司大力投入研发资金,技术为本 创新为茅;销售费用 0.34亿元(-28.9%),管理费用 2.32亿元(+2.8%), 财务费用 1.27亿元(+12.5%),公司加强治理提升运营效率,有效控制 三费额度。
2、 产能满负荷运转, 21年业绩指引发展稳健,受益于军用飞机、发动 机、民航等多个市场高景气发展。 依据公司公告, 20年公司实现钛产品 销售量 18829.15吨(-2.6%), 钛材 14049.27吨(-12.6%);同时钛加工 材设计产能 2万吨/年, 20年实际产能 2.27万吨,表明销售情况总体稳 定, 公司生产任务饱满,在手订单充足,产能已达满负荷运转状态,生 产任务紧迫。
21年公司经营目标实现营业收入 48亿元(+10.7),钛产 品产量 2.4万吨(+5.7%),其钛材产品广泛涉及航空航天、兵器舰船、 海洋工程、核用等高端、新兴板块,在多个细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拥有 主导权,彰显公司领导层稳健发展信心。预计随着我国军用主战型号更 新换代需求加速释放, 以及钛材在新一代装备上单体价值量不断提升, 公司既是我国钛及钛合金行业的领军企业, 是波音、空客、罗罗等国际 大型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 又是军工新一代飞机及发动机重要材料供应 商,双重利好率先受益于行业的高景气发展。同时根据相关公告,公司 囊括了进入世界航空航天等高端应用领域所有的通行证,并成为国际第 三方质量见证机构以及分析检测基地,未来将进一步确立公司在军用钛 材及民用航空航天的国内领先地位。
3、 首次覆盖, 给予宝钛股份买入评级。
(1)公司质地好: 钛材龙头企 业+军用飞机/战斗机双市场需求+单体价值占比提升;
(2) 民用市场与 国际巨头深度合作, 未来受益于民航市场高景气发展;
(3)长期来看,军队产品更新换代任务迫切, 新材料单体价值量逐渐提升, 公司增长空 间大且确定性强;
(4) 公司聚焦主业、 提升产能、 高质高产双重发展, 技术为基, 坚持市场驱动战略, 整体经营稳健利润可观。
预计 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 5.23/6.99/10.23亿, PE33/24/17倍,给予 买入评级。
斯达半导2020年报点评:下游需求保持增长,业绩稳步提升
公司于 4月 9日发布 2020年报。在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9.63亿元,同比增长 23.55%,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 1.81亿元, 同比增长 33.5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 1.55亿元,同比增长 29.64%, 业绩基本符合我们此前预期。此外公司拟每 10股派发现金红利 3.39元,总计派发现金股利 0.54亿元。 费用结构优化,财务指标全面向好。 公司 2020年毛利率为 31.56%, 相比上年提升了 0.95pct,销售、管理以及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1.5%、 2.6%以及-0.1%,相比去年同期合计下降 2.4pct,全年研发费用投入 0.7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42.59%,整体费用结构更为优化。公司流 动、速动比率分别为 6.23和 4.73, 有较为明显的提升, 应收账款周 转天数缩短至 87.38天,应付账款周转天数提升至 58.54天,显示公 司产业链话语权提升。
国内 IGBT 模块龙头,在各领域市场持续突破。 根据 IHS 最新统计报 告, 2019年公司在全球 IGBT 模块市场份额占比为 2.5%,排名第七, 相比上年更近一步,是国内唯一一家进入前十的企业。公司在下游多 个市场实现增长,工业控制及电源行业营收为 7.07亿元,同比增长 21.61%;新能源行业营收为 2.15亿元,同比增长 30.38%,增速最快, 目前公司生产的 IGBT 模块已经实现配套超过 20万辆新能源汽车,并 新增多个国内外知名车型平台定点,未来将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 支撑点;变频白色家电及其他行业营收为0.38亿元,同比增长25.18%, 目前规模还较小,未来随着国内变频家电的普及,以及国内白电厂商 对于国产 IPM 模块认证的推进,家电市场也将为公司提供广阔的发展 空间。
推行股权激励计划,激发员工积极性。 公司拟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授 予激励对象股票期权数量为 67万份,激励对象共计 118人,包括公 司技术业务骨干及管理人员,充分调动了其积极性及创造性。公司层 面的考核目标以2020年净利润为基础,未来三年增长不低于20%、 40%、 60%,保持了稳步的增长。
公司做为国内 IGBT 模块龙头企业,下游工控、新能源以及变频家电等领域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公司业绩有望保持稳步的增长。考虑到未来三年内的股权激励的股份支付费用以及研发费用的增长,我们下调公司归母净利润,并引入 2023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021/2022/2023年营收分别11.77/15.34/19.8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33/2.88/3.70亿元, EPS分别为 1.46/1.80/2.31元,对应 PE 为 128/104/81倍,维持“增持” 评级。
伟思医疗:快速成长的康复医疗器械创新龙头
深耕康复医疗器械市场,国内盆底及产后康复器械领跑者: 伟思医疗定位于 中国康复市场,先后进入精神康复、神经康复、盆底及产后康复三大市场, 开发了多类康复医疗器械产品及整体解决方案,已在电刺激、磁刺激、电生 理以及康复机器人等技术平台上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2016-2020年实现收入和归母净利润 CAGR 分别达到 40.9%和 58.2%; 2020年疫情影响下规模持续扩大增速略有放缓,随着疫情可控终端需求提 升,有望恢复持续高增长。
康复器械蓝海市场,盆底及产后康复进入磁电联合新时代: 国内康复医疗需 求庞大,电刺激、磁刺激产品快速发展,盆底及产后康复作为重要应用领域 具有巨大市场空间,电刺激产品发展成熟的同时磁刺激产品快速崛起并有望 实现更好治疗协同性。而磁刺激纳入盆腔器官脱垂的中国诊治指南( 2020年版)对于加速磁刺激在盆底康复方面的应用与推广具备里程碑意义,磁刺 激疗法迎来快速发展期。伟思医疗 2020年磁刺激类产品实现销售收入 1.01亿元,同比增长 46.3%,其中盆底磁刺激产品的增速接近 100%。作为目前 国内唯一一家在盆底及产后康复领域同时提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刺激、 磁刺激设备的厂商,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有望通过磁电联合引 领盆底及产后康复行业升级,启动新一轮市场爆发。
康复机器人上市在即,拓展全新增长空间: 伟思医疗康复减重步行训练车、 康复步行训练机器人两款产品上市在即,能够为各类需要步态康复训练或助 残助行的人群提供更多的康复治疗方案。伟思多年积累形成的品牌、学术、 临床、渠道以及售后服务等综合性竞争优势,有助于康复机器人系列新产品 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帮助伟思医疗拓展出全新的增长空间。
新一期股权激励,彰显公司发展信心: 2021年 1月,公司发布 2021年限 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拟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等共 计 100人授予 107.31万股限制性股票( 占目前总股本 1.57%),再次将核 心骨干利益与公司发展长期绑定。从业绩考核目标来看, 2021、 2022两年 的营业收入或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不低于 30%,较高标准的考核 要求彰显公司后续稳健发展的信心。 盈利预测与估值: 我们预计公司 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 1.88、 2.45、 3.18亿元,同比增长 30.8%、 30.2%、 29.7%,对应 PE 为 39x、 30x、 23x, 看好公司实现快速成长的国内康复医疗器械创新龙头。首次覆盖,给予?买 入?评级。
天山铝业2020年年报点评:夯实上游原料供应,打造低成本铝产业链
天山铝业公布2020年年报,业绩表现良好
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274.60亿元,同比下降15.73%,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9.12亿元,同比增长27.40%,扣非归母净利润18.68亿元,同比增长92.65%,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0.98亿元。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是因为公司本报告期主动减少外购铝锭贸易业务所致。
公司电解铝盈利能力极强且稳定
2020年公司实现毛利润37.55亿元,其中销售自产铝锭毛利润37.69亿元,公司自产铝锭毛利率水平十分稳定,2020年毛利率27.5%,较2019年有明显提升。2021年铝价重心较2020年显著提高的背景下,我们预计2021年公司销售自产铝锭毛利率有望达到33%。
公司募投的低成本氧化铝项目盈利能力强,具有稀缺性
公司在广西规划了三期共250万吨氧化铝产能,充分利用广西地区丰富且廉价的铝土矿资源,氧化铝完全成本仅为1785.56元/吨(不含税),虽然当前氧化铝市场低迷,但公司布局在广西的低成本氧化铝产能仍具有丰厚的利润。
投资建议:给予“买入”评级
预计公司2021-2023年营业收入为265.4/297.9/298.6亿元,同比增速-3.3/12.2/0.2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8.04/44.05/44.95亿元,同比增速98.9/15.8/2.0%,摊薄EPS分别为0.82/0.95/0.97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12.2/10.6/10.3X。考虑到公司是国内低成本电解铝头部企业,电费优势突出,公司夯实上游产业链,新建低成本氧化铝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在电解铝行业高盈利周期中受益显著,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下行风险导致铝价超预期下跌;公司新增产能进度不及预期。
瑞普生物:重药轻苗,动保行业变革迎新机遇
事件:公司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1Q1实现归母净利润1.1-1.2亿元,同比增长50%-64%,主要原因在于下游客户规模化养殖趋势加速,非瘟防控常态化;公司苗药矩阵丰富,配合养殖服务协同促进市场份额扩大;且费用控制有效,资金使用效率提升。
重药轻苗,未来动保核心竞争力发生变化。养殖端近年来发生较大变化:1、非洲猪瘟疫情提高养殖户对防疫的重视程度,并发症相关产品需求提升;2、“禁抗令”政策推进促使替抗类产品销量迎来增长;3、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十家上市猪企生猪出栏量占总体比例由2019年的8.3%增至2020年的10.4%,因此对动保公司产品质量和产品丰富程度提出更高需求。动保行业业绩支撑以及高景气度的核心逻辑发生改变,我们认为在未来1-2年的时间维度内,动物保健相关业绩的主要驱动因素将由生猪存栏量的恢复以及类似口蹄疫疫苗等大单品的市场占有率转变为非洲猪瘟的防控以及“禁抗”工作的顺利推进。而在此基础之上,考虑兽药品更具有针对性治疗作用且单位成本更低等优势,未来养殖企业对兽药品的重视程度将日益提高,行业迎来“重药轻苗”的发展趋势,动保企业的竞争已从单一产品竞争时代进入苗药多品种加高效养殖服务协同促进的阶段。公司拥有完整的产品矩阵以及优秀的药苗联动销售模式,为大客户打造高标准的疫病防控体系,2021年第一季度在大客户数量及大客户份额占比方面均取得突破,其中家畜业务整体收入同比增长接近100%,家畜集团客户业务同比增长接近200%,家禽集团客户业务同比增长10%以上。我们认为未来公司有望继续凭借全面的产品结构继续高速拓展市场,拉动业绩持续高增长。
2019、2020年肉鸡祖代引种量位于高位,产能增长将于2021年有所体现,在市场苗取代政采苗的发展趋势下,公司将利用产品优势提高市占率。我国鸡肉需求量稳步上升,截至2020年11月,全国白羽鸡祖代存栏量为155.1万套,全年平均存栏水平高出2019年平均水平的20%。2019年祖代引种数量122万套,高于历史水平且2020年仍维持近90万套的水平,参考白羽鸡自祖代引种至商品代毛鸡出栏历时约需1年2个月,2021年肉鸡将迎来增量。在国家计划2025年全面实现市场苗替代政采苗的计划下,2021-2025年将在全国逐步开放“先打后补”试点。公司三价重组禽流感疫苗自2019年推出后,市场反馈良好,市占率保持快速提升。我们认为在政策推进过程中,公司将进一步将扩大市场份额,享受扩容红利,提升整体禽用制品业务的业绩。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2021-2023年EPS分别为1.47元、1.86元、2.20元,对应动态PE分别为19/15/13倍,参考行业其他公司2021年平均PE为30倍,考虑到下游需求增长及公司完整的产品矩阵等优势,予以30倍PE,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44.1元。
风险提示:产品开发进度不及预期、养殖端出现动物疫情等。
中颖电子:一季度业绩超预期,印证高景气度
事件:4月12日,公司发布2021年一季报。2021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3.06亿元,同比增长51.95%;实现归母净利润0.68亿元,同比增长60.73%,超出此前预告上限的0.60亿元;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58亿元,同比增长61.65%,落于此前预告的上限的0.59亿元内。
订单需求旺盛,盈利能力迎来拐点。根据公告,一季度,公司客户订单需求旺盛,销售增长较快的产品主要为锂电池管理芯片及AMOLED显示驱动芯片。根据公告,报告期内,家电及电机产品销售同比稳定增长13%;锂电池管理芯片销售占比提高,同比实现倍数以上的增长;AMOLED显示驱动芯片销售逾3,000万元,同比增长数倍。从需求端分析,锂电池管理芯片的销售增长较快,主要系产品在国内品牌手机应用逐步实现进口替代;AMOLED显示驱动芯片销售增长较快,主要系公司产品竞争力佳,且国内屏厂的制程良率改善明显,屏的质量更好的被市场接受有关。受上述因素影响,2021年一季度公司毛利率达44.53%,同比提升3.61pcts,环比提升4.57pcts;净利率达21.67%,同比提升2.31pcts,环比提升0.34pcts。净利率同比提升较多,主要系期间费用率同比减少了1.27pcts;但环比费用率增加了1.43pcts,导致环比毛利率增速与净利率增速不符。
多管齐下积极应对上游供应链产能吃紧:公司的主要产品线都处于市占率逐步提高的成长期,公司对于未来长期产能需求的成长确定性高,为了更进一步保障长期的产能供给,根据公告,公司采取以下主要方式因应对:1)和晶圆供应商洽谈更长期的策略性紧密合作;2)自购测试机台委托代工;3)新产品尽量采用12寸晶圆制程,经济效益适足的老产品也转入12寸晶圆制程;4)提高产品售价,对冲成本上升压力,以获取争抢更大产能议价的能力及空间。
投资建议:作为国内小家电MCU的优质供应商,公司主要专注在现有工控MCU芯片和OLED显示驱动芯片新产品的开发,加速加大IIOT研发投入,长期持续准备汽车电子的相关技术,成长可期。上修预期,我们预计公司2021年~2023年收入分别为14.17亿元、18.42亿元、23.9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14亿元、4.06亿元、5.19亿元,首次覆盖,予以“买入-A”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晶圆产能持续受限影响订单出货量;家电MCU、锂电池管理芯片、电机控制芯片市占率提升不达预期;AMOLED终端需求不及预期。
健帆生物:一季度业绩高质量增长超预期
正常基数下一季度营收仍超预期:由于血液净化产品较强的需求刚性,20年Q1公司业绩基数受疫情影响较小,增长可观。在此基础上2021年Q1仍然实现营收超预期增长,公司业务能力和市场地位得到验证。
预计肾病产品未来仍是核心增长引擎,肝病产品有望持续放量。4月7日,《HA 树脂血液灌流的卫生经济学研究》课题结题会在上海召开,课题研究结果显示:HA 树脂血液灌流器联合常规血液净化方式较常规血液净化方式具有经济性,可平均多存活2.87 年。通过两次RCT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血液灌流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血液灌流器渗透率与治疗频率预计将进一步提高(疗程化灌流患者人数从2020年中的1800人提高到2020年底约5400人)。肝病产品在疫情期间收到负面影响,但已在快速恢复,预计收入维持高增长。目前公司肝类产品已覆盖1100 余家医院,后续将持续推进。
经营规模效应逐步体现,盈利能力不断优化。2021年一季度毛利率85.23%(-0.51%),净利率48.85%;规模效应体现,整体费用端保持稳定可控,销售费用率19.52%(+1.4%),管理费用率4.70%(-1.5%),研发费用率3.6%(+0.4%);在营收高速增长情况下,存货和应收账款绝对规模控制优异,周转速度加快,现金流充沛。
海外业务处于快速放量期,有望逐步贡献业绩。公司通过拓展海外销售渠道、标杆国家建设、专家建设、本土化市场建设等,使公司产品在海外市场得到更迅速的推广和普及,境外业务收入有望持续高增长。
盈利调整与投资建议
我们看好公司核心业务的持续放量,我们上调22,23年盈利预期6%,6%。预计2021-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32、17.12、23.3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1%、39%、37%。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新产品研发风险;新产品注册风险;新技术替代风险;净利率下降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万华化学2021年一季报点评:主营产品量价齐升,单季度业绩创新高
事件:
公司公告2021年一季报,2021年第一季度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13.12亿,同比增长104.08%,环比增长29.38%;归母净利润66.21亿,同比增长380.82%,环比增长41.11%。
主营产品量价齐升,单季度业绩创新高进入2021年,MDI、石化产业链景气维持高景气,第一季度公司纯MDI,聚合MDI(直销)挂牌价分别为25333元/吨、23000元/吨,同比上升35.47%、70.37%,而主要原材料纯苯价格仅上涨8.1%;石化产品主要产品价格均明显上涨,如丙烯(+19.8%)、环氧丙烷(+107.5%)、丁醇(+106.2%)等。产销方面,随着MDI技改扩产及百万吨乙烯项目投产,公司聚氨酯系列销量同比增长53.80%,石化系列产量同比增长92.32%,量价齐升下公司单季度业绩创历史新高。l聚氨酯全球龙头地位稳固,持续向高端新材料领域进军
公司现有MDI产能260万吨,TDI65万吨,下游聚醚60万吨,凭借园区一体化规模优势,MDI有约3000元/吨的成本优势并且具备低成本扩产能力,未来还将在福建新建40万吨MDI生产装置,全球聚氨酯龙头地位稳固。公司持续向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领域进军,已具备21万吨PC产能,未来将进一步扩大至40万吨,同时积极推进尼龙12、6万吨PBAT等项目,2021年第一季度公司精细化学品业务销量同比增长76.06%,营收同比增长114.65%,持续高增长。
成长穿越行业周期,迈向全球化工巨头,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MDI价格周期波动较大,但公司年利润始终维持百亿以上,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超150亿,用以支持每年近20亿的研发投入及超百亿的资本开支,MDI稳定高盈利使得公司成长穿越行业周期;随着公司石化项目投产,公司园区产业链愈发完善,为未来高端新材料提高原材料保障,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4.90、207.49、246.86亿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20、16、14倍,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价格大幅下跌,新项目投产不及预期,安全生产事故
仲景食品:净利同比上升39.65%,创新为核驱动业绩增长
公司发布2020年年报,2020年营业收入7.27亿元,同比增长15.68%;归母净利润1.28亿元,同比增长39.65%;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1.18亿元,同比上升37.48%;EPS为1.66元/股。分半年度看,20H1/H2分别实现营收3.49亿元/3.77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0.95%/11.19%;20H1/ H2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448.01万元/6349.14万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5.06%/34.57%。
开拓市场打开销量,调味食品业务逆势增长。分产品看:①调味食品:2020年公司调味食品实现营收3.9亿元,同比增长29.42%,占总营收的比例为53.67%,占比同比5.59pct。②调味配料:2020年公司调味配料实现营收3.34亿元,同比增长为2.61%,占总营收的比例为45.96%,占比同比-5.77pct。分地区:2020年公司华东/华中/华北/西南/华南/西北/东北/境外/其他业务收入分别为2.31/2.29/1.13/0.56/0.51/0.29/0.15/0.04/0.25亿元,占比分别为31.78%/31.51%/15.53%/7.77%/6.97%/3.99%/2.07%/0.05%/0.34%。 成本费用端:扁平管理提升管理效率,期间费用率降低。2020年公司毛利率为41.27%,较2019年下降0.74pct。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2.64%/5.36%/3.55%/0.06%,同比-3.60pct/+0.11pct/+0.29pct/-0.37pct, 利润端:疫情影响有限,盈利能力稳健。2020实现归母净利润12,797.15万元,同比增长39.65%。20H1/ H2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448.01万元/6349.14万元,同比增长45.06%/34.57%。归母净利润率为17.61%,同比增长2.97pct。
创新为核驱动业绩增长。2016-2020研发支出均在主营业务收入的3%以上,2020研发投入2,577.90万元,占比营业收入3.55%。建立奖励机制,培养人人创新的市场氛围,全年表彰75项创新项目,发放奖金90余万。公司拥有八项发明专利和七项外观专利。依托技术优势持续研发扩充品类,不断丰富创新产品种类。
兼具资源与供应链优势,广开渠道开拓市场。公司所在地河南省西峡县为“中国香菇之乡”,公司有先天优势实现原产地采购。当地7 成左右的香菇贸易商与公司达成合作,连续三年合作的香菇供应商占目前签约供应商总数7成以上。公司协同各销售区域的经销商共同开拓市场,加快调味食品渠道拓宽和下沉速度,报告期末经销商数量同期增长22.37%。
仲景食品是国内香菇酱和新一代鲜辣酱的品类开创者,依托资源优势,持续产品创新,增收趋势向好。公司逐步拓展销售渠道,加强控制期间费用率,长期营收稳定增长,随着调味酱市场扩大和公司产能进一步释放,业绩有望进一步增长。预计公司2021-2023年净利润分别为1.75亿元/ 2.14亿元/2.54亿元;对应PE分别为38X/31X/26X。
风险提示:质量控制风险;主要原材料价格变动风险;食品安全风险;新产品开发及市场竞争风险。
卓胜微业绩预告点评:2021Q1业绩指引超预期,射频龙头持续高增
事件:
公司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预计2021Q1实现归母净利润4.81-4.96亿元,同比增长216.85%到226.73%。
投资要点:
2021年Q1业绩指引超预期,景气周期叠加模组化产业趋势助力国内射频龙头持续高增。受益于5G和国产替代的发展机遇,叠加自身产品结构升级以及客户需求回暖,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实现大幅增长。业务布局方面,公司已成为国内射频接收端模组技术领域和市场化推进的先行者,成功构建完整产品矩阵,在保持射频分立器件竞争优势的同时,持续推进高毛利的射频模组产品市场化。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5G通信技术的发展带动射频前端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行业迎来景气周期,Yole数据显示,2019年射频前端市场为152亿美元,到2025年有望达到254亿美元,2020-202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1%。当下智能手机仍是5G的主要应用场景,随着新频段的引入、复杂技术和应用的出现,射频前端器件的数量和复杂度大幅增加,为了适应智能手机轻薄化和降低成本的需求,射频前端器件模组化已经成为产业趋势。Yole预测,2025年前端射频模组市场规模将达到177亿美元,约占射频前端市场总容量的69%,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8%。从竞争格局看,行业前五大龙头均为国外企业,2019年合计占据射频前端市场份额的79%,而我国作为目前承载5G商用落地的最大市场,国内供给严重不足,5G产业链在未来几年有望迎来大规模增长,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n
加码滤波器晶圆制造及射频模组封装测试,未来成长动能充足。公司于2019年推出包括射频滤波器分集接收模组(DiFEM)、射频低噪声放大器/滤波器集成模组(LFEM)、多通道多模式低噪声放大器模组(LNA bank)在内的数个类型的接收端模组产品并成功放量贡献营收,顺利实现了从分立器件产品向射频模组产品的延伸;公司于2021年3月发布公告,将对芯卓半导体产业化建设项目追加投资27亿元,用以扩充SAW 滤波器晶圆制造和射频模组封装测试产能及厂房、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司在射频SAW 滤波器领域的整体工艺技术能力和模组量产能力,实现射频SAW 滤波器芯片和射频模组的全产业链布局。我们认为,公司通过此次增资将进一步抢位高端滤波器国产化赛道,同时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持续提升射频模组业务的市场竞争力,公司有望借助国产替代东风,进一步打开广阔发展空间,未来成长动能充足。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作为国内射频前端龙头,凭借不断增强的创新驱动力和日趋完善的产品线布局,在5G商业化和国产替代驱动下具备较强的长期成长确定性。公司在保持分立器件业务竞争优势的同时,积极加码高端滤波器制造并顺应产业趋势强化射频模组业务布局,在国产替代的大背景下,未来成长可期。基于审慎性原则,暂不考虑权益分派对公司业绩和股本的影响,考虑到行业景气度和公司成长性,我们上调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1-20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82(+4.02)/28.17(+5.50)/36.65(+8.11)亿元,对应EPS分别为11.23/15.20/19.78元/股,对应当前PE估值分别为63/47/36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中美贸易摩擦持续恶化风险;产品研发不及预期风险。
通威股份:2021年硅料有望维持高盈利,异质结最高转换效率达到25.18%
事件:通威股份发布2020年年报和2021年一季报。 2020年全年业绩稳定增长,一季度业绩符合预期。根据公告,公司2020年实现收入442亿元,同比增长17.69%,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36.08亿元,同比增长36.95%;2021年一季度实现收入106.18亿元,同比增长35.69%,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8.47亿元,同比增长145.99%。分季度来看,公司盈利能力季度环比提升,2020年Q4毛利率为18.37%,2021年Q1毛利率为20.75%,环比提升2.38pcts。
硅料产能稳定释放,推动硅料环节集中度提升。截止2020年底,公司多晶硅料产能为8万吨,产量达到8.6万吨,产能利用率为107.74%。目前公司在建多晶硅料产能超过15万吨,其中乐山二期和保山一期合计10万吨预计在2021年底投产,届时公司多晶硅料产能有望超过18万吨。公司新产能布局领先行业,随着公司新产能释放,公司在多晶硅料环节格局有望得到优化。
2021年全年硅料有望保持高盈利,成本持续下降。2021年,由于多晶硅料供给有限,多晶硅料价格从年初以来持续上行,截止2021年4月7日,根据硅业分会数据,国内单晶复投料价格区间在13.0-13.8万元/吨,成交均价为13.48万元/吨,周环比上涨2.28%;单晶致密料价格区间在12.8-13.5万元/吨,成交均价为13.10万元/吨,周环比上涨2.34%。从全年维度来看,今年多晶硅料成交价格有望持续维持高位。2020年,公司多晶硅料成本持续下降,2020年全年平均生产成本降至3.87万元/吨,其中新产能降至3.63万吨/吨。随着公司新产能投产,有望推动成本持续下降,叠加2021年多晶硅料高景气,全年多晶硅料板块盈利有望超预期。
电池片产能加速释放,异质结最高转换效率达到25.18%。截止2020年底,公司电池片产能为27.5GW,其中24.5GW为单晶电池片,总体来看,随着公司的产能释放,公司单晶perc电池片非硅成本已经达到0.2元/w以内。公司目前在积极布局眉山二期7.5GW,金堂一期7.5GW及与天合合作的金堂15GW产能,预计到2021年底,公司电池片产能将超过55GW。2020年公司电池片及组件出货22.16GW,同比增长66.23%。2021年,公司电池片有望出货超过30GW,维持高速增长。公司积极布局TOPCON、异质结等新技术,公司HJT研发线在2019年6月正式运行,目前HJT电池片最高转换效率已经达到25.18%,公司将建设1GW HJT中试线,在研发产线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设备选型、优化工艺技术、提升产品性价比。
发布可转债预案,加速产能一体化建设。公司发布《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运用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公司计划募集120亿元,用于乐山二期、包头二期和15GW拉晶切片项目的扩产。公司加速硅片环节布局,旨在打通产能一体化,成本和产品竞争力持续提升。
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1~20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58.28/73.41/81.10亿元,对应估值24.9/19.7/17.9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需求不及预期,产业链价格不及预期。
恒生电子:工业软件前景可期,积极进行IDC全国化布局
事件:公司发布2020年年报,报告期内实现营收95.18亿元,同比增长38.96%;归母净利润13.01亿元,同比增长47.91%;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2.36亿元,同比增长47.53%。
软件业务快速增长,受益于工业互联网浪潮:2020年公司软件开发及工程服务实现收入67.18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宝武集团智慧制造需求贡献了关联方收入增量7.94亿元,而国内智慧轨交等领域的持续投入也为公司业务增加了13.54亿元的非关联方收入。工业互联网是各国争相发力的产业方向,根据中国信通院测算,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已达到2.13万亿元,在持续政策催化下预计仍将保持较高增速。公司凭借在钢铁行业信息化、自动化领域的深厚积累,拥有自研的xIn3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并推动相关标准和布局落地,有望显著受益。
宝之云四期加速交付,积极推进IDC全国化布局:公司服务外包业务全年实现营收26.16亿元,同比增长27.31%。同时,公司期末在建工程为0.47亿元,相比年初的4.67亿元减少了89.92%。该业务的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宝之云四期全年上架率大幅提升。除此之外,公司也加紧IDC业务的全国化布局,积极推进宝之云罗泾基地、梅山基地等项目的开工建设。
投资建议:公司聚焦智慧制造,大力拓展IDC、云服务、智能装备等业务。在国家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以及IDC新一轮投入高峰期到来的背景下,公司持续快速增长可期。预计2021、2022年EPS分别为1.44、1.79元,给予”买入-A“评级。
风险提示:软件业务增长不及预期,云服务等新业务发展受阻。
信捷电气20年业绩点评:业绩符合预期,景气周期和产品拓展共振
业绩符合预期,20年归母净利润同比+103%
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11.3亿元,同比+74.6%;归母净利润约3.3亿元,同比+102.9%;扣非后归母净利润约3亿元,同比+119.9%;毛利率约为43.8%,同比+3.3个pct;期间费用率约14.1%,同比-4.1个pct;净利率约29.2%,同比+4.1个pct。整体业绩基本符合预期。
20Q4业绩延续高增长
20Q4公司实现营收约3.2亿元,同比+74.5%;归母净利润0.85亿元,同比+79.3%;扣非后归母净利润约0.76亿元,同比+93.9%;毛利率约42.7%,同比-0.2个pct;期间费用率合计约13.9%,同比-5.5个pct;净利率约26.4%,同比+0.7个pct。
PLC带动驱动系统发展的策略逐渐落地
分业务看,1)PLC,依然是公司第一大业务板块,20年营收约4.9亿元,同比+66%,占公司总营收的43%;毛利率约59%,同比+4个pct。2)驱动系统,PLC带动驱动系统发展效果显著,驱动系统/PLC销量之比从2019年的0.38提升到0.55,20年驱动系统业务营收约4.3亿元,同比+118%,占公司总营收的38%,同比+8个pct;毛利率约32%,同比+6个pct。3)HMI,20年实现营收1.9亿元,同比+49%,占总营收的17%;毛利率约34%,同比+2个pct。
短期行业向好,长期内生增长可期
21年1-3月宏观PMI分别为51.3、50.6和51.9,连续站在荣枯线上。截止2月制造业固投累计同比+37.3%,凸显疫情后行业的高复苏。20Q4末期,公司合同负债和存货处在历史高位,分别为0.4、5.8亿元,显示21Q1景气度仍在延续。公司长期发展路径清晰,一是巩固小型PLC国内龙头地位,并逐步向中型PLC发展。二是进行产品拓展,通过PLC带动伺服产品发展。
盈利预测和评级
公司是国内小型PLC龙头,下游景气,内生增长动力十足,我们预计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8、4.5和5.4亿元,当前股价对应的PE分别为27、23和19倍,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 财务摘要和估值指标
贝达药业(300558)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 |
贝达药业(300558)净利润(亿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