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1966 |
行情走势 | DDX在线指标 | 超赢数据 | 资金流向 | 同花顺主力 | 千股千评 | 融资融券 | 财务分析 | 分红配股 | 主营业务 |
最新消息 | 基本面分析 | 大小非解禁 | 股东增减持 | 基金持股 | 机构评级 | 龙虎榜 | 股东大会 | 业绩预告 | 停牌停复 |
华阳集团2020年业绩快报点评:芯片短缺+原材料上涨背景下,业绩依然靓丽
公告要点:公司2020年营收33.74亿元,同比-0.27%;归母净利润1.81亿元,同比+143.04%。其中,2020Q4实现营收12.56亿元,同比+32.69%;实现归母净利润0.92亿元,同比+1164%。2021Q1公司预计归母净利润为5,100万元~5,800万元,同比+187.90%~+227.41%;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5,000万元~5,700万元,同比增长+851.71%~+984.95%。
新产品&新客户拓展+疫情有效控制,2021Q1业绩持续提升
2021Q1受芯片短缺+原材料成本上涨影响下,公司预计归母净利润为5,100万元~5,800万元,同比+187.90%~+227.41%,略超我们预期,主要原因在于:1)2020年公司双联屏产品新增配套的长安Unit新车型,以及HUD产品新增配套长城的第三代哈弗H6等多款车型开始放量。2)国内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汽车市场回暖,汽车电子及精密压铸业务持续增长。3)公司持续精益管理下,提质增效,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展望2021年,产品放量&客户结构升级助力业绩向上
中控&仪表产品受益客户持续结构升级:智能座舱产品由以长城等主要客户不断拓展到长安、广汽、长安福特等新客户,其中中控、仪表产品收入受益于长安Unit等车型的逐步放量。HUD产品快速放量:产品受益于东风日产和长城多款车型的放量,并在近阶段新增长城F7改款及WEY系列W-HUD、广汽ARHUD项目的定点,以及已经进入部分合资车企及国外汽车集团的供应商体系,公司正参与相关项目的竞标。与华为合作打开长期成长空间:与华为合作落地的Hicar车机互联产品已配套给众多车型;在2020年9月北京车展上,华为海思与华阳联合发布360°AVM智能环视系统;随着华为在汽车业务的产品逐步落地,华阳作为华为汽车生态的主要合作伙伴可以参与更多的分工合作。随着新产品和新客户逐步放量,叠加2020年同期低基数,助力2021业绩向上。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核心逻辑在于:1)行业红利正当时,一芯多屏升级,智能座舱量价齐升可期;2)高性价比+快速响应能力的双重优势下,国产替代加速;3)HUD产品终放量,公司长达8年研发储备,受益成本下行,HUD渗透率加速提升;4)与华为全方面合作开启,打开远期成长空间。我们将20-22年净利润预测179/296/454百万元调整为181/300/450百万元,同比+143.0%/+65.5%/+50.0%,对应PE为76.35/46.12/30.75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全球疫情控制低于预期;下游乘用车需求复苏低于预期。
卓胜微2021年一季度业绩预告点评:射频龙头效应凸显,业绩高速增长
事件:公司预计2021年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为4.81-4.96亿元,同比增长216.85%-226.73%。
投资要点
射频产品布局日趋完善,公司2021年Q1业绩高速增长:公司预计2021年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16.85%-226.73%,环比增长35.49%-39.72%。公司业绩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5G通信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射频前端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公司抓住5G和国产替代发展机遇,不断丰富和优化产品结构,在保持射频分立器件竞争优势的同时,持续推进射频模组产品的市场化进程。
射频技术平台战略持续推进,持续扩大市场份额:公司是国内领先推出适用于5G通信制式sub-6GHz高频产品及射频模组产品并市场化推进的企业之一,并且不断丰富和优化射频产品矩阵,已基本完成射频开关、低噪声放大器、滤波器(SAW、IPD)、射频功率放大器、射频模组等射频前端产品和低功耗蓝牙微控制器芯片的全面布局,并向射频滤波器/模组的晶圆制造、封测等产业链积极延伸,提升产品工艺技术和规模量产能力,产品应用市场也向智能手机、智能穿戴、智能家居、通信基站、汽车电子、无人飞机、蓝牙耳机和网通组网设备等领域持续拓展。公司天线开关产品对标国际领先水平,获得市场高度认可;多增益LNA已在知名手机厂商量产导入,有望进入批量生产和供货;射频模组产品形态丰富(包括DiFEM/LFEM/LNA bank等),覆盖接收端的完整应用,目前已在多家智能手机厂商量产出货,成本优势显著,是业内少数能够提供射频模组产品的厂商之一;Wifi FEM产品已在移动智能终端及网通组网设备客户实现量产出货,WiFi6连接模组产品已开始向客户送样。公司各类射频产品形成了高效协同效应,持续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
研发创新实力强化竞争优势,把握5G和射频芯片国产替代机遇:通过高效推进研发创新,公司加快了新产品的研发和迭代速度,缩短了产品上市时间,提升了产品的差异化水平,能够全面地响应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并且产品的成本优势显著,市场竞争优势不断强化。目前,公司客户覆盖三星、HMOV等全球主要安卓手机厂商,随着5G市场加速扩容和射频芯片国产替代进程的推进,公司长期成长动能充足。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随着各类射频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客户拓展的推进,公司营收规模和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我们将2021-2022年的归母净利润从12.72/16.04上调至20.18/28.27亿元,预计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36.13亿元。当前市值对应2021-2023年PE为68/48/38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需求不及预期;新品推出不及预期;客户开拓不及预期。
湘电股份:2021年一季度扭亏为盈,基本面开始加速发展、兑现
事件:2021年4月12日湘电股份发布2021年一季报,2021Q1公司营收(11.65亿元,+36.90%),归母净利润(0.30亿元,+142.28%),扣非归母净利润(0.29亿元,+139.39%),经营现金流量净额(3.50亿元,+1280.79%)。
1)利润表:2021Q1营收同比增长主要系特种产品、风力发电机、交流电机销售收入增加,归母净利润扭亏为盈(2020Q1为-0.72亿元)主要系期间费用和信用/资产减值损失下降。由于湘电风能股权出售不纳入合并范围、降低贷款规模、降低贷款利率,2021Q1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分别下降0.16、0.06、0.17、0.28亿元;此外公司信用/资产减值损失较2020Q1减少0.24亿元,主要系合同资产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减少及湘电风能股权出售不纳入合并范围所致。
2)资产负债表:公司资产负债率由期初的74.01%降至期末的65.36%,具体来看,短期借款(期末30.01亿元,较期初下降24.55%),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期末0.38亿元,较期初下降56.53%),其他流动负债(期末1.06亿元,较期初下降49.90%),流动负债减少缓解公司资本结构压力的同时也降低了财务费用。
3)现金流量表:2021Q1经营现金流量净额(3.50亿元,+1280.79%),主要是货款回收增加所致;投资现金流量净额(0.76亿元,+130.86%),主要是收回了处置湘电风能全部收购款所致。
2021Q1是公司2017年以来首次在一季报实现盈利,公司资产结构更加健康,经营现金流也得到明显改善,一方面,这得益于低效资产的剥离、历史包袱的出清,另一方面,这也是新上任管理层拥有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的外在表现和结果。我们认为湘电股份已经迎来基本面加速发展、兑现的时代。
1)核心竞争力:国内领先的“电机+电控”研制厂商,大功率船舶综合电力及电磁发射两类核心技术在国内稀缺性毋庸置疑,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5项等奖励是对核心竞争力很好的证明。
2)战略布局:湘电股份处于发展前瞻性装备、军工技术红利外溢、军民融合发展的三大趋势中,已不止于海军装备升级的支点,更是具备前瞻性、颠覆性装备的旗舰。
3)内部管理改善向内向外挖潜。湖南省国资的重磅资本运作,承接沉重历史包袱且大手笔增持,大股东与上市公司管理层做大做强湘电方向一致;公司新上任管理层拥有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在军、民品领域都积极拓展业务。目前上市公司在军、民品领域在手订单十分充足,截止2020年9月底军工在手订单13.62亿元,军民品合计在手订单28.83亿元。
投资策略:我们认为湘电股份的投资价值体现在其电磁发射技术、舰船综合电力系统技术的落地带来的业绩增量,其核心技术不仅在装备领域会实现由点到面拓展,在民品领域也会迎来更大成长空间,从长期的视角出发,卸下包袱的湘电股份符合军工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是军工领域中的长期战略品种。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3、5.22、7.34亿元,对应PE为66X、41X、29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民品电机市场开拓、军品交付、新技术应用不及预期。
索菲亚:Q4收入业绩提速,全渠道+多品牌+全品类齐发力
20年四季度业绩提速,21年一季度景气度持续。20年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3.53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Q1/Q2/Q3/Q4分别实现营业收入7.63/17.91/25.39/32.59亿元,同比分别-35.6%/-8.5%/17.1%/37.2%,第三季度起收入明显提速,四季度收入实现高增长。公司预计21年Q1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0-140%,预计实现16.0-18.3亿元,预计比19年一季度增长35.29-54.62%。20年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1.92亿元,同比增长10.7%,其中Q1/Q2/Q3/Q4分别实现-0.17/3.59/3.54/4.95亿元,同比分别-115.5%/26.5%/7.7%/38.5%,四季度业绩增速亮眼。20年公司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0.50亿元,同比增长8.11%。公司发布21年一季报预告,预计Q1归母净利润1.05-1.30亿元,比19年Q1 -1.8-21.6%;预计Q1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85-1.05亿元,比19年Q1增长7.6-32.9%。
新品类增速强劲,大宗业务规模达到15亿元。经销渠道全年收入65.32亿元,大宗业务渠道实现15.04亿元。衣柜及其配套产品收入67.02 亿元,同比增长1.46%;司米橱柜收入12.11 亿元,同比增长42.26%;木门收入2.92 亿元,同比增长55.36%。衣柜品类增速较慢,主要系(1)公司在一二线城市的销售占比最大,这些区域受疫情影响更大,上半年业绩整体受拖累;(2)衣柜在大宗工程的增速不明显,衣柜不是精装房交楼标准的必选项;(3)新渠道和新品牌还在导入期,收入贡献有限。
传统零售销售渠道门店数量提升,客单价显著上涨。截至2020年末,公司拥有终端门店超过4000家,覆盖全国1800多个城市和区域。索菲亚柜类定制拥有经销商1652位,开设专卖店2719家。省会城市门店数占比14%(贡献收入占比30%),地级市门店数占比22%(贡献收入占比27%),四五线城市门店数占比64%(贡献收入占比43%)。2020年末,公司工厂端实现客单价13095元/单(不含司米橱柜、木门),同比增长12.96%。 康纯板客户占比显著提升,毛利率、净利率继续保持稳定水平。20年毛利率36.56%,Q1/Q2/Q3/Q4毛利率分别为30.87%/40.30%/38.65%/34.21%,同比-3.52pct/+2.28pct/+0.54pct/-3.29pct。截至20年末,索菲亚康纯板客户占比已经上升到74%,订单占比上升至66%。净利率维持平稳,20年归母净利率14.27%,同比+0.26pct。20年公司销售费用率为9.17%,同比下滑0.78pct,其中Q1/Q2/Q3/Q4销售费用率分别为14.65%/10.79%/9.74%/6.56%。20年公司管理费用率为7.32%,同比下滑0.37pct,其中Q1/Q2/Q3/Q4管理费用率分别为20.82%/5.66%/6.38%/5.80%。
盈利预测与估值:20年下半年公司业绩超预期,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4.33/16.55/19.19亿元(原预计21/22年12.45/13.27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20.20%/15.46%/15.97%,对应PE分别为20X/17X/15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风险,汇率风险,行业竞争加剧,新品拓展不及预期等;
科锐国际:利润同增40%-60%,灵活用工景气不减
事件: 科锐国际发布 2021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预计 2021Q1实现归母净利 润约 3688.39万元-4215.30万元/+40%~60%; 预计扣非归母净利润为 3198.39万元-3725.30万元/+131.4%~169.5%;扣除员工持股成本的扣 非归母净利润与去年同期对比预计增长 96%~125%。 点评: 总体业绩增长符合预期,公司主业灵活用工长期看仍大有可为。 公 司 2021Q1业绩同比去年增长强劲; 期间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 影响金额约 490万元/-60.9%,主要系收到的政府补贴差异所致; 员 工股权激励成本约为 421万元。 深挖大客户需求,培育新市场增长点。
在 2020下半年以来复工复产 和国内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恢复的背景下,公司产品和行业的增长面 扩大。公司延续重视大客户的基调,并不断拓展下沉区域市场(4月 与芜湖市人民政府签约“人才大脑项目”战略合作),以谋求业务突 破和业绩新增长。公司持续加大技术投入, 为进一步完善“技术+服 务+平台”的业务生态模式,公司秉承“一体两翼” 战略,坚持技术 赋能打造人力资源平台, 持续发展灵活用工、中高端人才访寻、招 聘流程外包等线下服务扩张及多种线上平台、 SaaS 产品业务同向稳 健发展。 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 2021-2022年归母净利润为 2.57亿/3.30亿,同增 38%/28%; 对应 P/E 分别为 38倍/30倍。长线看好灵活用工成长潜力及技术驱 动效率提升,维持“买入”评级。
盈建科:卡位建筑结构设计软件,有望成长为行业“小巨人”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建筑结构设计软件厂商,也是 A 股稀缺的建筑工业软件标的:盈建科成立于 2010年,多年专注于建筑结构设计软件的研发、销售及服务,客户主要是国内建筑设计院、建筑设计公司及高等院校等。公司是国内比较典型的工业软件企业,同我国其他工业软件企业类似,表现出“小、老、头”的特点,公司规模虽然相比国际同行较小,但成立的时间也都不短,在十年以上,在国内也能算得上“头部”公司,在 A 股市场比较稀缺。近年来,受益于建筑业信息化的提速,公司正处在发展的快车道,2016-2019年收入增速持续保持在 20%以上,2020年以来公司逐步在摆脱疫情的影响,业务拓展趋于正常。
深耕建筑结构设计软件,技术、市场和产品优势开始显现:1)技术优势。
公司持续围绕着结构设计软件领域进行投入和开发,2020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占公司收入比重达到 19.4%,在图形平台、有限元分析和标准智能化适用方面形成了较强的壁垒,同时在前瞻性领域,如 BIM、装配式结构设计方面也形成了一定的积累。2)产品优势。第三方机构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评估报告显示,公司的建筑结构计算软件、基础设计软件技术先进、创新性突出,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同时,公司软件工具能够实现结构设计各环节的协同,也能够实现基础设计和上部建筑设计的对接。3)市场优势。公司作为国内结构设计领域的龙头企业,目前客户覆盖率在17%左右的水平,处在市场第二位,由于其在民用市场的不断深耕以及在工业建筑市场上的拓展,市场份额还有提升空间;海外市场,尤其是“一带一路”市场上,公司相关产品也表现出非常强的适应性。
发力 BIM 和装配式建筑设计软件,“小、老、头”有望成长为“小巨人”:
未来几年,包括公司在内的这些“小、老、头”工业软件有望成长为软件行业的“小巨人”。一方面,数字经济转型势不可挡,建筑业向数字化要效率和效益成为趋势;另一方面,国内对各类工业软件的政策支持力度在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资金和人才短缺等问题也开始得到重视,行业正在方正中等线简体 迎来发展的“春天”。公司作为建筑设计领域的领先企业之一,通过纵向业务能力的提升以及横向垂直行业范围的拓展,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从成长路径上,我们参考 Bentley 的发展历程。Bentley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基础设施软件供应商,具备提供工程项目和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的能力。
Bentley 的发展历史实际上是全球建筑业工业软件发展的缩影,其发展路径、业务布局和业务模式都值得业内企业借鉴。相比 Bentley,公司的产品线主要集中在项目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的初级阶段,正在向 BIM 等方向拓展,市场空间广阔。未来,公司在资产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方面仍有拓展的可能,尤其是 4D 数字孪生。
投资建议:公司是国内建筑结构设计软件领域的领先企业,也是 A 股稀缺的建筑工业软件标的。公司虽然目前规模较小,但未来有希望从“小、老、头”成长为行业的“小巨人”。一方面,建筑信息化行业将是巨大的蓝海,国产化替代、BIM 和装配建筑设计软件等领域都蕴藏着巨大的机会,工业建筑设计软件领域依然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另一方面,公司在技术、产品布局等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市场成长潜力较大。我们预计,公司 2020、2021和 2022年 EPS 分别为 1.02元、1.35元和 1.70元,对应 4月 9日的 PE 分别为 79.6x、59.8x 和 47.7x。我们看好公司所在赛道,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雷赛智能2020年报及2021一季度业绩预告点评:业务多点开花,管理提效成果显著
一、事件概述 4月 7日, 公司发布年报, 2020年度实现营收 9.46亿元,同比增加 42.69%;归母净利 润 1.76亿元,同比增加 63.55%; 基本每股收益 0.90元。其中, 2020Q4实现归母净利润 3145万元,同比下滑 15.10%,环比下滑 38.87%。 公司同时发布 2021年一季度业绩预 告, 预计 2021Q1盈利 5500-6500万元,同比增长 94.78%-130.20%。
二、分析与判断
步进系统业务高速成长, 控制技术类业务取得较大突破
(1)步进系统类业务增长迅速,凭借步进产品系列持续拓宽和应用场景持续增多, 高 端总线型步进系统和闭环步进系统大幅度增长,全年实现收入 4.95亿元,同比增长 50.82%; 公司通过优化步进算法和功能, 实现产品附加值持续提高,毛利率同比提升 2.25%,达到 43.58%。
(2) 控制技术类业务稳健增长,全年实现收入 1.48亿元, 同比增 长 28.99%;毛利率 72.42%,同比提升 2.01%。 其中, 高速总线卡、 运动控制器等系列 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在 5G、半导体、 3C 等行业的推广取得较大的突破, PC 平台总线控 制领域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增强。 此外, PMC600系列中型运动控制 PLC、以及 mPLC 系 列小型运动控制 PLC 等产品成功研发, 有望快速贡献收入增厚利润。 产品迭代升级叠加全球疫情影响减弱, 伺服系统业务有望快速扩张 伺服系统类全年实现收入 2.14亿元, 同比增长 38.20%。 交流伺服方面, 公司 2019下半 年推出的 L7系列交流伺服系统产品, 稳定性和竞争力大幅提升, 在电子、光伏、物流 等行业成功应用, 实现收入同比增长 81.10%;同时在 2020年再次迭代推出 L8系列产 品, 设备运行效率、控制精准度、使用便利性等方面大幅升级,性能指标达到国际一流 水平,例如产品速度环响应带宽已经达到日系产品主流的 3.2kHz,有望在更多客户和 行业中批量应用。 低压伺服方面, 广告喷印设备以海外市场为主, 受疫情影响业绩下 滑 23.74%, 今年有望随全球疫情控制向好企稳回升。 PMI 持续位于高位印证周期向上趋势, 全年业绩有望保持高增 去年公司大力开拓了光伏、锂电、物流、激光切割领域等多个大客户和大项目, 叠加 3C、 雕刻、喷印等传统行业需求快速复苏,全年实现较好的业务增长。 今年 3月制造业 PMI 为 51.9%,环比上升 1.3%,略低于去年 11月的高点 52.1%,连续 13个月位于扩张区 间, 印证本轮工控行业周期延续上行趋势, 公司全年业绩有望保持高增。 期间费用率大幅下降,现金流增长较好 公司内部管理提效和供应链管理优化效果显著, 期间费用率同比下降 6.36%至 22.13%。 其中, 销售费用率 7%, 同比下降 2.85%, 管理费用率 6.47%, 同比下降 2.15%,体现费 用管控较好。 研发费用 0.87亿,同比增长 32.39%,研发费用率 9.24%, 同比下降 0.72%。 财务费用率为-0.58%,同比下降 0.64%,主要是利息收入增加。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 量净额为 1.14亿元, 同比增加 57.11%,与盈利增长基本匹配。
三、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 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02、 4.26、 5.73亿元,同比增长 71%、41%、 34%, EPS 为 1.45、 2.05、 2.75元,对应 2021-2023年 28、 20、 15倍 PE。参考工控自动化(申万)指数 67倍 PE(TTM),考虑到公司的高成长性,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雪榕生物2020年年报点评:业绩稳定增长,市占率稳步提升
业绩总结: 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2亿元,同比增长 12.1%,归母净利润 为 2.5亿元,同比增长 12.2%。 公司营收与利润稳步增长,龙头地位稳定。 全年公司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 2.4亿元,同比增长 14.1%。报告期内公司拓展销售渠道,加大对大型连锁超市的 铺货力度,升级品牌包装,优化生产工艺使主要产品金针菇的营收达 16.3亿元, 毛利率较去年上涨 1.5个百分点;同时杏鲍菇与真姬菇的产能逐步释放,食用菌 整体产销量增加,产品矩阵日益丰富。
生产基地全国布局伴随多品种食用菌共同发展,公司积极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公司已完成上海、四川都江堰、吉林长春、山东德州、广东惠州、贵州毕节、 甘肃临洮七大生产基地战略布局,在国外基本建成泰国生产基地。销售方面, 公司销售团队和经销商遍布除台湾之外的大部分省、市、自治区;二、三线城 市销售渠道布局下沉,销售网络已辐射乃至渗透全国。公司将在未来几年内继 续落实全国布局战略, 进一步完善上述七大基地的品种多样性生产布局,培育 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公司 2020年 10月公布《2020年度创业板向特定对象 发行股票预案》,拟向不超过 35名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 22.5亿元,本次募投项目将增加 240吨的金针菇日产能、 220吨的杏鲍菇日产能, 进一步强化巩固金针菇、杏鲍菇的市场占有率,进而把握市场主动性,增强市 场定价的话语权。 疫情倒逼销售模式变革,公司迎来新机遇。
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餐饮大面积停 业、部分农贸市场关停及物流不畅等对传统渠道造成较大影响。但公司大力拓 展商超、线上生鲜电商等渠道,实现线上规模大幅增长,同时采用多种社交媒 体加强品牌宣传。我们认为在疫情影响倒逼销售模式发生变革的情况下,公司 有效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同时为未来公司继续发展找到了新方向。
格局领先行业,进入收获期。 纵观公司发展历程,公司从 2009年开始实施全国 布局战略,目前公司已有七大生产基地。我们认为公司一方面将着力凭借成本、 渠道、品牌等优势不断提升国内食用菌市场的市占率,另外战略层面上,公司 将逐渐从全国战略延伸至全球化,未来有望以泰国为基点,辐射周边东南亚国 家。我们认为公司的战略格局始终领先行业,布局将进入收获期,预计公司食 用菌毛利率未来几年内将有显著提升。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预计 2021-2023年 EPS 分别为 0.62元、 0.68元、 0.77元, 对应动态 PE 分别为 17/15/13倍。参考同行业 2021年平均 PE 为 21倍, 给予公司 2021年 21倍 PE,目标价 13.02元,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市场竞争加剧、公司产品销售或不及预期等。
太极股份:营收快速增长,网络安全与自主可控业务表现良好
公司 2020年营收快速增长:根据公司公告,公司 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85.33亿元,同比增长 20.81%,公司营收实现快速增长。其中,网络安全与自主可控业务实现收入 31.22亿元,同比增长 71.11%;云服务业务实现收入 6.76亿元,同比增长8.10%;智慧应用与服务业务实现收入 16.14亿元,同比增长 11.89%;系统集成服务业务实现收入 29.88亿元,同比下降 3.55%。网络安全与自主可控业务的大幅增长,是公司营收实现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公司 2020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3.69亿元,同比增长9.94%,归母净利润实现平稳增长。
公司毛利率和期间费用率同比下降,经营性现金流明显改善:公司 2020年毛利率为 22.69%,同比下降 1.83个百分点。公司 2020年期间费用率为 17.58%,同比下降 0.54个百分点。2020年,公司持续加强研发,围绕“数据驱动、云领未来、网安天下”的发展战略,持续加大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网络空间安全等方面的研发投入。研发投入金额达 5.98亿元,同比增长 40.91%。公司 2020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 10.84亿元,同比由负转正,超出同期归母净利润 7.15亿元,公司经营性现金流明显改善。
公司网络安全与自主可控业务表现良好:2020年,公司在中国电科统筹布局和大力支持下,成立信创工作领导小组,集中投入资源和力量,加强了在中央部委和江西、江苏、重庆、北京、河南等区域市场的拓展力度。
公司进一步完善了信创相关自有产品体系。子公司人大金仓发布了专注于方正中等线简体 异构数据库对象迁移和应用 SQL 迁移的金仓数据库迁移评估系统 KMDS,以及针对多云环境数据库服务统一管理的金仓云数据库服务平台 KRDS,帮助客户实现数据库快速迁移和上云服务。子公司慧点科技发布了新一代智能极简的数字化协同办公平台 WE.Office8.0和智能电子公文产品,为信息技术应用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在行业信创端,公司积极推进在金融、能源、电信等领域的布局,助力行业客户实现安全化、可控化和系统自主化。人大金仓 Kingbase 系列产品先后实现了在国家电网承德供电公司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新疆自治区农村信用社 ODS 系统、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公司油气调控中心-SCADA 控制系统、中国移动网间集中结算系统等行业客户核心业务系统的部署和应用,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再次证明了人大金仓数据库产品的技术领先性和安全可靠性。2020年,公司信创业务实现高速增长,签订合同额近 70亿元,数据库产品市场份额过半。公司网络安全与自主可控业务实现收入 31.2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71.11%。随着信创产业的发展,公司网络安全与自主可控业务将持续高速增长。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根据公司的 2020年年报,我们调整业绩预测,预计公司 2021-2023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66亿元(原预测值为 5.82亿元)、5.93亿元(原预测值为 7.51亿元)、7.62亿元,EPS 分别为 0.80元、1.02元、1.31元,对应 4月 9日收盘价的 PE 分别约为 27.0、21.2、16.5倍。
2020年,公司进一步完善信创相关自有产品体系,并在中央部委和江西、江苏、重庆、北京、河南等区域市场以及行业信创端取得积极进展,公司信创业务实现高速增长。随着信创产业的发展,公司网络安全与自主可控业务将持续高速增长,从而为公司营收增长提供强大助力。我们看好公司的未来发展,维持对公司的“推荐”评级。
中联重科:公司盈利能力稳步提升,海外战略持续推进
事件: 3月 31日公司发布 2020年年报,全年实现收入 651亿元,同比 增长 50.34%,实现归母净利润 72.81亿,同比增长 66.55%,点评如下: 1、下游需求强劲,公司主要产品销量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市占率稳步提 升。 2020年行业受基建投资、设备更新、环保升级、人工替代等多因素 驱动,整体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其中,公司混凝土板块实现收入 190亿,同比增长 37%,起重机板块实现收入 349亿,同比增长 58%,与此 同时,公司拳头产品市场地位持续提升,起重机械、混凝土机械产品市 场份额持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30吨及以上汽车吊、履带吊、车载泵、 搅拌站、长臂架泵车稳居行业第一。另外公司在新兴市场全面突破, 2020年挖机产品销量强劲增长,全年销量提升至国产品牌第六名,高机继续 稳居行业第一梯队。
2、费用水平保持稳定,公司盈利能力较 2019年稳步提升。 2020年公司 净利率为 11.18%,较 2019年提升 1.1个百分点,背后主要体现为公司持 续优化管理,不断提升供应链、服务、营销、人力管理水平,经营效率 稳步提升,总体来看在全年毛利率略有下降背景下,公司费用率水平下 降明显,特别是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均下降有 2.5个百分点,存货和 应收账款周转效率也有不同程度上升,周转天数分别下降 24天、 40天。
3、深入推进全球化战略,持续突破海外高端市场。一方面持续突破重点 国家地区,高机全面进入欧洲 17国,并在美国澳洲日本韩国等国家实现 零突破,欧洲 CIFA 实现起重机本地化生产与销售,白俄基地建成投产, 加速辐射中亚、东欧与俄语区,总体看公司全年工程起重机出口销售同 比增长超过 35%;另一方面继续推进海外业务管理变革,推行以业务端 对端、本地化团队、境外“航空港”基地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整合海 外信用及海外金融租赁团队与职能,实现业务与风险管控的闭环;协同、 牵引各事业部和职能部门形成合力,建立海外市场核心竞争力。 业绩预测及评级:基于一季度行业形势,我们上调公司 2021-2023年归 母净利润至 88.44亿/102.39亿/112.45亿,对应 PE 分别为 12.60倍/10.88倍/9.91倍,继续给予“买入”评级
吉电股份:定增完成利润高增,转型升级未来可
事件:公司于2021年4月11日发布定增股份上市公告,4月12日发布2020年度业绩快报和2021年一季度业绩预告。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00.60亿元,同比增长17.64%(追溯调整后);归母净利润4.78亿元,同比增长174.83%(追溯调整后)。公司预计2021年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05-4.45亿元,同比增长53.74%-68.92%。
点评:定向增发完成,募投项目已开始逐步为公司贡献利润。公司定向增发股份将于4月13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本次非公开发行共募集资金22.41亿元,募集资金分别用于2个共350MW的平价光伏项目以及4个共528MW的风电项目。目前6个项目均已实现全容量并网或部分并网,开始逐步为公司贡献利润。此外公司募集资金到位后将用于项目先期投入的高成本贷款置换,预计将有效降低存量项目财务费用。
风光装机占比创新高,推动公司利润高增长。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利润8.85亿元,同比增长124.04%;此外,公司仅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就已接近2020年全年总额,公司利润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新能源装机容量及占比不断提升。2020年末公司电力装机容量913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583万千瓦,占比达到新高63.85%。2020年新增风光装机243万千瓦,同比增长71%,增长规模超过此前4年新增容量总和。此外,近3年公司火电业务毛利率仅为10%左右,而风电、光伏业务毛利率约50%且呈上升趋势。2020年公司火电装机占比已由2015年末的75%下降到36%,预计2020年公司毛利率将实现连续第4年上升。
传统火电企业发力转型,新能源为主的综合能源服务商呼之欲出。按照公司规划,到2025年公司装机规模将达2000万千瓦,清洁能源比重占比将达到90%以上。此外,公司积极打造白城、长春氢能产业集群,同时发展综合智慧能源业务,为客户提供区域综合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正逐步转型新能源为主的综合能源服务商,公司估值有望进一步提升。
盈利预测:预计2021-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100.60/120.82/146.43亿元,归母净利润4.78/5.98/8.64亿元,EPS0.22/0.21/0.31元,对应PE分别为22.19/23.05/15.96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项目进展不及预期,上网电价大幅降低
迈为股份点评:业绩超预期;期待光伏异质结设备再突破,未来5年高成长
2020年业绩同比增长 59%,贴近业绩预告上限;在手订单充沛;期待 HJT 设备再突破1)2020年业绩大增:实现营收? 23亿,同比+59%,归母净利润 3.9亿,同比+59%,贴近业绩预告上限;其中,Q4单季实现营收? 6.7亿元,同比+61%,归母净利润 1.2亿元,同比+88%。
2)盈利能力保持稳健:毛利率 34%、净利率 17%,与 2019年基本持平。受益于成本端持续优化,丝网印刷成套设备在平均单价下滑 4%的情况下,毛利率达 32%,同比+0.3pct。
3)研发投入大幅增加,加码 HJT 设备:20年研发费用达 1.7亿元(占比营收? 7.3%),同比大幅增长 77%,主要因对 HJT 设备研发投入大幅增加、研发人员增多(389人、同比+46%)所致。
4)在手订单充沛,已取得 HJT 整线订单:截止 2020年底,公司合同负债 16亿元,假设以“3331”订单确认节奏,对应在手订单超 50亿元。公司已取得 HJT 整线订单,截止 2020年 12月,公司HJT 电池设备在手订单达 5.9亿。
5)近期,迈为 HJT 核心客户安徽华晟、通威合肥 HJT 项目在效率、良率端均有重大突破。
2021年为大尺寸设备更新迭代潮,叠加 HJT 的起量,预计 2021年公司业绩将继续保持高增长。
异质结设备:未来 5年行业复合增速超 80%;公司异质结设备在手订单居国内第一1)行业市场空间:预计 2025年 HJT 设备市场空间有望超 400亿元,2020-2025年 CAGR 为 80%。
如净利率保持 20%(80亿净利润),给予 25倍 PE,测算 HJT 设备行业合理总市值 2000亿元!我们判断,行业龙头市占率有望超 50%,未来有望超 1000亿元市值。
2)异质结行业何时爆发?目前 HJT 与 PERC 电池在单 W 成本端差距约 2毛/W 左右,基于异质结电池在全生命周期发电量上的优势,差距如缩小至 1毛/W 即可产生性价比。我们预计,随着 N型硅片减薄、银浆耗量降低、设备降本、靶材降本等方式,将使得异质结全产业链共同降本,预计最快 2021年底至 2022年上半年达到性价比水平,行业将迎扩产潮。
3)公司为光伏异质结(HJT)设备领先者,具“先发优势”+“整线供应能力”。已实现 HJT 整线设备供应能力(设备价值量覆盖从 PERC 领域的 25%上升至 HJT 领域的 95%),下游与通威、安徽华晟、阿特斯等客户合作顺利。目前 HJT 在手订单达 5.9亿元,位居国内上市公司中第一名。如能保持龙头地位,未来成长空间大。
盈利预测:看好公司在光伏行业未来大发展中战略地位、未来 5年的高成长性预计 2021-2025年公司新增在执行订单分别为 60、71、104、143、227亿元,增速分别达 91%、19%、47%、37%、59%。考虑到收?入确认节奏,预计 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 6.7/8.8/13.8亿元,同比增长 70%/32%/56%,对应 PE 为 50/38/24倍。维持“买入”评级。
美亚光电2021年一季报业绩预告点评:2021Q1归母净利润大幅提升,超市场预期
需求良好叠加盈利水平修复, 2021Q1净利润超预期 2021Q1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9325.36万元-12122.98万元, 创一季度 单季度净利润历史新高, 抛去 2020年一季度疫情导致低基数因素外, 2021Q1公司归母净利润相比 2019Q1归母净利润增速仍高达 52.72%- 98.54%, 表现十分出色, 超出市场预期,业绩实现高速增长主要原因有: ①报告期内,国内经济环境趋于正常,公司经营继续保持恢复增长势头, 农产品检测、高端医疗影像、工业检测三大板块业务开展顺利,下游需求 良好,公司产销两旺。 此外, 2020年公司会计确认准则调整, 收入确认条 件发生一定改变, 2020年末发出商品较年初增加了 3532万元, 2021Q1存 在跨期收入, 我们预计 2021Q1公司收入端实现高速增长。②随着公司智 能工厂的产能逐步释放,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公司持续完善内部 管理体系,推行精细化管理、提质降本增效,盈利水平有所修复( 2020年 多重因素影响, 公司盈利水平有所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 2021Q1业绩产 生了正向提升。 随着国内疫情控制常态化,我们看好公司各项业务持续恢复,我们预 计公司 2021年业绩有望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立足口腔影像设备黄金赛道, 公司长期成长逻辑依然存在 目前不少市场投资者担心公司 CBCT 已经过了黄金时期,收入很快达 天花板,我们认为现阶段不论是国内民营口腔数量还是 CBCT 渗透率与欧 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CBCT 需求依然有较大的成长空间。此外,公司 CBCT 持续突破,产品已经渗透到公立医院,向高端市场拓展,进一步打 开成长空间。 2020年 6月公司发布了口扫新品,并于 7月拿到医疗器械注册证。 口 扫是公司在高端医疗影像领域推出的最新产品,丰富了公司医疗影像领域 产品线。伴随着未来国内口腔的市场整合,口腔数字化将成为行业的发展 趋势,口扫作为椅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口扫的推出有助于公司口腔数 字化布局持续推进,公司长期的成长逻辑依然存在。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我们维持 2021-2023年净利润预测 6.5/7.9/9.4亿 元, 当前股价对应动态 PE 分别为 41倍、 34倍、 29倍, 维持“买入”评 级
京东方A:业绩大超预期,面板龙头加速上行
公司发布年报及一季报预告。2021Q1净利润大超预期,单季度实现盈利50~52亿元,估算净利率超过10%,净利润额环比提升增长约翻倍! 2021年,行业持续高度景气,公司业绩大幅提升。需求端,远程办公、线上服务、居家娱乐等应用市场进一步扩大,IT、TV类产品需求持续增长;供给端,短期由于玻璃基板、驱动IC等原材料供应紧张,导致行业有效供给产出环比有所下降,半导体显示行业供需紧张进一步加剧。 分红创历史新高,现金流指标改善值得期待。2020年公司现金分红为34.77亿元,回购股份金额为20.00亿元,合计现金分红总额为54.76亿元,占当年归母净利润的比率为109% !公司现金分红创历史新高,根据我们的分析,未来行业资本开支下降、经营规模增加、盈利指标优化,公司经营净现金流、自由现金流的改善才刚开始,未来更高的业绩表现和分红表现值得期待。
2020年以来,在行业回暖的背景下,京东方也在快速推进股权激励、定向增发、回购少数股权、并购熊猫部分产线,持续提高公司中长期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同时围绕“1+4+N”航母事业群,加强公司综合能力。京东方实施合计达到9.8亿股的股权激励及20亿元股票回购,绑定并激励公司主干团队,定增加码OLED业务并收购武汉京东方少数股东股权,回购PB估值较低,将增厚公司盈利水平。收购熊猫相关产线,加速产业集中,提升竞争力。
面板行业迎来重大拐点,周期性减弱,科技成长属性越发增强。2020年5月至今,TV面板价格大幅增长,2020Q4以来IT面板上涨趋势增强,产业盈利能力增加。随着产能扩张尾声、区域竞争尾声,行业双寡头格局逐渐成型。伴随着Mini LED、柔性AM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创新,技术壁垒、资本壁垒将进一步增加。
京东方面板龙头地位加强,柔性AMOLED逐渐起量。京东方在面板行业的地位长期崛起趋势不变,AMOLED有望逐渐贡献盈利,在全球显示产业话语权与日俱增。随着Capex尾声与行业竞争尾声,公司盈利能力有望修复,同时FCF大幅提升,具备长期投资价值。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49、271、299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全球贸易纷争影响、测算误差风险。
松井股份:一季度超预期增长,剑指我国高端消费品涂层材料领袖
事件:1)公司发布2021年一季度业绩预告,预计2021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098万元至2308万元,同比增长50%至65%,在光固化树脂等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实现超预期增长;2)公司拟收购我国AF抗指纹油墨先进企业湖南昕逸辰80%股权(以自有资金360万元),进一步强化其在屏幕AF抗指纹油墨领域技术能力。
立足三大核心优势,持续引领3C涂料国产替代。公司是我国3C涂料领先企业,不仅拥有来自于阿克苏诺贝尔、PPG、沙多玛等海外巨头的核心研发团队,并且掌握水性涂料等高端3C涂料技术,以及拥有快速的产品创新迭代能力。植根于团队、技术、创新三大核心优势,以及领先的技术服务能力,公司在3C存量市场持续对于行业第二梯队外资企业以及国内对手的份额进行替代(二者近年来份额均持续下降)。2019年公司在全球3C涂料市场份额6.37%,份额提升空间广阔。
新客户扩展结合“三合一”解决方案,短中期增长动能充足。一方面,公司过去产品应用集中在手机领域(2019年手机涂料业务占营收77.9%),在3C中除手机外的领域--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电具有较大的配套潜力。另一方面,公司过去收入集中于华为、苹果、小米等少数客户,增长主要来自于在存量客户的份额提升。我们预计,客户数目的增长将成为公司短中期内业绩增长的强劲支撑。我们亦将通过对全球3C领域各终端厂商对于涂料采购额的测算以及公司在其中的份额增长,持续跟踪公司的业务开拓情况及增长潜力。同时,公司基于涂料、油墨、胶粘剂共通的核心原材料,为3C领域客户提供“三合一”解决方案。该战略将在增强现有客户粘性的同时,使公司在3C领域的增长空间扩大数倍。
进军汽车涂料千亿赛道,打开长期成长空间。长期看,公司聚焦于高端工业涂层材料,包括了汽车涂料、轨交涂料、风电涂料、重防腐涂料等。其中,全球汽车涂料市场规模约180亿美金,包括了整车涂料、零部件涂料和修补涂料。目前,公司已通过全球车灯龙头法雷奥切入零部件涂料,并持续进行品类延伸。从具体产品看,公司在除电泳漆外的品类均有增长潜力。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0至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4.34/7.94/10.25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0.88/1.62/2.36亿元,对应PE分布为75.2/40.9/28.0倍,公司一季度重回良好增长态势,看好公司在高端工业涂层材料领域长期的国产替代潜力,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终端客户业务情况不佳、新领域开拓低预期。
森马服饰:2020年符合预期,营运改善为2021奠基
2020年业绩符合预期,Q4经营转好。2020全年公司收入/业绩分别同减21.4%/48.0%至152.0/8.1亿元,其中Q4收入/业绩分别下滑5.3%/增长143.6%。我们估计全年森马主业收入/业绩分别仅下滑中双位数/约30%至139.9/13.3亿元(剔除估算KIDILIZ并表收入/业绩分别12.2/-5.2亿元)。疫情影响下公司全年毛利率下降2.2PCTs至40.3%,销售/管理费用率分别+1.1PCTs/-0.1PCTs至22.0%/7.3%,净利率下滑2.7PCTs至5.2%。
电商增长带动业务,休闲装改革正当时。分拆渠道来看:主业电商疫情下仍增长10%拉动业务,收入占比超过40%。分拆业务来看:1)童装收入同比下滑7.5%至89.1亿元,占主业比重60%+。①我们估算巴拉巴拉电商高速增长拉动业务,同比增长20%+;②估算线下下滑20%左右,店数较年初净减少156家至5634家。2)休闲装收入同比下滑24.3%至49.6亿元,占主业比重30%+。①我们估算其电商业务单位数下滑;②估计线下业务收入下滑30%+,疫情下店数较年初净减少675家至3091家,公司升级渠道形象、加强全域零售运营,同时从科技、功能入手焕新产品体验,我们判断品牌力及管理效率提升将贡献坪效增长。
营运改善,存货优化。1)营运方面,公司剥离KIDILIZ业务减少存货+加强终端去化,2020年末服饰类存货同比减少37.2%至18.3亿元,其中1年以内库存占比77.5%,存货周转天数下降7.0天至131.2天,库存健康度提升,为未来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同增3.3天至39.8天。2)现金流充裕,2020年经营性活动现金流量净额44.6亿元,较去年同期16.8亿元有大幅改善。
全年业务有望平稳增长。1)休闲装业务方面,公司产品端精简深化SKU,强化产品有效性;供应链端增加上新波次,优化采购成本;渠道端推动全域共运营,聚焦社交零售同时精细化门店运营。2)童装业务产品品质升级、风格拓展,打造生活方式。公司调整优化运营思路下,我们判断2021全年童装/休闲装流水同比均有望双位数增长,可比口径下主业收入/业绩表现有望恢复至接近2019年水平。公司制定股东回报计划彰显发展信心,计划未来三年每年分配股利不低于当年可分配利润10%。
投资建议。疫情下公司调整业务发展,童装巴拉巴拉品牌仍享龙头优势,休闲装业务改革正当时,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16.3/19.4/22.9亿元,现价10.15元,对应2021年PE为17倍,维持 “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疫情影响超预期;森马品牌业务改革不及预期;渠道扩张不及预期;海外业务拓展不及预期。
杰瑞股份:2020年业绩稳健增长,看好非常规油气开发
维持“买入”评级。预计2021-2023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20.61亿元、24.66亿元、28.68亿元,对应PE分别为15、12、11倍。公司是领先的油气田设备和技术工程服务提供商,将充分受益国内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和世界能源向清洁化转型进程,业绩有望持续稳定增长,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油天然气价格下跌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低碳能源体系的发展对行业发展的风险、海外收入面临部分国家危机和汇率变动的风险、境外法律和政策风险、新冠病毒疫情风险、公司产业部分转型失败的风险。
万华化学:单季度业绩创新高,盈利中枢迈向新台阶
万华化学公布 2021年第一季度报告,实现营业收入 313.12亿元,同比增长 104.0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66.21亿元,同比增长380.82%;转让子公司股权收益 2.19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63.69亿元,同比增长 499.72%。管理/销售/财务费用率分别为3.19%/2.94%/0.93%,“降本提效年”效果显著。
MDI 价格重演 2017年行情,烟台扩能 50万吨落地。一季度聚氨酯系列产销量分别为 95.80/92.44万吨,同比增长 56.63%/53.80%。根据天天化工网,1-3月华东地区纯 MDI 平均中间价分别为 22074/24057/26338元吨;华东地区聚合 MDI 平均中间价分别为 18387/21607/24109元/吨。经过 1月份临近春节下游陆续停工的传统淡季,2月份美国受寒潮天气影响,当地科思创、巴斯夫及陶氏装置均受到不可抗力影响,且影响产能达到 107万吨/年,占比美国总产能 68%;沙特陶氏 40万吨/年装置停车;
国内外接连释放降负荷检修计划,全球 MDI 供应面减量明显,MDI 价格环比大幅上涨。进入“金三”传统旺季,万华烟台工业园 50万吨 MDI装置扩能技改完成,美国产能低位恢复,终端成本传导困难,MDI 价格下跌。最新华东地区纯/聚合 MDI 中间价 21750/19650元/吨,对于万华仍属舒适盈利价格区间。目前万华聚醚/TDI 产能分别为 60.5/65万吨。
乙烯项目投产,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快速发展。2020年 11月 9日万华 100万吨/年乙烯装置一次开车成功,万华石化系列增加 PP、LLDPE、PVC 等产能,石化系列产/销量同比增长 92.32%/83.60%。同时 2021年一季度石化产品价格出现明显上涨,万华石化系列营收及净利润水平持续提高。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产销量同比增长43.57%/76.06%,主要系 PC 二期 13万吨投产及 IPDI 产业链复产,四川眉山基地一期改性塑料项目 2020年年底投产。
维持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公司长期成长性确定,中期来看将有尼龙
12、POE、柠檬醛、PLA 等产品投产,预计公司 2021-2023年净利润分别为 198.98/222.48/250.66亿元,对应 PE 分别 17X/15X/13X,维持 6个月目标价 150.83元及“买入”评级
三友化工:20年业绩逐季改善,看好未来周期成长属性
事件 公司发布 2020年年度报告,实现营业收入 177.8亿元,同比减少 13.3%;归母净利润 7.2亿元,同比增长 5.0%。公司计划每 10股派息 2.45元(含税),占归母净利润比率为 70.53%。
2020年业绩逐季改善,期间费用率下降带来净利率提升 公司全年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前低后高。分季度来看,Q1-Q4营收分别为 40.2、39.6、46.0、52.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1、-0.6、3.0、6.9亿元。
受新冠疫情影响,公司主要产品价格在 20Q1大幅下降,使得全年毛利率同比降低 1.8PCT 至 18.3%。但由于期间费用率下降 2.3PCT 至11.8%,使得净利率提升 0.6PCT 至 4.23%。具体来看,销售费用降低主要系 2020年起公司执行新收入准则,将部分销售费用(主要为一票制运费)计入合同履约成本;管理费用减少主要系职工薪酬费用降低;
研发费用提升主要因公司加大研发与技改投入;财务费用降低主要系人民币升值带来约 0.41亿元汇兑收益及利息支出同比减少。
2021年以来主要产品价格大幅上涨,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仍将维持高位 2021年以来,公司主要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粘胶短纤、纯碱、PVC、糊树脂(手套料)、DMC 等产品 21Q1均价同比 20Q1分别上涨50.2%、0.4%、26.8%、151.6%、28.9%;同比 19Q1分别变化 8.4%、-17.7%、23.8%、219.8%、21.4%。考虑到地产竣工周期、以及国内外疫苗接种有序推进,纯碱、PVC、DMC 等产品需求刚性,预计仍将维持价格高位甚至小幅上涨。在下游服装消费复苏态势明显、印度纺织订单回流等多重因素利好影响下,粘胶短纤价格有望继续上行。烧碱价格受供需改善影响,存在底部回升预期。
计划投资绿色纤维素、有机硅项目,有望拉动公司快速成长 公司计划建设 20万吨/年新溶剂法绿色纤维素纤维项目(一期 6万吨/年),属新型可降解的再生纤维素纤维,具有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多种优良性能,且 99.7%以上可回收。预计该项目将进一步完善公司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差别化率,提升公司在再生纤维素纤维行业整体竞争力;
计划投资年产 20万吨有机硅扩建工程项目,使有机硅单体总产能达到40万吨/年,步入行业第一梯队,提高话语权,顺应行业发展趋势,以提高公司整体经济效益。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 2021-2023年公司营收分别为 244、237、245亿元,同比变化 37.0%、-2.8%、3.4%;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1.8、32.2、33.4亿元,同比变化 343.3%、1.3%、3.8%;每股收益(EPS)分别为 1.54、1.56、1.62元,对应 PE 分别为 7.1、7.0、6.8倍。看好公司未来周期成长属性,维持“推荐”评级。
宝钛股份公司简评报告:现金流同比增加667.25%,高景气钛产业领军标的
事件: 公司发布 2020年年度报告,实现营业收入 43.38亿元,同比增加 3.58%;实现归母净利润 3.63亿元,同比增加 51.1%;经营性净现金流 4.04亿元,同比增加 667.25%;实现钛产品销售量 18829.15吨(钛材 14049.27吨)。
评论: 1、利润增幅显著,经营净现金流超预期上涨。 依据公司公告显示,公 司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的原因主要是报告期优化产品结构,经营效益提 高, 导致盈利增加;公司积极把握中高端产品市场需求增长的重要机遇, 加大产品结构优化力度,中高端产品比例有所提升,产品毛利率提高, 使得公司盈利能力持续增强。经营性净现金流 Q1~Q4分别为-0.55亿、 1.03亿、 2.40亿和 1.15亿,除 Q1受复工复产延迟等因素影响导致现金 状况较差,后期现金流逐步恢复呈快速增长趋势。期间费用方面,公司 20年研发费用 1.61亿元(+73.7%),公司大力投入研发资金,技术为本 创新为茅;销售费用 0.34亿元(-28.9%),管理费用 2.32亿元(+2.8%), 财务费用 1.27亿元(+12.5%),公司加强治理提升运营效率,有效控制 三费额度。
2、 产能满负荷运转, 21年业绩指引发展稳健,受益于军用飞机、发动 机、民航等多个市场高景气发展。 依据公司公告, 20年公司实现钛产品 销售量 18829.15吨(-2.6%), 钛材 14049.27吨(-12.6%);同时钛加工 材设计产能 2万吨/年, 20年实际产能 2.27万吨,表明销售情况总体稳 定, 公司生产任务饱满,在手订单充足,产能已达满负荷运转状态,生 产任务紧迫。
21年公司经营目标实现营业收入 48亿元(+10.7),钛产 品产量 2.4万吨(+5.7%),其钛材产品广泛涉及航空航天、兵器舰船、 海洋工程、核用等高端、新兴板块,在多个细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拥有 主导权,彰显公司领导层稳健发展信心。预计随着我国军用主战型号更 新换代需求加速释放, 以及钛材在新一代装备上单体价值量不断提升, 公司既是我国钛及钛合金行业的领军企业, 是波音、空客、罗罗等国际 大型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 又是军工新一代飞机及发动机重要材料供应 商,双重利好率先受益于行业的高景气发展。同时根据相关公告,公司 囊括了进入世界航空航天等高端应用领域所有的通行证,并成为国际第 三方质量见证机构以及分析检测基地,未来将进一步确立公司在军用钛 材及民用航空航天的国内领先地位。
3、 首次覆盖, 给予宝钛股份买入评级。
(1)公司质地好: 钛材龙头企 业+军用飞机/战斗机双市场需求+单体价值占比提升;
(2) 民用市场与 国际巨头深度合作, 未来受益于民航市场高景气发展;
(3)长期来看,军队产品更新换代任务迫切, 新材料单体价值量逐渐提升, 公司增长空 间大且确定性强;
(4) 公司聚焦主业、 提升产能、 高质高产双重发展, 技术为基, 坚持市场驱动战略, 整体经营稳健利润可观。
预计 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 5.23/6.99/10.23亿, PE33/24/17倍,给予 买入评级。
斯达半导2020年报点评:下游需求保持增长,业绩稳步提升
公司于 4月 9日发布 2020年报。在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9.63亿元,同比增长 23.55%,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 1.81亿元, 同比增长 33.5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 1.55亿元,同比增长 29.64%, 业绩基本符合我们此前预期。此外公司拟每 10股派发现金红利 3.39元,总计派发现金股利 0.54亿元。 费用结构优化,财务指标全面向好。 公司 2020年毛利率为 31.56%, 相比上年提升了 0.95pct,销售、管理以及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1.5%、 2.6%以及-0.1%,相比去年同期合计下降 2.4pct,全年研发费用投入 0.7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42.59%,整体费用结构更为优化。公司流 动、速动比率分别为 6.23和 4.73, 有较为明显的提升, 应收账款周 转天数缩短至 87.38天,应付账款周转天数提升至 58.54天,显示公 司产业链话语权提升。
国内 IGBT 模块龙头,在各领域市场持续突破。 根据 IHS 最新统计报 告, 2019年公司在全球 IGBT 模块市场份额占比为 2.5%,排名第七, 相比上年更近一步,是国内唯一一家进入前十的企业。公司在下游多 个市场实现增长,工业控制及电源行业营收为 7.07亿元,同比增长 21.61%;新能源行业营收为 2.15亿元,同比增长 30.38%,增速最快, 目前公司生产的 IGBT 模块已经实现配套超过 20万辆新能源汽车,并 新增多个国内外知名车型平台定点,未来将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 支撑点;变频白色家电及其他行业营收为0.38亿元,同比增长25.18%, 目前规模还较小,未来随着国内变频家电的普及,以及国内白电厂商 对于国产 IPM 模块认证的推进,家电市场也将为公司提供广阔的发展 空间。
推行股权激励计划,激发员工积极性。 公司拟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授 予激励对象股票期权数量为 67万份,激励对象共计 118人,包括公 司技术业务骨干及管理人员,充分调动了其积极性及创造性。公司层 面的考核目标以2020年净利润为基础,未来三年增长不低于20%、 40%、 60%,保持了稳步的增长。
公司做为国内 IGBT 模块龙头企业,下游工控、新能源以及变频家电等领域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公司业绩有望保持稳步的增长。考虑到未来三年内的股权激励的股份支付费用以及研发费用的增长,我们下调公司归母净利润,并引入 2023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021/2022/2023年营收分别11.77/15.34/19.8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33/2.88/3.70亿元, EPS分别为 1.46/1.80/2.31元,对应 PE 为 128/104/81倍,维持“增持” 评级。
伟思医疗:快速成长的康复医疗器械创新龙头
深耕康复医疗器械市场,国内盆底及产后康复器械领跑者: 伟思医疗定位于 中国康复市场,先后进入精神康复、神经康复、盆底及产后康复三大市场, 开发了多类康复医疗器械产品及整体解决方案,已在电刺激、磁刺激、电生 理以及康复机器人等技术平台上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2016-2020年实现收入和归母净利润 CAGR 分别达到 40.9%和 58.2%; 2020年疫情影响下规模持续扩大增速略有放缓,随着疫情可控终端需求提 升,有望恢复持续高增长。
康复器械蓝海市场,盆底及产后康复进入磁电联合新时代: 国内康复医疗需 求庞大,电刺激、磁刺激产品快速发展,盆底及产后康复作为重要应用领域 具有巨大市场空间,电刺激产品发展成熟的同时磁刺激产品快速崛起并有望 实现更好治疗协同性。而磁刺激纳入盆腔器官脱垂的中国诊治指南( 2020年版)对于加速磁刺激在盆底康复方面的应用与推广具备里程碑意义,磁刺 激疗法迎来快速发展期。伟思医疗 2020年磁刺激类产品实现销售收入 1.01亿元,同比增长 46.3%,其中盆底磁刺激产品的增速接近 100%。作为目前 国内唯一一家在盆底及产后康复领域同时提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刺激、 磁刺激设备的厂商,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有望通过磁电联合引 领盆底及产后康复行业升级,启动新一轮市场爆发。
康复机器人上市在即,拓展全新增长空间: 伟思医疗康复减重步行训练车、 康复步行训练机器人两款产品上市在即,能够为各类需要步态康复训练或助 残助行的人群提供更多的康复治疗方案。伟思多年积累形成的品牌、学术、 临床、渠道以及售后服务等综合性竞争优势,有助于康复机器人系列新产品 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帮助伟思医疗拓展出全新的增长空间。
新一期股权激励,彰显公司发展信心: 2021年 1月,公司发布 2021年限 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拟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等共 计 100人授予 107.31万股限制性股票( 占目前总股本 1.57%),再次将核 心骨干利益与公司发展长期绑定。从业绩考核目标来看, 2021、 2022两年 的营业收入或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不低于 30%,较高标准的考核 要求彰显公司后续稳健发展的信心。 盈利预测与估值: 我们预计公司 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 1.88、 2.45、 3.18亿元,同比增长 30.8%、 30.2%、 29.7%,对应 PE 为 39x、 30x、 23x, 看好公司实现快速成长的国内康复医疗器械创新龙头。首次覆盖,给予?买 入?评级。
天山铝业2020年年报点评:夯实上游原料供应,打造低成本铝产业链
天山铝业公布2020年年报,业绩表现良好
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274.60亿元,同比下降15.73%,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9.12亿元,同比增长27.40%,扣非归母净利润18.68亿元,同比增长92.65%,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0.98亿元。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是因为公司本报告期主动减少外购铝锭贸易业务所致。
公司电解铝盈利能力极强且稳定
2020年公司实现毛利润37.55亿元,其中销售自产铝锭毛利润37.69亿元,公司自产铝锭毛利率水平十分稳定,2020年毛利率27.5%,较2019年有明显提升。2021年铝价重心较2020年显著提高的背景下,我们预计2021年公司销售自产铝锭毛利率有望达到33%。
公司募投的低成本氧化铝项目盈利能力强,具有稀缺性
公司在广西规划了三期共250万吨氧化铝产能,充分利用广西地区丰富且廉价的铝土矿资源,氧化铝完全成本仅为1785.56元/吨(不含税),虽然当前氧化铝市场低迷,但公司布局在广西的低成本氧化铝产能仍具有丰厚的利润。
投资建议:给予“买入”评级
预计公司2021-2023年营业收入为265.4/297.9/298.6亿元,同比增速-3.3/12.2/0.2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8.04/44.05/44.95亿元,同比增速98.9/15.8/2.0%,摊薄EPS分别为0.82/0.95/0.97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12.2/10.6/10.3X。考虑到公司是国内低成本电解铝头部企业,电费优势突出,公司夯实上游产业链,新建低成本氧化铝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在电解铝行业高盈利周期中受益显著,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下行风险导致铝价超预期下跌;公司新增产能进度不及预期。
瑞普生物:重药轻苗,动保行业变革迎新机遇
事件:公司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1Q1实现归母净利润1.1-1.2亿元,同比增长50%-64%,主要原因在于下游客户规模化养殖趋势加速,非瘟防控常态化;公司苗药矩阵丰富,配合养殖服务协同促进市场份额扩大;且费用控制有效,资金使用效率提升。
重药轻苗,未来动保核心竞争力发生变化。养殖端近年来发生较大变化:1、非洲猪瘟疫情提高养殖户对防疫的重视程度,并发症相关产品需求提升;2、“禁抗令”政策推进促使替抗类产品销量迎来增长;3、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十家上市猪企生猪出栏量占总体比例由2019年的8.3%增至2020年的10.4%,因此对动保公司产品质量和产品丰富程度提出更高需求。动保行业业绩支撑以及高景气度的核心逻辑发生改变,我们认为在未来1-2年的时间维度内,动物保健相关业绩的主要驱动因素将由生猪存栏量的恢复以及类似口蹄疫疫苗等大单品的市场占有率转变为非洲猪瘟的防控以及“禁抗”工作的顺利推进。而在此基础之上,考虑兽药品更具有针对性治疗作用且单位成本更低等优势,未来养殖企业对兽药品的重视程度将日益提高,行业迎来“重药轻苗”的发展趋势,动保企业的竞争已从单一产品竞争时代进入苗药多品种加高效养殖服务协同促进的阶段。公司拥有完整的产品矩阵以及优秀的药苗联动销售模式,为大客户打造高标准的疫病防控体系,2021年第一季度在大客户数量及大客户份额占比方面均取得突破,其中家畜业务整体收入同比增长接近100%,家畜集团客户业务同比增长接近200%,家禽集团客户业务同比增长10%以上。我们认为未来公司有望继续凭借全面的产品结构继续高速拓展市场,拉动业绩持续高增长。
2019、2020年肉鸡祖代引种量位于高位,产能增长将于2021年有所体现,在市场苗取代政采苗的发展趋势下,公司将利用产品优势提高市占率。我国鸡肉需求量稳步上升,截至2020年11月,全国白羽鸡祖代存栏量为155.1万套,全年平均存栏水平高出2019年平均水平的20%。2019年祖代引种数量122万套,高于历史水平且2020年仍维持近90万套的水平,参考白羽鸡自祖代引种至商品代毛鸡出栏历时约需1年2个月,2021年肉鸡将迎来增量。在国家计划2025年全面实现市场苗替代政采苗的计划下,2021-2025年将在全国逐步开放“先打后补”试点。公司三价重组禽流感疫苗自2019年推出后,市场反馈良好,市占率保持快速提升。我们认为在政策推进过程中,公司将进一步将扩大市场份额,享受扩容红利,提升整体禽用制品业务的业绩。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2021-2023年EPS分别为1.47元、1.86元、2.20元,对应动态PE分别为19/15/13倍,参考行业其他公司2021年平均PE为30倍,考虑到下游需求增长及公司完整的产品矩阵等优势,予以30倍PE,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44.1元。
风险提示:产品开发进度不及预期、养殖端出现动物疫情等。
中颖电子:一季度业绩超预期,印证高景气度
事件:4月12日,公司发布2021年一季报。2021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3.06亿元,同比增长51.95%;实现归母净利润0.68亿元,同比增长60.73%,超出此前预告上限的0.60亿元;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58亿元,同比增长61.65%,落于此前预告的上限的0.59亿元内。
订单需求旺盛,盈利能力迎来拐点。根据公告,一季度,公司客户订单需求旺盛,销售增长较快的产品主要为锂电池管理芯片及AMOLED显示驱动芯片。根据公告,报告期内,家电及电机产品销售同比稳定增长13%;锂电池管理芯片销售占比提高,同比实现倍数以上的增长;AMOLED显示驱动芯片销售逾3,000万元,同比增长数倍。从需求端分析,锂电池管理芯片的销售增长较快,主要系产品在国内品牌手机应用逐步实现进口替代;AMOLED显示驱动芯片销售增长较快,主要系公司产品竞争力佳,且国内屏厂的制程良率改善明显,屏的质量更好的被市场接受有关。受上述因素影响,2021年一季度公司毛利率达44.53%,同比提升3.61pcts,环比提升4.57pcts;净利率达21.67%,同比提升2.31pcts,环比提升0.34pcts。净利率同比提升较多,主要系期间费用率同比减少了1.27pcts;但环比费用率增加了1.43pcts,导致环比毛利率增速与净利率增速不符。
多管齐下积极应对上游供应链产能吃紧:公司的主要产品线都处于市占率逐步提高的成长期,公司对于未来长期产能需求的成长确定性高,为了更进一步保障长期的产能供给,根据公告,公司采取以下主要方式因应对:1)和晶圆供应商洽谈更长期的策略性紧密合作;2)自购测试机台委托代工;3)新产品尽量采用12寸晶圆制程,经济效益适足的老产品也转入12寸晶圆制程;4)提高产品售价,对冲成本上升压力,以获取争抢更大产能议价的能力及空间。
投资建议:作为国内小家电MCU的优质供应商,公司主要专注在现有工控MCU芯片和OLED显示驱动芯片新产品的开发,加速加大IIOT研发投入,长期持续准备汽车电子的相关技术,成长可期。上修预期,我们预计公司2021年~2023年收入分别为14.17亿元、18.42亿元、23.9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14亿元、4.06亿元、5.19亿元,首次覆盖,予以“买入-A”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晶圆产能持续受限影响订单出货量;家电MCU、锂电池管理芯片、电机控制芯片市占率提升不达预期;AMOLED终端需求不及预期。
健帆生物:一季度业绩高质量增长超预期
正常基数下一季度营收仍超预期:由于血液净化产品较强的需求刚性,20年Q1公司业绩基数受疫情影响较小,增长可观。在此基础上2021年Q1仍然实现营收超预期增长,公司业务能力和市场地位得到验证。
预计肾病产品未来仍是核心增长引擎,肝病产品有望持续放量。4月7日,《HA 树脂血液灌流的卫生经济学研究》课题结题会在上海召开,课题研究结果显示:HA 树脂血液灌流器联合常规血液净化方式较常规血液净化方式具有经济性,可平均多存活2.87 年。通过两次RCT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血液灌流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血液灌流器渗透率与治疗频率预计将进一步提高(疗程化灌流患者人数从2020年中的1800人提高到2020年底约5400人)。肝病产品在疫情期间收到负面影响,但已在快速恢复,预计收入维持高增长。目前公司肝类产品已覆盖1100 余家医院,后续将持续推进。
经营规模效应逐步体现,盈利能力不断优化。2021年一季度毛利率85.23%(-0.51%),净利率48.85%;规模效应体现,整体费用端保持稳定可控,销售费用率19.52%(+1.4%),管理费用率4.70%(-1.5%),研发费用率3.6%(+0.4%);在营收高速增长情况下,存货和应收账款绝对规模控制优异,周转速度加快,现金流充沛。
海外业务处于快速放量期,有望逐步贡献业绩。公司通过拓展海外销售渠道、标杆国家建设、专家建设、本土化市场建设等,使公司产品在海外市场得到更迅速的推广和普及,境外业务收入有望持续高增长。
盈利调整与投资建议
我们看好公司核心业务的持续放量,我们上调22,23年盈利预期6%,6%。预计2021-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32、17.12、23.3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1%、39%、37%。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新产品研发风险;新产品注册风险;新技术替代风险;净利率下降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万华化学2021年一季报点评:主营产品量价齐升,单季度业绩创新高
事件:
公司公告2021年一季报,2021年第一季度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13.12亿,同比增长104.08%,环比增长29.38%;归母净利润66.21亿,同比增长380.82%,环比增长41.11%。
主营产品量价齐升,单季度业绩创新高进入2021年,MDI、石化产业链景气维持高景气,第一季度公司纯MDI,聚合MDI(直销)挂牌价分别为25333元/吨、23000元/吨,同比上升35.47%、70.37%,而主要原材料纯苯价格仅上涨8.1%;石化产品主要产品价格均明显上涨,如丙烯(+19.8%)、环氧丙烷(+107.5%)、丁醇(+106.2%)等。产销方面,随着MDI技改扩产及百万吨乙烯项目投产,公司聚氨酯系列销量同比增长53.80%,石化系列产量同比增长92.32%,量价齐升下公司单季度业绩创历史新高。l聚氨酯全球龙头地位稳固,持续向高端新材料领域进军
公司现有MDI产能260万吨,TDI65万吨,下游聚醚60万吨,凭借园区一体化规模优势,MDI有约3000元/吨的成本优势并且具备低成本扩产能力,未来还将在福建新建40万吨MDI生产装置,全球聚氨酯龙头地位稳固。公司持续向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领域进军,已具备21万吨PC产能,未来将进一步扩大至40万吨,同时积极推进尼龙12、6万吨PBAT等项目,2021年第一季度公司精细化学品业务销量同比增长76.06%,营收同比增长114.65%,持续高增长。
成长穿越行业周期,迈向全球化工巨头,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MDI价格周期波动较大,但公司年利润始终维持百亿以上,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超150亿,用以支持每年近20亿的研发投入及超百亿的资本开支,MDI稳定高盈利使得公司成长穿越行业周期;随着公司石化项目投产,公司园区产业链愈发完善,为未来高端新材料提高原材料保障,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4.90、207.49、246.86亿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20、16、14倍,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价格大幅下跌,新项目投产不及预期,安全生产事故
仲景食品:净利同比上升39.65%,创新为核驱动业绩增长
公司发布2020年年报,2020年营业收入7.27亿元,同比增长15.68%;归母净利润1.28亿元,同比增长39.65%;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1.18亿元,同比上升37.48%;EPS为1.66元/股。分半年度看,20H1/H2分别实现营收3.49亿元/3.77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0.95%/11.19%;20H1/ H2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448.01万元/6349.14万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5.06%/34.57%。
开拓市场打开销量,调味食品业务逆势增长。分产品看:①调味食品:2020年公司调味食品实现营收3.9亿元,同比增长29.42%,占总营收的比例为53.67%,占比同比5.59pct。②调味配料:2020年公司调味配料实现营收3.34亿元,同比增长为2.61%,占总营收的比例为45.96%,占比同比-5.77pct。分地区:2020年公司华东/华中/华北/西南/华南/西北/东北/境外/其他业务收入分别为2.31/2.29/1.13/0.56/0.51/0.29/0.15/0.04/0.25亿元,占比分别为31.78%/31.51%/15.53%/7.77%/6.97%/3.99%/2.07%/0.05%/0.34%。 成本费用端:扁平管理提升管理效率,期间费用率降低。2020年公司毛利率为41.27%,较2019年下降0.74pct。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2.64%/5.36%/3.55%/0.06%,同比-3.60pct/+0.11pct/+0.29pct/-0.37pct, 利润端:疫情影响有限,盈利能力稳健。2020实现归母净利润12,797.15万元,同比增长39.65%。20H1/ H2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448.01万元/6349.14万元,同比增长45.06%/34.57%。归母净利润率为17.61%,同比增长2.97pct。
创新为核驱动业绩增长。2016-2020研发支出均在主营业务收入的3%以上,2020研发投入2,577.90万元,占比营业收入3.55%。建立奖励机制,培养人人创新的市场氛围,全年表彰75项创新项目,发放奖金90余万。公司拥有八项发明专利和七项外观专利。依托技术优势持续研发扩充品类,不断丰富创新产品种类。
兼具资源与供应链优势,广开渠道开拓市场。公司所在地河南省西峡县为“中国香菇之乡”,公司有先天优势实现原产地采购。当地7 成左右的香菇贸易商与公司达成合作,连续三年合作的香菇供应商占目前签约供应商总数7成以上。公司协同各销售区域的经销商共同开拓市场,加快调味食品渠道拓宽和下沉速度,报告期末经销商数量同期增长22.37%。
仲景食品是国内香菇酱和新一代鲜辣酱的品类开创者,依托资源优势,持续产品创新,增收趋势向好。公司逐步拓展销售渠道,加强控制期间费用率,长期营收稳定增长,随着调味酱市场扩大和公司产能进一步释放,业绩有望进一步增长。预计公司2021-2023年净利润分别为1.75亿元/ 2.14亿元/2.54亿元;对应PE分别为38X/31X/26X。
风险提示:质量控制风险;主要原材料价格变动风险;食品安全风险;新产品开发及市场竞争风险。
卓胜微业绩预告点评:2021Q1业绩指引超预期,射频龙头持续高增
事件:
公司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预计2021Q1实现归母净利润4.81-4.96亿元,同比增长216.85%到226.73%。
投资要点:
2021年Q1业绩指引超预期,景气周期叠加模组化产业趋势助力国内射频龙头持续高增。受益于5G和国产替代的发展机遇,叠加自身产品结构升级以及客户需求回暖,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实现大幅增长。业务布局方面,公司已成为国内射频接收端模组技术领域和市场化推进的先行者,成功构建完整产品矩阵,在保持射频分立器件竞争优势的同时,持续推进高毛利的射频模组产品市场化。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5G通信技术的发展带动射频前端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行业迎来景气周期,Yole数据显示,2019年射频前端市场为152亿美元,到2025年有望达到254亿美元,2020-202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1%。当下智能手机仍是5G的主要应用场景,随着新频段的引入、复杂技术和应用的出现,射频前端器件的数量和复杂度大幅增加,为了适应智能手机轻薄化和降低成本的需求,射频前端器件模组化已经成为产业趋势。Yole预测,2025年前端射频模组市场规模将达到177亿美元,约占射频前端市场总容量的69%,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8%。从竞争格局看,行业前五大龙头均为国外企业,2019年合计占据射频前端市场份额的79%,而我国作为目前承载5G商用落地的最大市场,国内供给严重不足,5G产业链在未来几年有望迎来大规模增长,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n
加码滤波器晶圆制造及射频模组封装测试,未来成长动能充足。公司于2019年推出包括射频滤波器分集接收模组(DiFEM)、射频低噪声放大器/滤波器集成模组(LFEM)、多通道多模式低噪声放大器模组(LNA bank)在内的数个类型的接收端模组产品并成功放量贡献营收,顺利实现了从分立器件产品向射频模组产品的延伸;公司于2021年3月发布公告,将对芯卓半导体产业化建设项目追加投资27亿元,用以扩充SAW 滤波器晶圆制造和射频模组封装测试产能及厂房、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司在射频SAW 滤波器领域的整体工艺技术能力和模组量产能力,实现射频SAW 滤波器芯片和射频模组的全产业链布局。我们认为,公司通过此次增资将进一步抢位高端滤波器国产化赛道,同时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持续提升射频模组业务的市场竞争力,公司有望借助国产替代东风,进一步打开广阔发展空间,未来成长动能充足。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作为国内射频前端龙头,凭借不断增强的创新驱动力和日趋完善的产品线布局,在5G商业化和国产替代驱动下具备较强的长期成长确定性。公司在保持分立器件业务竞争优势的同时,积极加码高端滤波器制造并顺应产业趋势强化射频模组业务布局,在国产替代的大背景下,未来成长可期。基于审慎性原则,暂不考虑权益分派对公司业绩和股本的影响,考虑到行业景气度和公司成长性,我们上调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1-20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82(+4.02)/28.17(+5.50)/36.65(+8.11)亿元,对应EPS分别为11.23/15.20/19.78元/股,对应当前PE估值分别为63/47/36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中美贸易摩擦持续恶化风险;产品研发不及预期风险。
通威股份:2021年硅料有望维持高盈利,异质结最高转换效率达到25.18%
事件:通威股份发布2020年年报和2021年一季报。 2020年全年业绩稳定增长,一季度业绩符合预期。根据公告,公司2020年实现收入442亿元,同比增长17.69%,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36.08亿元,同比增长36.95%;2021年一季度实现收入106.18亿元,同比增长35.69%,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8.47亿元,同比增长145.99%。分季度来看,公司盈利能力季度环比提升,2020年Q4毛利率为18.37%,2021年Q1毛利率为20.75%,环比提升2.38pcts。
硅料产能稳定释放,推动硅料环节集中度提升。截止2020年底,公司多晶硅料产能为8万吨,产量达到8.6万吨,产能利用率为107.74%。目前公司在建多晶硅料产能超过15万吨,其中乐山二期和保山一期合计10万吨预计在2021年底投产,届时公司多晶硅料产能有望超过18万吨。公司新产能布局领先行业,随着公司新产能释放,公司在多晶硅料环节格局有望得到优化。
2021年全年硅料有望保持高盈利,成本持续下降。2021年,由于多晶硅料供给有限,多晶硅料价格从年初以来持续上行,截止2021年4月7日,根据硅业分会数据,国内单晶复投料价格区间在13.0-13.8万元/吨,成交均价为13.48万元/吨,周环比上涨2.28%;单晶致密料价格区间在12.8-13.5万元/吨,成交均价为13.10万元/吨,周环比上涨2.34%。从全年维度来看,今年多晶硅料成交价格有望持续维持高位。2020年,公司多晶硅料成本持续下降,2020年全年平均生产成本降至3.87万元/吨,其中新产能降至3.63万吨/吨。随着公司新产能投产,有望推动成本持续下降,叠加2021年多晶硅料高景气,全年多晶硅料板块盈利有望超预期。
电池片产能加速释放,异质结最高转换效率达到25.18%。截止2020年底,公司电池片产能为27.5GW,其中24.5GW为单晶电池片,总体来看,随着公司的产能释放,公司单晶perc电池片非硅成本已经达到0.2元/w以内。公司目前在积极布局眉山二期7.5GW,金堂一期7.5GW及与天合合作的金堂15GW产能,预计到2021年底,公司电池片产能将超过55GW。2020年公司电池片及组件出货22.16GW,同比增长66.23%。2021年,公司电池片有望出货超过30GW,维持高速增长。公司积极布局TOPCON、异质结等新技术,公司HJT研发线在2019年6月正式运行,目前HJT电池片最高转换效率已经达到25.18%,公司将建设1GW HJT中试线,在研发产线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设备选型、优化工艺技术、提升产品性价比。
发布可转债预案,加速产能一体化建设。公司发布《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运用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公司计划募集120亿元,用于乐山二期、包头二期和15GW拉晶切片项目的扩产。公司加速硅片环节布局,旨在打通产能一体化,成本和产品竞争力持续提升。
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1~20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58.28/73.41/81.10亿元,对应估值24.9/19.7/17.9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需求不及预期,产业链价格不及预期。
恒生电子:工业软件前景可期,积极进行IDC全国化布局
事件:公司发布2020年年报,报告期内实现营收95.18亿元,同比增长38.96%;归母净利润13.01亿元,同比增长47.91%;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2.36亿元,同比增长47.53%。
软件业务快速增长,受益于工业互联网浪潮:2020年公司软件开发及工程服务实现收入67.18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宝武集团智慧制造需求贡献了关联方收入增量7.94亿元,而国内智慧轨交等领域的持续投入也为公司业务增加了13.54亿元的非关联方收入。工业互联网是各国争相发力的产业方向,根据中国信通院测算,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已达到2.13万亿元,在持续政策催化下预计仍将保持较高增速。公司凭借在钢铁行业信息化、自动化领域的深厚积累,拥有自研的xIn3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并推动相关标准和布局落地,有望显著受益。
宝之云四期加速交付,积极推进IDC全国化布局:公司服务外包业务全年实现营收26.16亿元,同比增长27.31%。同时,公司期末在建工程为0.47亿元,相比年初的4.67亿元减少了89.92%。该业务的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宝之云四期全年上架率大幅提升。除此之外,公司也加紧IDC业务的全国化布局,积极推进宝之云罗泾基地、梅山基地等项目的开工建设。
投资建议:公司聚焦智慧制造,大力拓展IDC、云服务、智能装备等业务。在国家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以及IDC新一轮投入高峰期到来的背景下,公司持续快速增长可期。预计2021、2022年EPS分别为1.44、1.79元,给予”买入-A“评级。
风险提示:软件业务增长不及预期,云服务等新业务发展受阻。
信捷电气20年业绩点评:业绩符合预期,景气周期和产品拓展共振
业绩符合预期,20年归母净利润同比+103%
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11.3亿元,同比+74.6%;归母净利润约3.3亿元,同比+102.9%;扣非后归母净利润约3亿元,同比+119.9%;毛利率约为43.8%,同比+3.3个pct;期间费用率约14.1%,同比-4.1个pct;净利率约29.2%,同比+4.1个pct。整体业绩基本符合预期。
20Q4业绩延续高增长
20Q4公司实现营收约3.2亿元,同比+74.5%;归母净利润0.85亿元,同比+79.3%;扣非后归母净利润约0.76亿元,同比+93.9%;毛利率约42.7%,同比-0.2个pct;期间费用率合计约13.9%,同比-5.5个pct;净利率约26.4%,同比+0.7个pct。
PLC带动驱动系统发展的策略逐渐落地
分业务看,1)PLC,依然是公司第一大业务板块,20年营收约4.9亿元,同比+66%,占公司总营收的43%;毛利率约59%,同比+4个pct。2)驱动系统,PLC带动驱动系统发展效果显著,驱动系统/PLC销量之比从2019年的0.38提升到0.55,20年驱动系统业务营收约4.3亿元,同比+118%,占公司总营收的38%,同比+8个pct;毛利率约32%,同比+6个pct。3)HMI,20年实现营收1.9亿元,同比+49%,占总营收的17%;毛利率约34%,同比+2个pct。
短期行业向好,长期内生增长可期
21年1-3月宏观PMI分别为51.3、50.6和51.9,连续站在荣枯线上。截止2月制造业固投累计同比+37.3%,凸显疫情后行业的高复苏。20Q4末期,公司合同负债和存货处在历史高位,分别为0.4、5.8亿元,显示21Q1景气度仍在延续。公司长期发展路径清晰,一是巩固小型PLC国内龙头地位,并逐步向中型PLC发展。二是进行产品拓展,通过PLC带动伺服产品发展。
盈利预测和评级
公司是国内小型PLC龙头,下游景气,内生增长动力十足,我们预计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8、4.5和5.4亿元,当前股价对应的PE分别为27、23和19倍,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 财务摘要和估值指标
拓邦股份21年一季度业绩预告点评:业绩继续超预期,成长逻辑不变
公司发布2021年一季度业绩预告:归母净利润2.21-2.46亿元,同比增长250%-290%,扣非归母净利润1.42-1.54亿元,同比增长480%-530%。按照中位数计算,Q1单季度归母净利润2.34亿元,同比增长270%,扣非归母净利润1.48亿,同比增长505%。我们此前预计一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亿元,业绩继续超预期。
智能控制器行业高景气不变
公司业绩大增,来源于行业景气度自2020年以来的快速提升:(1)国际市场向中国转移趋势明显,中国的产业集群及工程师红利承接了海外终端企业的外包需求,疫情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势。公司订单持续向好(2)行业集中度提升,产品的智能化和复杂化,使得头部企业竞争力越来越强,公司全球份额不断提升,同时供应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带来毛利和净利的稳步提升。(3)市场空间扩大,物联网浪潮下配备智能控制器的智能终端进一步增多。
公司组织管理能力保证充分享受行业红利
2021年一季度,面对原材料短缺、价格持续上涨及春节假期产能下降的不利影响,公司管理层提前布局,积极应对,并响应国家防疫措施,采取多项措施鼓励员工就地过年,保障了订单的及时交付,并实现了一季度业绩高速增长。
公司的备货策略持续发挥优势,有效缓解了供货短缺的压力,保证了客户订单及时交付,获得了下游客户的信任和增量订单的机会,同时降低了原材料涨价对一季度经营利润的影响。
看好公司所在行业和竞争力,维持“买入”评级
看好智能控制器行业及公司全球份额的持续提升,此前预计2020~2022年归母净利润为5.2/5.9/7.1亿元,现上调21-22年利润至6.6/8.1亿元,对应PE19/16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贸易摩擦加剧;2、原材料涨价;3、客户突破不达预期。
通威股份:低成本产能持续扩张,进一步巩固龙头地位
事件:(1)通威股份发布2020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442.0亿元,同比增长17.69%;实现归母净利润36.08亿元,同比增长36.9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4.09亿元,同比增长4.06%;实现每股收益0.8581元;ROE为16.13%,同比减少0.01pct。其中,Q4实现营收125.22亿元,同比增长31.39%,环比下降3.23%;实现归母净利润2.75亿元,同比下降29.67%,环比下降88.14%。(2)公司发布2021年一季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106.18亿元,同比增长35.69%;实现归母净利润8.47亿元,同比增长145.99%,环比增长207.73%。
四季度业绩环比大幅下滑主因计提较大额度减值。四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环比下滑较大,主要是因为(1)公司已建成并网光伏发电项目中有138.79MW未足额取得补贴指标,且后续追加取得补贴指标的可能性较小,公司以现有获得补贴指标为基础进行减值测试,计提减值准备2.22亿元;(2)公司对原有2万吨高纯晶硅项目的精馏、还原等工段进行了升级改造,对部分设备进行了拆除,产生报废净损失2.88亿元;(3)公司对部分多晶以及小尺寸电池产线进行了优化升级,产生报废净损失8800万元左右。
硅料涨价有望支撑全年业绩实现大幅增长,中长期低成本产能持续扩张。截至2020年末,公司已形成高纯晶硅年产能8万吨,全年实现销量8.66万吨,同比增长35.79%,产能利用率超过100%,2021年有望实现超9万吨产销量。目前公司启动了高纯晶硅乐山二期、保山一期、包头二期合计年产15万吨的项目建设,预计乐山二期、保山一期合计10万吨项目将于2021年底前投产,届时公司将形成超过18万吨的高纯晶硅产能,包头二期5万吨项目预计2022年建成投产。价格方面,根据硅业分会的统计,2021年开年以来单晶致密料价格已经从8万元/吨涨至目前的接近13万元/吨;成本方面,2020全年公司平均生产成本降至3.87万元/吨,其中新产能降至3.63万元/吨;硅料涨价有望支撑公司2021年业绩实现大幅增长。
电池项目积极扩产,规划GW级HJT产线。截至2020年末,公司太阳能电池年产能27.5GW,其中单晶电池年产能24.5GW,眉山二期7.5GW、金堂一期7.5GW及与天合光能合作的金堂15GW21X大尺寸电池项目均将于2021年投产,届时电池片产能将超过55GW。2020年公司实现电池片组件销量22.16GW,同比增长66%,单晶PERC电池非硅成本已达到0.2元/w以内,2021出货量有望超过30GW,与天合光能合作的单晶拉棒和切片项目已于2020年内相继启动,项目分两期,每期各7.5GW,预计分别于2021年和2022年投产,进一步保障公司大尺寸硅片的供给。此外,公司HJT电池研发产线于2019年6月正式运行,目前最高转换效率已达到25.18%。同时,公司将建设1GWHJT中试线,在研发产线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设备选型、优化工艺技术、提升产品性价比。
投资建议:维持公司买入-A投资评级,目标价38.00元。我们预计公司2021年-2023年营收分别为590.61、777.98和922.2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7.14、68.09和76.35亿元。维持公司买入-A的投资评级,目标价38.00元。
风险提示:光伏装机不及预期;项目投产进度不及预期等。
中科曙光:盈利水平持续提升,信创核心战略加速行进
业绩总结: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1.6亿元,同比增长6.7%;实现归母净利润8.2亿元,同比增长38.5%;实现归母扣非净利润5.3亿元,同比增长36.6%。
Q4营收大增带动全年收入小幅增长,净利润水平持续提升。1)收入方面:受疫情和实体清单等外部因素影响,2020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增速大幅放缓,第四季度收入加速回暖,导致全年营收小幅提升。分业务来看,公司高性能计算机,存储产品,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及技术服务分别实现收入80.5亿元、10亿元、11.1亿元,同比均有小幅增长。2)利润方面:2020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8.5%,净利润增速远高于营收增速,主要因为公司延续2019年以来向高毛利润业务倾斜的趋势。公司毛利率为22.1%,同比变动不大;净利率为8.7%,同比增长2.03pp,主要由于公司期间费用率出现大幅下滑。3)费用方面:2020年,公司销售费用率为4.0%,同比下降0.8pp;管理费用率为2.2%,同比下降0.2pp;研发费用率为7.2%,同比下降0.5pp。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全产业链完整布局已逐步实现。2020年,公司新增获得专利授权82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9项,实用新型9项,进一步巩固公司占领核心技术制高点的发展目标、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公司被美国列入实体名单后,对业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公司通过全面梳理供应链,寻找可替代部件,与主要供应商进行了积极有效沟通,有效保障了大部分原材料的供应。公司在中美贸易摩擦下的国产化CPU服务器中具有独特地位,不断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合作,在细分领域积极探索,通过海光(公司持股32.1%,2020年实现收入10.2亿元)、龙芯、寒武纪等多个关联方实现了全产业链完整布局。公司持续加大基于龙芯等国产服务器的研发力度,最大程度上保证高性能计算业务经营的平稳性。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我们预计2021-2023年EPS分别为0.69元、0.82元、0.94元,未来三年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8%左右。鉴于公司手握CPU核心资产,海光芯片面临实现量产窗口期从而贡献利润弹性,同时公司在城市云及存储方面进展顺畅为IT基础设施核心资产,我们对公司长期看好,故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海光芯片量产不达预期;城市云拓展不达预期;存储需求下滑风险。
建设机械:塔机租赁龙头夯实长期发展优势,碳中和加速装配式建筑普及带来机遇
事件:公司发布2020年年报,实现营业收入40亿元,同比增长23.0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53亿元,同比增长9.4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5.38亿元,同比增长12.9%。
市场开拓顺利营收稳健提升,减值损失拖累利润增速。2020年公司净利润增速低于营收增速,净利率下降1.7pct,主要系,一方面公司毛利率有所下降,2020年公司毛利率为38.03%(-2.34pct),同比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高位。其中租赁业毛利率同比下降2.7pct,或主要系公司及时调整价格策略(2020年初和年底庞源指数分别约为1600和1200),积极开拓市场,持续加大设备投入力度,以提升市场份额和经营业绩,但报告期内公司费用率控制较好,期间费用率16.7%(同比改善1.7pct),其中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分别为0.97%/6.68%/2.86%/6.16%,同比-0.2/-1.43/-0.08/+0.01pct。另一方面,公司计提了0.6亿元的资产减值损失,2019年为0.08亿元,同比大幅提升,主要系①公司本期商誉减值0.37亿(商誉原值2.19亿元,商誉减值测算合计商誉减值1.8亿,前期年度已提1.44亿,本期补提0.37亿元,截至当前商誉净额0.38亿元);②存货减值增加0.13亿元(2019年为-0.014亿元);③2020年度对全资子公司天成机械计提了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对净利润影响约为1.6亿元,计提减值后天成机械账面价值约为1.67亿元。此外,2020年公司计提1.23亿元的信用减值损失,2019年为1.48亿元,虽然同比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主要系收入增长使得应收款保持在较高水平。以上资产减值损失和信用减值损失对净利率影响在4.6pct左右。
疫情不改庞源租赁持续成长,经营规模和行业地位再创历史新高。2020年末,庞源租赁在手合同延续产值29.21亿元,较年初增长38.5%。2020年新增设备采购额18.51亿元,期末共拥有塔式起重机8,261台,塔机总吨米数166.56万吨米。利用率看,庞源塔机2月份创历史新低12.9%,6月底恢复到71.4%,下半年虽在稳步提升但仍低于往年水平,Q4平均利用率回升至74%。庞源租赁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及时调整价格策略,积极开拓市场,持续加大设备投入力度,以提升市场份额和经营业绩。2020年庞源租赁全年新签合同总额超过46亿元,同比增长13.7%;实现营业收入35.3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0.63%。2020年庞源租赁再次入围“世界租赁企业100强”排行榜、位列第31名,《国际起重机和专业运输》杂志最新公布的IC塔指数排名连续稳居全球首位,自有塔机吨米数继续保持全球第一,经营规模和行业地位再创历史新高。
公司融资成本、再制造中心优势不断显现,预计市占率仍将不断提升。根据产业信息网,当前公司在国内市占率仅为3%左右,对比海外成熟市场市占率(北美成熟市场,龙头公司MORROW市占率达到28.4%)提升空间巨大。公司龙头地位稳固,背靠陕煤,资金实力雄厚,拥有较大的融资成本优势(一方面,公司2020年向建机集团累计拆借1.3亿元,利率执行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低于同行实际银行贷款利率;另一方面,2020年公司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合计增幅约100%,而利息费用增幅仅32%,公司融资成本有所下降)。且公司在全国主要地区投资建设高标准的生产服务基地,根据公司公告,公司在建、签订协议待建及达成意向的基地数量已达到17个,逐步筑高护城河,预计公司将稳步发展壮大,市占率长期稳健上行。
中长期逻辑不变,碳中和加快装配式建筑普及带来结构性机遇。根据国务院规划在2026年装配式建筑渗透率要达到30%的水平;3月29日,住建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指出,大力推广应用绿色建材。推行装配式钢结构等新型建造方式。我们认为碳中和的提出将加快装配式建筑的普及。2020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为6.3亿平,同比+50.7%,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约20.5%。考虑2026年30%的渗透率,预计需要中大型塔机11.4万台。目前,行业内可以用装配式建筑的中大型塔机约4万台,缺口巨大,而公司大中型塔机保有量在6000台左右,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
投资建议:预计2021~2023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7.88亿元、10.18亿元和12.8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81元、1.05元、1.28元,维持“买入-A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大幅下滑、基建投资大幅下滑、疫情影响超预期,装配式建筑渗透率不及预期。
博杰股份:一季度实现翻倍增长,自动化龙头表现亮眼
事件:公司近期公告 2020年以及 2021Q1业绩预告,公司 2020实现归母净利润达到 3.41亿元,同比增长 126.86%,2021年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达到:7,839.00万元–8,520.00万元,同比增长101.97% - 119.51%。
点评:
公司一季度超预期增长,管理效率不断提升。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工业自动化设备与配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为客户提供自动化测试和自动化组装一站式解决方案。
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医疗电子和工业电子等行业的电子产品性能测试及产品组装。公司主要客户为世界 500强企业,包括苹果、微软、思科、Fitbit Inc.和 Juniper Networks Inc.等全球著名高科技公司,以及鸿海集团、广达集团、仁宝集团、和硕集团和纬创资通等全球著名电子产品智能制造商。自动化测试为公司传统优势领域,产品系列全面丰富,产品覆盖了射频、声学、电学、光学等诸多领域,其中 ICT 测试设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从 2020年 H1来看,公司工业自动化设备、设备配件、技术服务营业收入占比 80.44%、13.63%、5.93%。
受益于 5G 升级周期,预计公司相关射频检测业务表现良好,受益于精细化管理,公司 20年净利润率达到 24.78%,同比提升 6.15pct。
购买珠海鼎泰芯源晶体 12.885%股权,完善半导体领域布局:公
司第一届董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公司决定以3,221.25万元人
民币的自有资金,购买三位非关联自然人 合计持有的珠海鼎泰芯源晶体有限公司 10.310%的股权, 和购买非关联法人持有的鼎泰芯源2.575%的股权。交易完成后,公司合计持有鼎泰芯源 12.885%的股权。
鼎泰芯源于近日收到珠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本次交易完成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
鼎泰芯源主要从事半导体晶圆、器件、模块、系统及相关产品的设计、研发、 生产、销售、咨询及技术服务等业务。公司本次拟购买鼎泰芯源股权,旨在响应国家政策和发展战略,积极布局集成电路产业,同时抓住行业发展机遇,提升公司的业务竞争力,完善公司产业布 局,拓宽智能制造产品链,并将公司产品线向高端半导体检测设备领域进一步延 伸,提高公司技术含量和客户储备,为公司注入经济发展新动力,促进业务长远发展。
公司为自动化平台型企业,围绕三大技术平台,持续突破: 1、第一,针对第五代通讯的射频测试技术,主要面向 5G 市场进行布局,根据技术趋势为未来做好充分准备,目前基于该项技术已与部分下游客户进行了有效沟通,并已实现相关产品的销售。2、机器视觉类技术,楷体 主要是在工业自动化设备中增加了机器视觉影像系统,使生产过程中的人工流程更少、生产速度更快,如高速点胶机、微针测试机、 贴装机等自动化测试和自动化组装设备中都已经增加了机器视觉模块,并已实现相关产品的销售。3、零组件检测技术,主要是在软件、光学、微电子行业中自主研发设计 一系列的“高精度”、“高效率”、“高质量”的光学筛选设备,并取得了一系列的 专利技术和软件著作权,产品包括如高精度微小元件分拣系统设备、玻璃表面缺陷检测设备、磁环检测设备等,检测速度已达毫秒级水平,并已实现相关产品的销售,奥德维保持良好得增长,公司在 MLCC 检测的领域,设备性能已经具备一定竞争力并获得市场认可。
盈利性预测与估值。我们预计公司 21-22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 4.64、6亿,EPS 分别为 3.34、4.33,对应估值 26、20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 5G 手机进展不及预期;产业竞争加剧
爱尔眼科点评报告:定增助力“新十年”发展,“最强”股权激励彰显信心
事件:
4月8日,公司发布了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首次授予的激励对象包括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以及核心骨干共4909人;拟授予的限制性股票数量为6000万股;首次授予价格为每股27元;激励计划的有效期最长不超过78个月。3月27日,公司发布了定增预案,拟发行不超过2.06亿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36.5亿元,用于对上海、沈阳等7家医院的新建或迁址,加快以区域龙头医院为平台向下级医院辐射的连锁服务网络建设。
投资要点:
“最强”股权激励,覆盖广、锁定长、惠及深
公司上市以来先后实施了三次股权激励计划,激励对象近2500人。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本次进一步扩大了激励范围:首次授予的激励对象共4909人,覆盖员工比例达到四分之一,其中9位是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4900位是中层管理人员及核心骨干;拟授予的限制性股票数量为6000万股,其中首次授予4800万股,占公司股本总额的1.16%,预留1200万股,占公司股本总额的0.29%。在价格方面,首次授予价格为每股27元,且预留的限制性股票也为27元每股;在解除限售方面,首次授予的限制性股票在达标后将按每年20%的比例逐年解锁,预留的部分若在2022年授出,则按每年25%的比例逐年解锁。此次股权激励进一步健全了公司的长效激励机制,有效的将公司利益和核心团队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将充分调动爱尔员工的积极性,助力公司“新十年”战略目标的实现。
聚焦区域龙头医院升级,稳固眼科医疗服务龙头地位
3月26日公司披露了定增预案,拟募集不超过36.5亿元的资金,用于对上海、沈阳等重点城市医院的新建及迁址扩建。在人口老龄化、青少年近视高发化以及居民用眼高强度化的环境下,我国眼科医疗服务需求及市场规模均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此次定增的目的除了更好的承接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外,也将进一步完善公司的分级诊疗体系,增强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有望将基层眼科水平提升至地市级医院水平,为公司“新十年”的战略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2020-2022年公司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8.56、23.69、30.76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45、0.57、0.75元;对应当前股价PE分别为129、101、78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医疗事故风险、并购整合进度不及预期风险、疫情持续蔓延风险。
鼎龙股份-点评报告:CMP抛光垫订单放量盈利转正,长期业绩增长动力十足
事件:
2021年4月9日晚,鼎龙股份发布了2020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17亿元,同比增长58.15%;全年业绩亏损1.60亿元。同时公司发布了2021年一季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1Q1实现营业收入5-5.2亿元,同比增长76.68%-83.7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200-3800万元,同比增长122.24%-163.91%。
投资要点:
打通打印复印通用耗材业务产业链,产品销量喜人收入增长稳健: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整合打印复印耗材产业链,将业务扩展至上游核心耗材领域,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应下公司2020年核心耗材、墨盒、硒鼓等产品销量显著增长。另结合珠海天硌、北海绩迅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以及公司光电半导体材料板块CMP抛光垫销量提升等因素,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8.17亿元,同比增长58.15%。
但由于公司此前完成收购的珠海名图、超俊科技等子公司经营业绩未能达到收购时的预期水平,因此公司年内对其计提了大额商誉减值,叠加公司2020年股权激励费用、汇率损失增加等因素,导致公司全年业绩亏损约1.60亿元。
CMP抛光垫业务开始盈利,助推公司2021Q1业绩大涨:2021Q1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收入5-5.2亿元,同比增长76.68%-83.75%;实现扣非净利润5000-5600万元,同比增长1513.89%-1707.56%。一季度公司业绩表现喜人一方面系公司耗材业务业绩增长、新增珠海天硌纳入合并报表;另一方面,公司CMP抛光垫产品受到下游新老客户认可,已进入国内所有主流晶圆厂供应链体系,产品订单放量、市场占有率提升,子公司鼎汇微电子一季度销售收入增长的同时首次扭亏为盈,预计一季度实现净利润1000-1100万元。公司积极开拓市场、拓展新客户所形成的订单增量将对公司2021年全年及未来业务增长形成有力保障。
扩产研发项目进展顺利,光电半导体产业布局持续优化,公司长期业绩增长可期:报告期内,公司CMP抛光垫业务已全面完成市场布局,形成了完整的销售链、供应链体系,且产品和技术布局完善,公司针对14nm以下先进制程开发的新产品客户端验证进展顺利、抛光垫二期生产车间已完成厂房建设和部分设备的安装调试,预计2021年公司抛光垫业务将陆续取得全新突破。清洗液方面,公司各系列新产品开发及验证进展有序,产品体系通过ISO9001认证,现已进入扩产计划启动阶段。柔性显示PI浆料方面,公司产品已全面取得客户认可,国内首条超洁净柔性AMOLED用PI浆料量全自动化产线正式投产,批量供货能力持续稳定,2020年公司已取得吨级订单。整体来看,公司光电半导体板块各项业务进展顺利,形成了全新业绩增长点,公司长期业绩增长趋势明确。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综合公司一季度业绩表现及公司各新建项目进展情况来看,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9.90/42.26/51.85亿元,EPS分别为0.31/0.45/0.57,P/E分别为53.0/36.3/28.5,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因素: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汇率变动风险、扩产研发项目进展不及预期风险、耗材业务竞争加剧风险
中颖电子21年一季报点评:锂电IC及AMOLED增长数倍,盈利能力持续改善
受益于国产替代, 锂电 IC 及 AMOLED 实现数倍增长 公司的主要产品线为工业控制的微控制芯片及 OLED 显示驱动芯片,报 告期内, 家电及电机产品销售同比稳定增长 13%; 受益于国产替代,锂 电 IC 销售额同比实现倍数以上增长, 占比提高; AMOLED 显示驱动芯 片销售超过 3,000万元,同比增长数倍。公司 AMOLED 显示驱动芯片具 有领先的技术实力, 制程良率改善明显, 市场接受度持续提升。 受益于 产品结构改善,公司毛利率水平同比提升显著(毛利润 1.36亿,同比 +63.9%,毛利率同比提升 3pct),费用率基本维持稳定。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保持长期产能增长 公司高度重视并始终保持高水平研发投入,一季度,公司研发投入 0.6亿元,( 占比 19.65%,同比+69.05%), 主要专注在现有工控 MCU 芯片 和 OLED 显示驱动芯片新产品的开发, 并加速加大 IIOT 研发投入,长期 持续准备汽车电子的相关技术。 公司订单需求强劲,受晶圆厂、封装测试厂等上游供应链产能吃紧情况 影响, 短期内交付期预计有所延长,为解决产能问题,公司采取加大与 晶圆供应商的长期密切合作关系、自购测试机台委托代工,增加新产品 中 12寸晶圆占比等方式, 保障长期的产能增长。
看好公司产品力及业务布局, 维持“买入”评级 看好公司产品线长期增长前景, 维持盈利预测, 认为公司 2021-2023年 归母净利润为 3.04/3.90/5.00亿元,同比增速为 45.0%/28.3%/28.2%, 当前股价对应 PE 39/30/24倍, 维持“买入”评级。
溢多利公司动态点评:股票激励计划有望助力公司长期业绩提升
替抗产品与农牧板块去年表现优异,财务费用下降,助力公司实现利润增长。公司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19.27亿元,同比下降5.90%,实现归母净利润1.66亿元,同比增长30.51%。利润增长的原因主要是报告期内,受商品饲料2020年7月1日起禁止添加促生长类抗生素政策影响,公司替代抗生素饲料添加剂产品业绩取得大幅增长;公司农牧板块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推动新产品销售,同时老产品成本有所下降,盈利增长;公司融资借款利息减少,财务费用有较大下降。
股票激励方案已出,首次授予86名激励对象692万股第二类限制性股票。限制性股票归属在公司层面对2021-2023年有业绩考核要求,即分年度对公司的业绩指标进行考核,以达到业绩考核目标作为激励对象当年度的归属条件之一。本次激励计划的成本在2021-2024年合计需摊销费用2830.28万元,从公司经营角度看,该激励有助于激发管理、业务团队的积极性,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将对公司长期业绩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投资建议:公司是生物酶制剂国内龙头,拥有从植物甾醇到原料药成品的全产业链,未来将加大国际化布局,并且前瞻布局了替抗产品,凭借产品先发优势和自身渠道优势,公司有望快速抢占该蓝海市场。预计公司2020-2022年EPS为0.34、0.48、0.63元,对应PE分别为27倍、19倍、15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养殖行业疫病、自然灾害、销售周期性波动、应收账款发生坏账、项目投资不及预期、市场开拓不及预期
华致酒行:核心酒品量价齐升推高公司营收,未来期待扩品类、扩渠道带来进一步增长
事件2020年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49.41亿元,同比增长 32.20%;
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 3.73亿元,同比增长 16.82%;实现归属母公司扣非净利润 3.42亿元,同比增长 15.81%。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为 3.25亿元,较上年增长 200.49%。
公司全年规模及业绩逐季改善趋势明显,量价齐升推动白酒、葡萄酒等核心酒品销售额稳步增长2020年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49.4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2.04亿元,同比增长 32.20%。其中,公司主营的酒类行业实现营业收入 48.7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 11.54亿元,对应 YOY30.99%;
而酒类行业营收占比总营收的比重高达 98.72%,尽管其比重较上年同期轻微下滑 0.91个百分点,核心地位没有发生变动,酒类行业同时贡献了公司 95.89%的营收增量。公司其他主营业务是指公司所收取的华致酒库客户店面设计和设备维护费用,2020年全年实现营收0.63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 0.49亿元,对应 YOY353.23%,其他业务的快速扩张从侧面说明公司旗下连锁的华致酒库门店数量出现高速增长。
从产品的角度来看,公司的白酒/葡萄酒/进口烈性酒/其他(含其 他 酒 与 其 他 主 营 业 务 ) 2020年 全 年 分 别 实 现 营 业 收 入42.96/3.57/2.00/0.88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加 9.41/1.09/0.88/0.66亿元,分别对应 YOY28.03%/ 43.87%/78.97%/290.77%。
其中白酒依旧是公司销售的核心品类,2020年营收占比较上年同期下降 2.83个百分点至 86.93%,延续了自 2017年开始比重逐步轻微下滑的趋势,同时白酒品类也是公司营收增量的主要来源,2020年全年贡献了 78.15%的总营收增长。葡萄酒是公司营收的第二大来源,贡献了 7.23%的总营收(较上年同期增加 0.58个百分点)以及 9.06%的营收增量。本报告期内较上年不再公布黄酒品类的销售情况,新增进口烈性酒口径(包括威士忌、白兰地、伏特加、朗姆酒、清酒等),该品类年内实现销售额占比 4.04%,较上年同期份额增长 1.05个百分点,同时贡献了 7.32%的营收增量。公司保持与原酒企的良好合作,白酒类中合作推出钓鱼台精品酒(铁盖)、荷花酒、大规格 42°四开国缘及其生肖纪念酒等新品,签约并首发汾酒战略产品青花汾酒 30复兴版;同时,年内与拉菲罗斯柴尔德集团建立合作关系,在国内销售推广其旗下“小拉菲”多哈米隆酒庄干红葡萄酒、“小小拉菲”拉菲波亚克红葡萄酒,当前公司现经营国内外精品白酒、葡萄酒、进口烈性酒等产品近 4000种。上述酒品的扩充与公司营收增长点较为吻合。
从量价的角度来看,公司 2020年白酒/葡萄酒的销量分别为398.51/198.97万升,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 61.91/31.24万升,对楷体 应 YOY18.39%/18.63%,通过对比公司的规模增长及销量增速表现可以判断,公司白酒和葡萄酒的营收增长同时受益于量价的双重增长,根据测算可知,公司白酒的销售均价从上一年的 996.80元/升提升至 1077.96元/升,葡萄酒的销售均价从上一年的 148.13元/升提升至 179.65元/升。
从地区的角度来看,华东/华中/华北/华南/西南/电商/东北/西北/台港澳及国外地区 2020年全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16.71/ 8.36/6.31/5.06/4.27/4.01/3.07/1.63/0.003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加 2.00/1.70/1.15/2.17/0.65/2.27/1.57/0.56/-0.02亿元,分别对应 YOY13.57%/25.51%/22.20%/75.09%/17.79%/130.79%/104.54%/51.61%/-83.20%。其中华东/华中/华北/华南地 区 是 公 司 发 展 的 优 势 区 域 , 四 个 区 域 内 的 营 收 贡 献 占 比 均 超 过 10% , 分 别 对 应33.81%/16.91%/12.76%/ 10.24,但其中华东(-5.54个百分点)、华中(-0.90个百分点)以及华北(-1.05个百分点)地区销售额占比同比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滑落,仅有华南区的份额提升2.51个百分点,且首次占比超过 10%;同时东北及西北地区的销售额占比同样出现提升,分别较上年增长 2.20/0.42个百分点至 6.22%/3.30%;台港澳及海外地区的销售额进一步出现萎缩,其份额占比也降至 0.01%;电商渠道增速亮眼,2020年实现高速增长,其销售额的份额占比大幅提升 3.47个百分点至 8.11%,线上渠道层面公司已在京东、天猫开设电商旗舰店,并上线华致酒库O2O 平台及华致酒库微信小程序,渠道环节的完善是电商业务高速增长的基础。
从季度的角度来看,2020年 Q1/Q2/Q3/Q4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12.95/10.68/13.18/12.61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加 1.68/3.03/3.57/3.76亿元,分别对应 YOY14.96%/39.53%/37.14%/42.43%。公司的营收表现季节性明显,一季度是公司传统的营收旺季,酒类商品的销售受到气温及节假日的影响较大,低温环境以及一季度的元旦、春节假期等均利好公司主营的白酒销售,此外三季度和四季度天气开始转凉,同时伴随中秋节、国庆节等节假日消费场景,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较大规模的销售及增长。2020年受疫情的冲击影响,Q1的销售额占比(26.20%)优势略有削弱,但随着疫情的缓解以及线下聚餐、聚会活动的开放,下半年销售额增长逐渐强劲,Q3销售额占比达到 26.67%,全年公司规模提升呈现出加速趋势。
从公司业绩角度出发,2020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3.7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0.54亿元,对应 YOY16.82%;实现归母扣非净利润 3.4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0.47亿元,对应 YOY15.81%。
2020年全年公司共计实现非经常性损益 3080.06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 698.48万元,其中主要系 2020年公司录得政府补助 3300.6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600.88万元。
从季度的角度来看,2020年 Q1/Q2/Q3/Q4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 0.98/1.16/1.07/0.53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加 0.09/0.03/0.17/0.24亿元。从前期数据可以看出公司的盈利主要确认在前三个季度,其中 Q2占主导地位,今年的单季业绩表现符合历史规律;此外同样可以看出业绩与规模相似,呈现出逐季加速改善的趋势。
针对上述分析,我们预测公司 2021/2022/2023实现营收 67.41/85.41/106.31亿元,归母净利润 5.30/6.91/8.87亿元,对应 PS1.66/1.31/1.05倍,对应 EPS 为 1.27/1.66/2.13元/股,对应 PE21/16/13倍,维持“推荐评级”。
华海药业2020年业绩快报及2021Q1业绩预告点评:短期有波动,中期看催化
业绩:2020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3%,2021Q1扣非归母有所下降
公司发布2020年及2021Q1业绩快报,公司2020年收入64.9亿元(yoy+20.4%),归母净利润9.3亿元(yoy+63.2%);2021Q1归母净利润2.42-2.65亿元(yoy+15%至25%)、扣非归母净利润1.48-1.68亿元(yoy下降15%至25%),归母与扣非口径差异源于多禧生物股权转让收益。
2020年业绩:集采中标下前向一体化优势带动高速增长
我们认为,2020年归母净利润受到较多一次性费用影响,如1.45亿元的汇兑损失,考虑到2021年汇率环境、公司汇兑政策等因素,我们认为2021年汇兑对公司业绩拖累有望明显减轻。
此外,2020年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源于国内带量采购下前向一体化的成本优势、制造业红利,我们最关注公司一致性评价通过节奏&品种、带量采购中标&续约情况,2020年第三轮集采中标的三个品种仍将持续贡献2021年国内制剂的增量利润,我们持续关注。
2021Q1业绩:Q1短期性波动,更关注集采增量
扣非归母净利润端增速下滑,我们推测几个因素可能影响Q1利润增长:
①人民币升值环境下,美元API收入转为人民币后可能带来毛利率或收入报表值的压力;
②国内制剂:可能和带量采购品种销售、渗透节奏有关,慢病领域长期销售空间大,但短期可能受到订单、中标节奏等的影响;
③美国制剂:我们最关注2021年FDA检查的节奏,禁令解除后美国制剂销售有望回归正轨。
展望:一体化优势仍存,我们关注国内集采和美国FDA审查催化因素
我们认为,公司仍然是国内API出口的领头羊、前向一体化先行者,在制剂国际化过程中形成了多元的产品梯队、较成熟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和注册经验;在美国业务正常化前,公司中短期业绩容易受到API订单交付波动、国内带量采购节奏和美国存量品种销售情况的影响,我们关注FDA审批进展,及其对公司美国仿制药、全球API业务带来的潜在弹性。
盈利预测及估值
考虑到公司带量采购中标品种放量节奏、API新品种增量空间及美国出口禁令解除前美国仿制药的销售高基数,暂不考虑新集采品种中标的利润贡献,我们预计2021-2022年公司EPS为0.97和1.17元/股,同比增长38.1%和21.5%;如果2021年第二轮集采中标品种增多或美国FDA审查速度快与预期,2022-2023年公司利润增速有望超我们的预期,调整评级至“增持”评级。
风险提
示核心品种集采流标风险;FDA检查进度慢于预期的风险;海外诉讼赔偿高于预期的风险;出口锁汇带来的业绩波动性风险;生产质量管理风险等。
通威股份20年报&21年一季报点评:电池盈利底部确定,硅料盈利加速提升,融资助力再扩张
20年归母净利润同增36.95%,扣非归母净利润同增87.7%,超过我们的预期:公司发布2020年年报,20年内实现营业收入442亿元,同比增长17.69%;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36.08亿元,同比增长36.95%。其中2021Q1,实现营业收入106.18亿元,同比增长35.69%,环比下降15.21%;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8.47亿元,同比增长145.99%,环比增长207.73%。
硅料业务盈利环比加速提升,21年全年看好:20年硅料销量8.66万吨,同比增长35.79%,其中Q4硅料销量3.1万吨,环比增长130.4%,同比增长17.4%,20年硅料价格低位震荡,20年平均出货均价7万元/吨左右,生产成本3.87万元/吨,同比下降15%,全年毛利率35%+。21Q1公司硅料出货2.3-2.4万吨,根据硅业分会报价,硅料报价逐月走高,我们预计公司Q1硅料毛利率50%左右。
Q1电池盈利底部,看好大尺寸下半年盈利能力:20年公司电池出货21.37GW(组件出货1.2GW),同比增长59%,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多晶3.05GW,单晶18.32GW,综合毛利率14.54%,测算全年平均单瓦净利约5分/W。Q1产业链博弈明显,电池介于硅片与组件环节两头受压,盈利能力处于底部位置,我们预计随着博弈的明朗及下半年行业大尺寸比例的提升,公司凭借行业领先的大尺寸出货占比,盈利能力有望改善。
可转债募资120亿,扩产提速:4月12日晚,公司发布A股可转换公司债券预案,拟公开发行可转债总额不超过人民币120亿元,募集资金用于光伏硅材料制造技改项目(二期高纯晶硅项目)(总投资40.10亿元,内部收益率25.22%,投资回收期4.91年)、光伏硅材料制造项目(二期5万吨高纯晶硅项目)(总投资41.35亿元,内部收益率23.98%,投资回收期5.08年)、15GW单晶拉棒切方项目(总投资44.05亿元,内部收益率17.76%,投资回收期5.97年)以及补流。
硅料+电池加速扩产,龙头地位持续强化:硅料端,截止20年末公司设计产能8万吨,实际产能9万吨+,21年Q4乐山二期5万吨、保山5万吨项目投产;22年包头二期5万吨、晶科参股项目5万吨投产;后续公司乐山三期、保山二期等项目接连投产,未来几年通威在硅料环节有望脱颖而出,成为硅料环节绝对龙头。电池端,21年眉山二期7.5GW,金堂一、二、三期各7.5GW大尺寸电池投产,我们预计年底电池产能达到57.5GW,其中大尺寸产能达到37.5GW,占比约2/3,大尺寸产能数量、比例均行业领先。公司硅料+电池加速扩产,龙头地位持续强化。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基于硅料价格上涨超预期,我们预计公司21-23年归母净利润为:65.29/80.56/90.46亿元(前值21年为58.24亿,22年为70.34亿),同比+81.0%、+23.4%、+12.3%,给予目标价43.5元,对应21年30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竞争加剧,光伏政策超预期变化。
宝钛股份2020年报点评:产品结构优化推动公司业绩增长
净利润同比增长51%。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3.38亿元,同比增长3.5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3亿元,同比增长51.10%;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3.19亿元,同比增长54.82%;实现EPS为0.84元。公司预计2021年第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200万元左右,同比增长122.59%左右;扣非归母净利润8800万元左右,同比增长125.04%左右。
现金流大幅改善。2020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4.0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67倍,金额绝对值也大于公司净利润。
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推动公司毛利率提升。2020年,公司实现钛产品生产量1.88万吨,同比下降4.7%;销售量1.88万吨,同比下降2.6%,其中钛材销售量1.40万吨,同比下降11.2%。2020年公司综合毛利率为24.26%,同比提高了3.66个百分点,原因是公司产品结构的优化,中高端产品比例的提升,主要是航钛产品销售占比增加所致。
募投项目:将推动公司成长。2021年2日,公司成功非公开增发募集资金总额20.05亿元。募投项目,1)高品质钛锭、管材、型材生产线建设项目:新增钛及钛锭总产能10,000吨、钛合金管材产能290吨、钛合金型材产能100吨;2)宇航级宽幅钛合金板材、带材、箔材生产线项目:新增板材产能1,500吨/年、带材产能5,000吨/年、箔材产能500吨/年。募投项目完全达产后,公司将新增收入23.82亿元,新增净利润3.42亿元。从净利润这个角度,这将是再造一个现有宝钛股份。
我国国产大飞机和军机升级换代将带来航空钛材长期需求。大飞机运20、 AG600、 C919逐渐量产。另外,我国仍有三成比例作战飞机是二代作战飞机,二代作战飞机已经不适合现代战争,随着我国第三代作战飞机日趋成熟,新型战机歼-16,歼-10c以及四代隐身战斗机歼-20的相继服役,未来二代作战飞机将逐渐退役。由于钛合金用于制造飞机发动机和机体能够有效地提高发动机推重比和机体机构效率,三代作战飞机上所用钛合金材料的比例正在不断上升。
投资建议。公司是我国最大的钛及钛合金生产科研基地,国内高端钛材的寡头之一。随着国内大飞机和军用飞机陆续进入量产进程,这将激活国内高端航空钛材长期需求。增发募投项目投产,将推动公司业绩再上一个新的台阶。预计公司2021年、2022年每股收益分别为1.16元、1.44元,目前股价对应PE为33倍、26倍,维持公司 “推荐”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高端钛材需求低于预期,海绵钛价格低迷。
明阳智能点评报告:坚定大型化战略,海风市占率稳步提升
风机销量翻倍拉动营收增长,机组大型率位列第一:20年公司风机对外销量达5.7GW,同比+132%,其中陆上风机4.75GW,同比+138%,海上风机0.91GW,同比+106%。3MW以上陆上风机占陆上总销量91.5%,同比+42.4pct,6MW与7MW海上风机实现销量136MW,占海上风机销量15%,公司机组大型率全国第一。风机销量的激增带动公司营收上涨,20年公司风机板块实现营收209.5亿元,同比+126.8%。
海风市占率稳步提升,量价齐升增厚利润:尽管20年公司风机在国内市占率约10%,同比-6%,但海风市占率大幅上升至29.5%,同比+7.3pct。预计21年国内海风抢装潮将带来5-6GW新增装机,截至20年末公司海风新增订单1.3GW,在手订单量5.7GW,海风占总在手订单的41%.预计21年公司在国内的海风市占率将进一步提高,海风实现量价齐升,海风利润率进一步提高,增厚公司利润。
海外业务为利润新增长点,风光储一体化项目顺利开工:20年公司海外订单实现高增长约380MW,其中越南陆、海风350MW,意大利海风30MW。公司预计今年将对巴西2GW的风电项目进行开发,海外业务取得重大突破。受益于海外订单较高单价,海外业务未来将成为公司利润新增长点。去年11月公司在通辽的全国最大的风光储一体化项目顺利开工,其中风电1.7GW、光伏300MW、储能960MWh。该项目聚焦电网调峰大规模储能示范应用和风电无补贴上网及储能补偿机制的尝试,为公司成为风光储系统提供商转型提供试验基础。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1-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71.96/303.22/357.1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08/27.85/40.02亿元,对应EPS分别为1.03/1.43/2.05元/股,基于公司在海上风电行业的龙头地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风机价格上涨不及预期;原材料和零部件价格上涨风险;公司后续订单量不及预期。
祁连山:Q1开局良好,盈利有望再上新台阶
事件: 公司披露 2021年一季报,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总收入 7.78亿元,同比 增长 35.1%,实现归母净利润 4683万元, 同比增长 273.1%,扣非后归母 净利润 3777万元,同比增长 81.0%。 Q1量价齐升。 公司 Q1收入增长 35.1%,预计主要得益于区域需求启动较 早、 恢复节奏良好的贡献。其中甘肃、青海两省 1-2月水泥产量同比增长 61.4%、 83.9%,预计 Q1公司水泥和熟料综合销量也有较快增长。价格端 受益于区域低库位, 需求较强恢复推动价格提前推涨,我们测算收入同比略 有提升。 Q1毛利率为 25.4%,较去年 Q1调整后口径同比提升 0.1pct。 受益固定成本费用的摊薄,单位盈利提升显著。 我们测算公司 Q1综合吨净 利约为 20元/吨,同比提升 15元/吨,单位净利的提升预计主要得益于销量 增长对固定成本费用的摊薄以及同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正向贡献。
( 1) 公司 Q1期间费用率为 16.5%, 较 2020年 Q1调整口径后的费用率同比压 缩 3.6pct,主要得益于收入端高速增长的摊薄。其中管理费用总额同比增长 17.5%,主要是本期固定资产维修费及人工成本同比增加所致,财务费用总 额同比减少 540万元, 一是带息负债存量减少,利息支出下降,二是利息收 入同比增加所致。 ( 2) Q1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72万元,同比增加 1368万元,主要是确认持有上市公司“兰石重装”股票公允价值变动影响。 单季现金流延续增长,资产负债表进一步优化。
公司单季经营活动产生的现 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 35.6%达到 2.41亿元,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 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同比增长 11.9%至 1.10亿元,预计与公司西藏生产 线以及骨料项目投入有关。公司一季报资产负债率为 25.0%,同比下降 6.5pct,环比增加 3.1pct, 主要为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余额波动的影响, 其 中带息债务余额为 4.50亿元, 环比基本持平。 需求支撑甘青高景气持续性,供给侧或超预期,西藏项目有望贡献增量。 年 内基建投资延续平稳增长趋势, 区域在建项目体量大且新开工项目有望释放 增量。基于水泥需求确定性较强的判断,我们预计年内区域价格高位震荡, 若需求进一步提升或外围如宁夏、内蒙等市场供给在减排、环保政策下超预 期收缩,甘青市场价格有进一步上涨的空间,叠加西藏项目投产的增量,业 绩有望持续增长。 投资建议: 甘青水泥市场格局良好,错峰生产严格执行下产能利用率已处较 高水平, 需求稳定之下随着内部格局优化以及外部供给影响减弱, 区域景气 有望稳步上行,叠加西藏增量,盈利有望再上新台阶。 公司市净率处于至历 史中枢偏下位置,低估值优势逐步显现。 我们预计公司 2021-2023年归母 净利润 17.7、 19.3和 20.9亿元,对应市盈率 6.2、 5.7、 5.2倍,维持“增 持”评级。
鸿路钢构:Q1业绩大增3-3.5倍,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产能释放叠加政府补助增加,Q1业绩大增3-3.5倍。公司预计2021Q1实现归母净利润1.66-1.87亿元,同增300%-350%,较2019Q1增长145%-175%,符合预期。公司业绩快速增长主要因:1)产能快速扩张与释放,Q1实现钢结构产量68.7万吨,预计增速较高(Q1产量已分别达到2019H1/2020H1的84%/72%),带动公司钢结构销量较快增长(公司为“以产定销”模式),驱动公司Q1营收大幅增长,我们预计Q1实现收入约30亿元(工程业务占比较小),较2019Q1增长40%-50%。2)收到政府补助较多,公司公告Q1合计收到政府补助金额约1.22亿元,我们预计Q1确认政府补助收益约7000万元,对应税后约5000多万元,由此可推测Q1扣非业绩约1.16-1.37亿元,同增338%-418%,较2019Q1增长95%-131%。吨净利方面,若以扣非业绩1.2亿元计,则Q1钢结构吨净利约175元,由于2020Q1数据受疫情影响不具可比性,我们以2019Q1及H1数据做对比,测算2021Q1吨净利较2019Q1及H1均有明显提升,显示公司制造能力持续提升、规模优势不断增强,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行业需求强劲,公司签单、成本转嫁、订单执行能力均不断提升。公司Q1新签销售合同52.4亿元,同增92%;总订单/材料订单分别较2019Q1增长51%/67%,实现超预期增长,显示当前钢结构行业需求持续强劲,同时公司签单能力、成本转嫁能力、订单执行能力均不断提升:1)签单能力方面,2019-2021年Q1同期公司承接万吨以上材料合同分别为3/6/13个,大单数量持续翻倍提升,彰显大客户对公司认可度持续提升。2)成本转嫁能力方面,剔除来料加工业务后,2021Q1公司万吨以上材料合同单价处5826-7924元/吨区间(均价6546元/吨),较上年同期4800-7711元/吨(均价6042元/吨)明显提升(均价提升8.3%),在钢材价格上涨背景下,公司销售合同单吨价格明显提升彰显公司一定的成本转嫁能力。3)订单执行方面,Q1公司实现钢结构产量68.7万吨,已达2020H1产量的72%,2021H1公司钢结构产量有望继续取得较高增速,产能持续快速释放。
产能扩张实现商业闭环,规模优势不断强化。公司专注钢结构制造加工,近年来持续扩张钢结构产能、完善生产管理体系,2020年实现平均产能320余万吨,同比增加80万吨,并计划至2022年总产能提升至500万吨。在当前行业需求旺盛背景下,公司依托规模优势,持续提升签单和成本转嫁能力,逐步掌握行业话语权,并依托优异的管理实力快速执行订单,实现产量快速增长,在促进营收与利润快速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规模优势,降低边际成本,持续提升吨净利,实现正向闭环。
投资建议:我们预测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分别为11.5/14.7/18.9亿元,EPS分别为2.20/2.81/3.60元(2020-2023年CAGR为33%),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23/18/14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能建设及产能利用率不及预期风险,钢材价格波动风险,竞争加剧风险等。
索菲亚:21Q1收入翻倍增长,第二曲线清晰明确,看好全年趋势性增长
事件:公司发布2020年年报及21Q1业绩预告:公司2020年实现收入83.53亿元,同比+8.67%;归母净利润为11.92亿元,同比+10.66%;其中,20Q4实现收入32.59亿元,同比+37.23%,归母净利润4.95亿元,同比+38.49%。公司预计2021Q1实现收入16.03~18.32亿元,同比增速+110%~140%;归母净利润为1.05~1.30亿元
2020年增长趋势明确,橱柜木门高增长,大宗起量、整装模式清晰。竣工叠加疫情后家装刚需复苏,大宗、整装渠道积极布局,公司2020年全年逐季度增长态势明确,2020Q1~Q4收入同比-35.58%/-8.48%/17.07%/39.6%。1)分产品:全年衣柜/橱柜/木门分别实现收入67.02/12.11/2.92亿元,分别同增1.46%/42.26%/55.36%,大宗驱动橱柜、木门高增长,衣柜增速较慢,主要来自于疫情影响一二线重点城市。从品类角度,米兰纳全方位重点布局,橱柜木门同时受大宗驱动,看好全品类多价格带并进;2)分渠道:经销/大宗/直营分别实现收入65.6/15.04/2.5亿元,占比分别为78.54%/18.08%/3.01%,整装业务实现销售额0.74亿元,2020年全年完成500家整装企业签约。公司零售渠道质量优异,经销商团队综合素质高,我们看好整装业务在2021年开始进入收获期,大宗业务持续高增长,第二曲线清晰明确。
21Q1收入翻倍增长,利润率趋势向上。21Q1收入增速高于利润,我们判断主要系1季度季节性开工率较低,叠加新产能投入以及司米、米兰纳等事业部扩张,对全年指导意义较弱,预计2季度开始回归合理利润率。2020年公司实现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36.56%/14.65%,分别同比-0.77/+0.41pct;2020Q4季度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34.21%/15.62%,分别同比-3.29/+0.21pct;毛利率略微下降主要系渠道结构变化,大宗渠道(毛利率较低)占比提升5.85pct至18.08%所致。公司2020年期间费用率为19.39%,同比下降1pct,其中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9.17%/7.32%/2.48%/0.42%,分别同比-0.79/-0.37/+0.07/+0.09pct,公司费用率微降,净利率保持稳定。
公司经销商体系基本盘扎实,全渠道、全品牌、全品类第二曲线清晰。公司积极迎接行业变化,以传统衣柜体系优势,逐步向多品牌、品类、渠道延伸,增长逻辑清晰,大宗业务在2020年开始成规模贡献利润,驱动橱柜、木门增长。整装渠道提升至战略高度迎接未来行业趋势,2020年签约500家整装企业,2021年开始进入收获期。公司前端渠道、品类、品牌开拓,基于多年打磨中后台以及集团运营能力。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13.7/15.5/19.2亿元,同比增长14.7%/13.1%/23.9%,对应PE21.1X/18.7X/15.1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疫情持续蔓延、需求恢复不及预期、竣工和交房不及预期、渠道和产品拓展不及预期。
华宏科技:业绩超预期;稀土回收弹性大具备较大成长空间、废钢长期受益碳中和
事件概述:公司发布 2021一季报预告,预计 2021Q1净利润 1.25~1.45亿元,同比增长 704.98%~833.77%。
稀土价格上涨及并表因素是业绩大超预期的主要原因。
2020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业绩基数较低,且与去年同期相比,公司稀土业务子公司纳入合并报表,且稀土价格自去年底以来价格大幅上涨,带动公司业绩大超预期。同时,公司废钢加工及运营板块也保持较高的景气度,毛利率恢复至正常水平,也是公司业绩环比大幅增长的重要因素。
稀土回收弹性大、具备较大成长空间。公司稀土回收业务子公司鑫泰科技目前具备 3000吨普钕氧化物、2500吨钕铁硼永磁材料的产能,是稀土回收利用的龙头企业,在稀土氧化物废料回收利用的细分领域的全球市占率约为 15%。2020下半年以来,稀土景气度高,镨钕氧化物从去年同期的 26万元/吨涨至目前的超过 57万元/吨,公司稀土回收业务盈利能力大幅增强。
同时,公司稀土回收业务也具有较大的产能弹性,公司 2020.9签订《年处理 6万吨磁材废料综合利用项目框架协议》,拟联合南方稀土兴建年处理 6万吨磁材废料综合利用项目,本次合作将为公司稀土回收增产扩能提供重要支撑。公司同时具备价格和产能弹性的稀土业务具备持续增长动力,成长空间较大。
在稀土资源开采总量得到保护性控制,而市场应用需求量却持续稳定增长的市场形势下,稀土回收利用兼具经济和社会效益。永磁材料生产过程中约产生 25~30%的边角废料,稀土含量约为 31%。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主要应用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领域,这些行业在可预期的未来都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特别是新能源汽车行业,过去三年均保持了 50%以上的增幅,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 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 25%;到 2030年销量占比 40%,我国及全球范围的新能源汽车进入高速成长期,为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废钢板块长期受益“碳中和”,废钢比提升空间大、汽车拆解有望释放 20亿加工设备市场。至去年下半年以来,废钢价格持续上涨,行业持续高景气,在“碳中和”推动下,电炉钢产能提升势在必行,也必将带动废钢加工设备、废钢加工业务维持长期高景气。公司废钢板块有望持续稳健增长。
公司先后布局东海华宏(汽车拆解为主的废钢加工)、北京中物博(汽楷体 车拆解)、迁安聚力(废钢加工),目前已形成废钢加工设备、汽车拆解运营、废钢加工配送的钢铁再生资源全产业链,在上游协同效应下,汽车拆解运营有望成为公司重要的业绩增长点。
2019年全国废钢铁消耗总量 2.16亿吨,同比增长 15%,但废钢比只有21.6%,与国际平均水平 36%相比,在铁矿石价格高企、进口依赖度高、以及碳减排压力增大等多重因素下,未来废钢比提升空间巨大。其中,随着汽车报废进入高峰期以及《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汽车拆解领域法规的实施,汽车拆解设备需求有望在未来2~3年迎来爆发期。按照每个拆解牌照投资 300万元测算,预计在未来 2~3年,拆解设备投资需求在 20亿左右。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鉴于公司各板块盈利能力显著增强,我们上调公司今明两年的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020~2022年净利分别为 2.27亿元、4.23亿元、5.53亿元,对应 PE 分别为 31倍、17倍、13倍。公司稀土业务增长潜力大,废钢板块长期受益碳中和,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废钢设备需求不及预期;稀土价格出现超预期波动、扩产不及预期。
玲珑轮胎(601966)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 |
玲珑轮胎(601966)净利润(亿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