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288 |
行情走势 | DDX在线指标 | 超赢数据 | 资金流向 | 同花顺主力 | 千股千评 | 融资融券 | 财务分析 | 分红配股 | 主营业务 |
最新消息 | 基本面分析 | 大小非解禁 | 股东增减持 | 基金持股 | 机构评级 | 龙虎榜 | 股东大会 | 业绩预告 | 停牌停复 |
京东方A业绩预告点评:2021Q1业绩大超预期,面板龙头问鼎全球
2021Q1业绩预告大超预期,面板龙头问鼎全球。受益于面板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公司实现业绩快速成长,其中 2020Q4公司实现营收406.51亿元,同比增长 33.99%,实现归母净利润 25.60亿元,同比增长 3779%,此外,公司发布业绩预告,预计 2021Q1实现归母净利润50-52亿元,同比大增 782%-818%,大超市场预期。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按产品拆分来看,四大事业群均实现销售规模增长,其中显示事业实现营业收入 1319.71亿元(+16.03%),智慧系统创新事业实现营业收入 13.28亿元(+61.72%),智慧医工事业实现营业收入 15.22亿元(+12.15%),传感器及解决方案事业实现营业收入 1.20亿元(+90.95%);盈利能力方面,2020年公司实现毛利率 19.72%(+4.54pct),实现净利率 3.34%(+3.75pct),同比均显著回暖;公司费用整体把控得当,2020年公司期间费用率(不含研发)为 8.85%(+0.13pct),同比小幅提升,拆分来看,销售费用率 2.31%(-0.2pct)、管理费用率 4.58%(+0.09pct)、财务费用率 0.24%(+0.13pct)。
行业景气度持续高涨,公司核心竞争力凸显,未来持续成长可期。面板价格是面板行业企业盈利水平的风向标,当前供需背景下我们判断面板价格将至少上涨至 2021Q3,短期来看,叠加公司部分产线折旧到期的加持,我们判断公司业绩环比增长确定性较高,中长期来看,随着三星的逐步退出,液晶面板行业壁垒进一步提升,公司作为龙头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凸显,研发方面,公司 2020年研发投入 94.42亿元(+7.93%),研发投入占营收比达 6.97%,同时公司技术创新成果转换能力优秀,2020年公司新增专利申请超 9,000件,在柔性 OLED、传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创新领域新增专利申请超 4,500件,新增专利授权超 5,500件。我们认为,公司作为全球 LCD 面板龙头,将持续整合优质资源巩固自身在 LCD 面板领域的优势,同时通过持续研发和技术创新提升自身在 OLED、Mini-LED 等新兴显示领域的实力以确保长期竞争力,公司业绩将受益于面板寒冬之后行业持续成长、周期性变弱而持续兑现。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作为液晶面板龙头,将持续整合优质资源以巩固自身在 LCD 面板领域的优势,同时通过持续研发和技术创新提升在 OLED、Mini-LED 等新兴显示领域的实力以确保长期竞争力,此外公司持续向物联网方向发力,传感器及解决方案、智慧系统创新创及智慧医工事业等多个事业群获得了较快发展,我们认为公司将在面板寒冬之后分享行业持续成长、周期性变弱带来的长期盈利红利。考虑到行业景气度高涨,我们上调盈利预期,预计公司 2021-20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10.69(+52.19)/241.50(+39.74)/272.31亿元,对应 EPS分别为 0.61/0.69/0.78元/股,对应当前 PE 估值分别为 10/9/8倍,维持“买入”评级。
金科股份: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23.9%,“三道红线”全面改善由橙转绿
事件: 4月 2日,金科股份发布 2020年年度报告。 营业收入同增 29.4%,归母净利润 70.3亿元同比大增 23.9%。 2020年公司实现 营业收入 877.0亿元,同比增长 29.4%。利润方面:受限价影响,公司房地产开发 业务毛利率为 23.0%,同比下降 6.1pct。 公司实现净利润 97亿元,同比增长 52.7%, 其中归母净利润 70.3亿元,同比增长 23.9%;归母净利润增速不及净利润增速的 原因为公司 2020年加大联合开发力度,少数股东利润数额为 26.7亿元,同比增 长 292.7%,占比提升 16.8pct 至 27.5%。 每股收益 1.30元,同比增长 23.8%。
销售额 2232亿同增 20%, 2025年目标翻番达 4500亿;拿地节奏放缓,拿地城 市能级提升,可售资源储备充裕。 2020年公司实现销售额 2232亿元,同比增长 20.0%,超额完成全年 2200亿元销售目标;实现销售面积 2240万方,同比增长 18%。销售单价 9964元/平。销售金额口径市占率由 2019年的 1.16%提升至 2020年的 1.29%。 公司坚定实施省域深耕战略,在重庆、江苏、浙江销售规模超 200亿 元,四川、河南、山东销售规模超 100亿元; 2025年销售额目标 4500亿, CAGR 超 15%。拿地方面:公司 2020年新增土地计容建面达 2364万方;拿地金额 892亿,同比增长 0.5%; 投资力度(当期拿地金额/当期销售金额)为 40.0%,自 2017年的 68.9%呈逐步下降趋势,拿地节奏放缓。权益拿地单价为 3773元/平,地货比 (当期拿地单价/当期销售单价)为 37.9%。
新增土储城市能级显著提升,按计容建 筑面积计算二三线(含新一线)城市占比近 80%。截至 2020年底,公司总可售 面积超 7,100万平方米,资源储备充裕。 金科服务成功上市,全年营收同增 44%,推动公司“四位一体”战略发展。 2020年 11月,公司控股子公司金科服务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2020年金科服务 营收 33.59亿元同增 44.3%;归母净利润为 6.17亿元同增 68.5%;截至 2020年末, 金科服务合约面积 2.78亿方,独立第三方占比 56.3%。金科服务上市进一步推动金 科股份“四位一体、生态协同”的战略,实现“地产+服务”双向赋能,改善公司财 务结构,助力金科股份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道红线”全面改善由橙转绿,股权结构更趋多元。 公司“三道红线”全面改善 实现由“橙档”到“绿档”的跨越: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 69.85%同降 5pct,净负债率为 75.07%同降 45pct,现金短债比 1.34倍。成功引进红星家具集团、 阳光人寿保险等重要股东,股权结构更趋多元;同时公司员工持股计划顺利实施, 助力公司可持续发展。 投资建议: 我们预测公司 21/22/23年收入增速为 22.5%/21.1%/20.8%,归母净利 润为 87.37/105.17/126.46亿元,增速为 24.3%/20.4%/20.2%,归母净利润对应的 EPS 为 1.64/1.97/2.37元/股,对应的 PE 为 4.3/3.6/3.0x。维持“买入”评级
华菱钢铁:碳中和叠加制造业崛起背景下,Q1业绩大幅增长仅是起点
事件:公司发布2021年Q1业绩快报,实现营业总收入386亿元,同比上升63.46%,归母净利21亿元,同比上升81.06%。
点评:
公司一季报业绩高增长。公司 Q1实现归母净利 20.54亿元,同比增长 81.06%,环比增长 31.84%,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下属子公司华菱湘钢、华菱涟钢和汽车板公司 Q1利润同比分别增长 54%、167%和79%,其中华菱涟钢和汽车板公司利润均创季度历史新高。今年一季度公司在上游原材料高位运行背景下依然稳步经营、提升盈利水平,并把握下游市场机遇,持续推进精益生产、销研产一体化和营销服务三大战略支撑体系建设,加快产线升级和品种结构升级,因此不断提高公司运营效率,收入规模与净利润均创季度历史最好水平。
公司产销量稳步扩张,经营效率进一步提升。3月铁、钢产量分别为 193万吨、256万吨,1-3月累计 552万吨、733万吨,3月钢材产量与销量分别为 243万吨、244万吨,1-3月累计分别为 691万吨、678万吨。近日华菱湘钢高强耐磨钢通过韩国现代建设公司工程机械认证审核,成为唯一通过其工程机械用高强及耐磨钢认证的中国钢企,进一步彰显公司产品高品质实力。此外,华菱涟钢信息系统升级改造项目成功上线,系统上线运行后将形成经营决策、经营管理、制造管理“三大信息系统”,有助于优化业务流程,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
“碳中和+制造业崛起”,行业供需格局得到根本性转变,产业链利润重塑,全球竞争力提升下制造业需求长逻辑,根据我们模型跟踪二季度热卷毛利已经突破千元,是一季度两倍不止,公司下游以制造业为主,二季度公司利润有望继续大幅提升,我们预计未来钢铁行业里板材企业将维持高利润,公司股价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
投资建议:公司在单体宽厚板、无缝钢管、汽车板领域竞争力凸显,目前已克服疫情影响,在碳中和背景下中长期看好钢材价格。预计 2021-2023年净利润分别为,EPS 分别为 1.63/1.96/2.11元,对应PE 分别为 4.96/4.12/3.83倍。
风险提示:钢材需求大幅下降,原燃料价格大幅波动
京东方A:Q1业绩大幅增长,面板龙头全年高增长定调
一、事件概述 4月 12日, 公司发布 2020年度业绩报告, 20年收入 1355.5亿元,同比增长 17%;归 母净利润 50.4亿元,同比增长 162%。同时,公司预计 Q1归母净利润 50-52亿元,同 比增长 782% - 818%。
二、分析与判断
20年业绩接近预告上限, 21Q1业绩大幅增长 公司此前预告 2020年归母净利润 48-51亿元,实际业绩接近预告上限。显示事业 2020年实现营收 1,320亿元,同比增长约 16%,其中柔性 OLED 产品加速上量,全年销量同 比增长超 100%。 21Q1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中值为 5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约 800%,环 比大增 99%。 主要因面板价格进入 2021年以来持续上涨,行业维持高景气,且在供需 紧张局面下面板价格仍然保持上行趋势,公司 Q1业绩环比翻倍,凸显面板涨价下公司 巨大业绩弹性。此前公司公告增发收购少数股权并增资 OLED 产线,进一步巩固国产 OLED 龙头地位。
面板价格涨势延续,高景气带来高盈利 据 WitsView 统计, 4月上旬 32/43/55/65寸液晶面板均价分别为 77/128/206/256美元, 较 3月下旬分别上涨 2/2/4/4美元。供给端:韩厂退出 LCD 产能战略明确,延迟退出影 响有限,国内未来新增 LCD 产能有限,产能紧张短期内不能缓解;玻璃基板、驱动 IC 等原材料供应紧张,导致行业有效供给环比下降,进一步加剧产能紧张。需求端:电视 大屏化趋势带动出货面积增长,加上 2021年举办的奥运会、欧洲杯将有力拉动面板需 求。在中大尺寸面板高需求的拉动下,盈利能力将持续提升。
三、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 2021-22年公司营收至 2000/2200/2400亿元,归母净利润至 240/290/320亿 元,对应估值 9/8/7倍,参考 SW 电子 2021/4/12最新 TTM 估值 45倍,考虑公司龙头地 位,我们认为公司低估,维持“推荐” 评级。
京东方A2020年年报及2021年一季度业绩预告点评:面板价格持续上涨,21Q1业绩超预期
2020年业绩符合预期, 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公司此前在业绩预告中预计2020年实现归母净利润48.00亿元至51.00亿元, 相比上年同期增长150%至166%, 实际利润为50.36亿元, 符合预期。 报告期内公司及时调整内部策略, 优化产品结构, 部分产品销量实现同比大幅增长, 实现营收稳定增长;
此外, 面板显示行业景气度相对2019年较高, 尤其是IT、 TV类产品需求大幅回暖, 且产品价格自2020年年中持续上涨, 带动公司经营业绩同比实现大幅提升。 公司2020年全年销售毛利率为19.72%, 相比2019年提升4.54个百分点, 全年销售净利率为3.34%, 相比2019年提升3.75个百分点, 盈利能力大幅提高。
行业供需紧张加剧, 驱动一季度业绩表现超市场预期。 进入2021年, 全球半导体显示行业产品价格继续保持上行趋势, 行业高景气度持续, 驱动公司21Q1业绩超市场预期。 需求方面, 疫情影响下远程办公、 线上服务、居家娱乐等应用市场进一步扩大, 带动IT、 TV类产品需求持续增长; 供给方面, 短期由于玻璃基板、 驱动IC等原材料供应紧张, 导致行业有效产出环比有所下降, 半导体显示行业供需紧张进一步加剧, 驱动公司21Q1业绩超市场普遍预期。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公司作为国内半导体显示龙头, 在LCD领域具备先发优势, 短期受益液晶面板价格超预期上行, 中长期受益液晶面板行业竞争格局改善和OLED持续放量, 长期看点则在于公司向半导体显示产业链和物联网各场景价值链延伸的事业群体系, 长期看好在IoT领域的业务布局。 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2年EPS分别为0.60、 0.66元, 对应PE分别为10.6倍和9.8倍, 维持“推荐” 评级。
风险提示: 下游需求不如预期, 产能释放进度不如预期等。
京东方A:盈利持续提升,行业景气延续
业绩总结: 公司2020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 1355.5亿元,同比增长 16.8%;实 现归母净利润 50.4亿元,同比增长 162.5%,落于此前业绩预告上限区间,基 本符合预期;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26.7亿元, 2019同期亏损 11.7亿元。 同时, 公司预告 2021Q1实现归母净利润 50~52亿元,同比增长 782%~818%。 1+4+N 航母事业群扩张有序,显示事业受益面板价格持续上涨。
显示事业: 2020实现营收 1319.7亿元,同比增长 16%,整体销量同比增长约 18%; 创新应用产品市占率快速提升,穿戴、 ESL、电子标牌、拼接、 IoT 金融 应用市占率居全球第一;柔性 OLED 产品加速上量,全年销量同比增长超过 100%,公司报告期内完成中电熊猫南京 8.5代和成都 8.6代 LCD 产线收购, 行业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 传感器及解决方案事业: 实现营收约 1.20亿元,同比增长约 90.95%, 主要在 医疗影像、智慧视窗等业务在市场开拓、客户导入、新产品及新技术研发等方 面取得突破,整体实现较快增长。
Mini-LED 事业: 实现 75英寸玻璃基双拼背光产品点亮,已向多家品牌客户进 行推广,联合研发的全球首台最大针刺式固晶机装机并调试完成,固晶速度大 幅提升;玻璃基直显侧面线路、固晶和组装等瓶颈技术开发完成, P0.9AM 玻 璃基产品开发与市场推广稳步推进中 智慧系统创新事业: 2020年实现营收约 13.28亿元,同比增长约 61.72%, 业 务布局取得突破,市场开拓进步明显。 智慧医工事业: 2020年实现营收约 15.22亿元,同比增长约 12.15%。
公司报 告期内持续推进以健康管理为核心、智慧终端为工具、数字医院为支撑的全周 期健康服务闭环构建,健康管理、健康科技、数字医院等业务快速发展。 供销产快速联动,运营效率不断提升。 北京 8.5代线拼接、电竞显示器产品可 出货率创新高;重庆 8.5代线氧化物 TFT 产品良率实现突破,小型化产品占比 持续提升;合肥 10.5代线产品良率创行业新高;武汉 10.5代线良率不断提升, 综合良率创新高。客户端品质绩效排名持续保持领先,显示器件 LCD 28家核 心客户 27家达成前两名,其中 20家第一,整机 12家战略客户中 5家实现品 质排名第一。 面板价格持续上涨,行业高景气度仍将持续。 2021Q1以来面板价格仍维持上 涨趋势,当前预期面板价格上涨或将持续到 2020Q3,当前 LCD 供给端:韩企 退出大势已定, 国内新增产能有限,短期内供需平衡主要由需求端驱动。需求 端:智能显示终端大屏化显著,且今年体育赛事或将有力驱动面板终端需求提 升。我们预期公司显示事业较强的盈利能力将保持稳步提升。
募投定增已获受理, 或有望进一步增强公司产线控制力,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 公司此前申请的定增预案已于近日获受理,公司拟募资在 200亿元用于收购武汉京东方光电股份股权、投资重庆第 6代柔性 AMOLED 产线及成都京东方医院 等项目,我们认为若定增获批,将加速提升公司在 OLED 市场的产能份额及竞 争力,同时改善公司资本结构,并加强公司对现有产线的控制力。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89/208/240亿元,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27/161/208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 0.37/0.46/0.60元,维持“买入”评级。
京东方A2020年报点评:面板行业维持高景气度,业绩增长提速
公司于 4月 13日发布 2020年报及 2021年一季度业绩预告。 2020年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355.53亿元,同比增长 16.80%,实现归母净利润 50.36亿元,同比增长 162.4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 26.70亿元, 受益于面板价格的大幅上涨,业绩超出我们此前预期。同日,公司发 布了 2021年一季度业绩预告,在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 润预计为 50-52亿元,同比增长 782%-818%,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 盈利能力大幅提升,现金流充裕。 受益于面板价格的持续上涨, 公司 毛利率及净利率逐季提升,至四季度达到了 28.16%及 8.91%,处于历 史较高水平,全年分别为 19.72%及 3.34%,相比去年同期提升 4.54pct 及 3.75pct,盈利能力明显提升。
公司全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净额为 392.52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 50.49%,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净增加额为 177.96亿元,在手货币资金共计 736.94亿元,现金流充 裕。三项费用率合计为 8.85%,与上年基本持平,公司持续加大在研 发方面的投入,全年研发费用为 76.23亿元,同比增长 13.78%。 LCD 面板市场持续扩张,公司作为行业龙头大幅受益。 2020年虽然全 球经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出现明显下滑,但是反而促进了线上化及 智能化的发展,显示面板需求逆势增长,公司全年显示器件销量同比 增长 18%,在下游多个应用市场销售面积及出货量稳居世界第一,此 外公司完成了对中电熊猫南京 8.5代线以及成都 8.6代线的收购,进 一步扩充了公司产品线结构,巩固了公司的市场地位。 加速布局新型显示领域,把握未来发展机遇。
在报告期内,公司柔性 OLED 产品加速放量,全年销售增长实现翻倍,成都柔性 AMOLED 产线 保持较高运转效率,绵阳产线也成功实现量产出货,未来公司在 OLED 面板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提升。公司提前布局下一代显示技术 Mini-LED 领域,在产品、技术以及市场多个领域实现突破,首次实现了 75英 寸玻璃基板双拼背光产品的点亮,开始向品牌厂商进行推广,并实现 了玻璃基直显侧面线路、固晶以及组装等技术瓶颈的突破,未来随着 市场及技术的成熟, Mini-LED 将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
受益于面板景气周期的来临,公司业绩出现大幅增长,短期来看面板价格仍保持了稳中向上的态势,从而将带动公司毛利率及净利率的提升,因此我 们 上 调 公 司 归 母 净 利 润 并 引 入 2023年 盈 利 预 测 , 预 计 公 司2021/2022/2023年营收分别 1749.96/1872.65/2028.9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64.67/178.79/196.96亿元, EPS 分别为 0.47/0.51/0.57元,对应 PE 为 14/13/11倍,维持“增持” 评级。
华西证券:经营业绩稳健增长,债券发行业务规模创新高
经纪业务转型发力,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财富管理体系。2020年公司经纪及财富管理业务实现营收20.62亿元,同比增长58.25%,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44.04%。公司积极推动零售业务转型升级,聚焦增量入口,获客实现提质增效,2020年新增零售客户数量近100万户。
信用业务稳步推进,两融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2020年公司信用业务实现营收8.81亿元,同比增长4.13%,占营业收入比重为18.81%。信用业务收入增长主要来源于融资融券业务规模增加和相应利息净收入增加,2020年公司新增融资融券客户数创历史最高值,新增客户数的市场占有率持续增长,日均两融余额较2019年增长近35%。
投资业务进步明显,债券投资收益率行业领先。2020年公司投资业务实现营收10.22亿元,同比减少3.10%,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21.83%。债券投资业务方面收益增厚,收益率大幅跑赢市场及债券型基金,排名居市场前列;股票投资业务风险控制能力突出,投资组合表现出夏普比率高,波动小,主动管理能力强的特征。
投行业务方面,债券发行业务规模和收入均创历史新高。2020年公司投行业务实现营收4.46亿元,同比减少14.24%。截至2020年末,股权融资在会审核项目10个,待发行项目5个;债券承销业务方面完成47只公司债、3只企业债、2只商业银行次级债的主承销发行,承销金额达326.66亿元,债券承销规模及收入均实现历史突破。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2021—2023年公司收入分别为52.17、59.55、68.08亿元,归母公司净利润为21.47、25.49、29.59亿元,维持“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权益市场波动、注册制推进不及预期、行业竞争激烈
广和通:高质量发展的物联网模组巨头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广和通是国内物联网定制化模组龙头厂商,公司在笔电蜂窝模组和POS机模组市场占有领先地位。公司收购Sierra车载业务后有望打通海外车厂渠道,同时自研模组顺利出货国产车厂,业务线逐步贯通。未来随着笔电销量和5G下无线模组渗透率提升,网联汽车不断发展和疫情后POS机业务回暖,公司业务有望加速增长。
蜂窝模组组行业高增长。全球蜂窝物联网的连接数在未来三到五年有望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相对应的物联网模组出货量在未来有望持续增长。
份额趋于集中向中国厂商。根据Counterpoint数据,2017年至2020Q2,CR5中国国内模组厂商在全球物联网模组出货量占比从23%提升至52%。竞争格局有望进一步集中。
公司作为国内龙头模组厂商,卡位大颗粒度市场,产品竞争力充足。广和通在2020Q2跃升为全球第三大物联网模组供应商。在PC/车载/POS机等大颗粒度市场卡位明确,产品竞争力突出。
笔电模组业务:公司笔电模组业务优势突出,渠道侧公司与惠普、联想、戴尔等公司拥有长期合作关系,市场占有率长期保持较高份额。IDC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PC销量再创新高,出货量接近3亿台,随着5G模组发布,笔记本模组渗透率有望再度提升,公司笔电模组业务有望持续发展。
车载模组业务:公司参股公司锐凌无线收购Sierra旗下车载模组业务后对公司车载业务提升明显。Sierra在车载端客户覆盖知名车企,18年模组市占率达20%。同时公司自身的车载模组业务也取得快速进展。随着公司整合Sierra,在汽车智能化大背景下,5GV2X背景下前装模组渗透率不断提升,公司车载业务有望成为继笔电模组之后的又一黄金增长点。
POS机模组业务:POS机业务一直是公司的支柱业务之一,当下POS机市场呈现强者恒强和智能化渗透率持续提升的特点、公司深度绑定POS机龙头厂商。随着疫情褪去,POS机行业重回增长以及智能化换代潮来临,公司POS机业务有望继续为公司业绩提供强劲支撑。
投资意见:公司经营稳健,收入增长持续性好,内部管理效率高,发展状况持续向好。我们预计公司2020-2022年归母净利润2.8/4.1/5.4亿元,对应当前股价PE分别为46/32/24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PC模组市场发展不及预期,车联网渗透率不及预期。
迈为股份公司动态点评:HJT 设备持续突破,丝印设备龙头地位稳固
事件:公司发布 2020年报,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2.85亿元,同比增长 58.96%,实现归母净利润 3.94亿元,同比增长 59.34%;基本每股收益 7.58元,同比增长 59.24%;全年毛利率 34.02%,净利率 16.93%,与去年基本持平。根据公司 2020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公司向全体股东每 10股派发现金红利 15元,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 10股转增 8股。
HJT 核心设备全球领先,国内 HJT 量产产业化进程加速,静待设备订单放量:公司对 HJT 整线设备布局具有前瞻性,较早投入相关项目研发,已实现 HJT 电池设备的整线供应能力,1)在原有丝网印刷设备的基础上完善改进了 HJT 丝网印刷设备;2)通过自主研发突破核心工艺环节非晶硅薄膜沉积、TCO 膜沉积所需的 PECVD 设备和 PVD 设备;3)参股子公司引进日本 YAC 制绒清洗技术。根据 2020年 12月 24号对深交所关注函的回复,公司已取得 HJT 电池设备订单 5.88亿元(含税),对应发出商品金额 2,531.64万元。2021年一季度以来国内 HJT 量产产业化进程加快,1)华晟新能源 500MW 异质结电池项目正式投产,平均转换效率达 23.8%,试产最高电池效率达 24.39%,产线多环节采用了迈为核心设备,下半年将启动 2GW 规模的 HJT 电池+组件扩产;2)爱康光电浙江湖州基地一期220MW 异质结电池项目宣布全面进入批量化、大规模生产阶段,最优批次平均转换效率达 24.2%,2021年总产能有望达 2GW。
新增丝网印刷产线共 100条,丝网设备龙头地位稳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仍为丝网印刷成套设备,2020年公司丝网印刷成套设备销售量达 269条,同比增长 35.86%,实现收入 15.34亿元,同比增长 29.84%。公司“年产双头双轨、单头单轨太阳能电池丝网印刷线各 50条”的生产厂房已基本建设完毕并分阶段投入使用,已开始产生效益。当前公司主营产品的印刷产能可达到单轨 3400片/小时,双轨 6800片/小时,碎片率小于 0.1%,印刷精度±5微米,性价比优势突出,市占率领先。随着下游光伏电池片厂 商持续扩产,产品更新迭代和大尺寸产线对落后产能的替代,客户对公司丝网印刷设备需求有望持续扩大。
研发投入持续增长,HJT 研发投入突出,光伏激光设备、OLED 面板激光业务拓展有所突破:2020年度,公司研发投入 1.66亿元,同比增长75.99%,占营业收入 7.26%,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公司持续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当前公司研发人员 389人,研发团队不断壮大。根据 2020年12月 24号对深交所关注函的回复,截止 2020年 11月 30日,公司高效HJT 电池研发投入达 6,279.10万元,HJT 研发技术人员 200余人。依托公司在高速高精度控制的技术优势和良好客户基础,2020年公司在光伏激光设备和 OLED 面板激光设备取得了快速进展,光伏激光设备销量同比有较大幅度增长,首台 OLED 面板激光设备已获得客户正式验收。此外,公司拟出资 15亿元,利用土地 285亩投建迈为智能产业园项目,主要包括 OLED 面板设备项目、高效 HJT 太阳能电池设备项目及其相关配套的真空加工项目等。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 2021-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3.54/44.34/52.83亿元,同比增长 46.74%/32.20%/19.16%,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5.61/7.81/10.19亿元,同比增长 42.22%/39.21%/30.55%,对应 EPS为 9.79/13.63/17.80元,对应 PE 为 60X、43X、33X。泛半导体设备制造行业壁垒较高,公司光伏电池设备技术横向拓展能力出色,HJT 电池核心设备全球领先,丝网设备龙头地位稳固,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凯普生物:扣非业绩同比增长161%,ICL特检和STD系列的发展有望提速
事件:4月 12日晚,公司发布 2020年年度报告:全年实现营业收入 13.54亿元,同比增长 85.70%;归母净利润 3.63亿元,同比增长 146.22%;扣非净利润 3.53亿元,同比增长 160.87%。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3.11亿元,同比增长 175.90%,期末资产负债率11.29%。
新冠检测服务推动全年业绩高增长,ICL 特检业务成为新亮点公司旗下多家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参与疫情防控,承接核酸检测任务。基于新冠疫情的反复性以及公司医检所在全国范围内完善的网络布局,2020年公司累计完成新冠核酸检测超 500万人次,第三方医学检验服务实现收入 5.52亿元,同比增长 560.00%,毛利率大幅提升 24.41pct 至 67.78%。到目前为止,新冠核酸检测超过 1,000万例。
除了新冠检测业务之外,原有的第三方检测业务也受益于疫情期间客户基础的拓展而实现高速增长。迄今为止,已有 19家(含香港)第三方医学实验室执业,另有 20家以上正在规划和建设。预计今年将有 30多家运营,未来将达到全国 50家一起运营的规模,有望增强“产品+服务”一体化的发展逻辑,促进自有产品下沉渠道的同时切入检验外包大空间。
核酸检测试剂产品销售恢复常态,核酸实验室建设贡献增量上半年公司 HPV、耳聋、地贫、STD 等产品销售因国内疫情原因,受到一定的不利影响,下半年已逐步恢复常态。公司自产核酸检测试剂、仪器等实现销售收入 6.74亿元,同比增长 6.45%,毛利率下降1.96pct 至 84.17%。公司深入研究女性生殖道感染与阴道微生态、HPV感染的相关性,在全国建立约 300家“耳聋基因检测标准化实验基地”,持续推进出生缺陷防控模式,均为后续的核酸检测试剂产品放量提供基础。
公司在 PCR 实验室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要求和各级医疗机构建设核酸实验室的需要,大力开展支持医疗机构开展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的核酸检测能力。
公司外购的相关核酸检测仪器、试剂及耗材实现销售收入 1.28亿元,同比增长 943.32%。
分地区看,公司的新冠病毒检测试剂获得欧盟 CE 认证、巴西ANVISA 认证、澳大利亚 TGA 认证、进入世界卫生组织(WHO)应急使用清单(EUL),获得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产品准入资格。因国际疫情防控需要,新冠相关检测试剂、耗材出口巴西、匈牙利、意大利、南非楷体 等国家,2020年实现境外收入 1.8亿元,同比增长 569.57%。毛利率提升 16.26pct 至 68.06%。
中期关注点为 STD,长期核酸检测产品受益于 PCR 实验室建设公司作为妇幼健康领域的分子诊断领先企业,支持行业学术进步发展而推进了重大课题研究:
(1)公司申报,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开展《生殖道感染病原体与 HPV 感染疾病相关性研究》,主要研究目的为了解医疗机构下生殖道感染疾病的分布情况以及与 HPV 感染的相关性,了解宫颈病变与下生殖道感染的关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妇产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盛京医院、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西北妇儿医院作为重点单位参加。
(2)报告期内,公司支持,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主持的《中国育龄期女性生殖道 HPV 感染与微生态特征研究》课题启动,数十家分中心参与,主要研究目的为探究中国育龄期女性“正常”生殖道菌群,探究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分级关联的微生态特征;,探究女性生殖道微生态特征与 HPV/清除/定植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上述参与课题研究的重点单位医院有望成为 STD 核酸检测系列产品重点放量的潜在客户,产品进院和放量的节奏为后续主要关注点。
从长期角度来看,为防控新冠疫情,国家大力开展核酸检测能力建设,为医疗机构补短板、强弱侧。我们推测,核酸检测实验室的建设有望为凯普生物等专业从事核酸分子诊断企业的长期发展铺路。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基于公司核心业务板块分析,我们预计2021-2023营业收入分别为 16.44亿/19.86亿/24.69亿,同比增速分别为21.39%/20.76%/24.33%;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40亿/5.37亿/6.73亿,分别增长 21.41%/21.97%/25.30%;EPS 分别为 1.87/2.28/2.86,按照 2021年 4月 12日收盘价对应 2021年 18倍 PE。维持“买入”评级
华致酒行:年报圆满收官,21Q1业绩高增盈利改善
白酒量价齐升结构改善, 渠道营销网络持续优化。公司 20年白酒收入 42.96亿元,同比增长 28.0%。公司在省会城市以及经济发达的地县级市推动优质客户转型为连锁门店,连锁门店数量增加迅速。年内,公司推出钓鱼台精品酒(铁盖)、荷花酒、大规格四开国缘等产品,并首发汾酒青 30复兴版,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公司加大团购渠道以及直接消费者开发, 20年销售人员同比增长 38%至 723人,适应当下白酒渠道变革趋势。公司加强物流合作,推出异地航空、同城极速达等服务,并在全国范围增加前置仓,提升配送服务质量。 公司 20年进口烈性酒收入 2.0亿元,同比增长 79%; 国内洋酒市场快速增长,进口烈性酒业务有望成为新的重要增长点。
毛利率小幅下降,期间费用率管控严格。20年公司毛利率 19.07%(-2.31pct),其中白酒毛利率 20.1%(-1.6pct), 葡萄酒毛利率 16.0%(-10.0pct),预计主要因为购酒成本提升所致。 20年销售费用率 7.61%(-0.31pct), 管理费用率2.07%(-0.51pct),财务费用率 0.31%(-0.31pct), 受益于银行贷款规模减小,期间费用有效控制。综合影响, 20年销售净利率同比下降 0.89pct 至 7.69%。
白酒需求旺盛景气度延续,看好公司盈利改善。 从成都春糖的情况来看, 白酒需求增长明显,推动公司一季报业绩高增;高收入人群社交名片升级背景下,终端景气度有望延续。 批价上行后,茅台、五粮液等名酒的渠道利润明显提升,公司有望充分受益;汾酒等区域次高端酒保持高增,公司产品结构优化贡献增量。 渠道扁平化趋势下,公司加码团购,市占率有望提升。
财务预测与投资建议: 我们上调营收,下调费用率, 预测公司 21-23年每股收益分别为 1.25、 1.58、 1.92元(原 21-22预测为 1.
11、 1.38) , 结合可比公司估值,给予公司 21年 25倍 PE,对应目标价 31.25元,维持买入评级。
拉卡拉2020年报点评:深耕4.0战略,各业务稳步发展
业绩稳健增长,归母净利润连续六年增速超 15%。 公司公告 2020年全 年业绩, 2020年实现营业总收入 55.62亿元, 同比增长 13.53%; 实 现归母净利润 9.31亿元, 同比增长 15.43%,连续六年保持 15%以上 的净利润增速。实现经营性净现金流 14.36亿元,同比增长 29.07%。 其中支付业务创收 46.65亿元(+7.34%),毛利率为 32.85%,毛利率 下滑 8.86pct,主要原因为①机具设备增加导致折旧增加,②终端设 备投放增加导致通讯费相应增加;科技服务业务创收 6.38亿元 (+44.51%),毛利率为 89.21%,提升 18.71pct。
受疫情影响,费用 率皆有所下滑。 新推出两款 POS 产品巩固市占率, SaaS 化服务平台发展良好。 2020年公司推出电签 POS 和手机 POS 两款产品, 全年新投放超 1030万台 电签 POS,超 60万张支付牌照; 手机 POS 推动商户自然转化, 5个 月内新增商户 9.8万家, 帮助公司进一步巩固支付市场占有率。公司 SaaS 化服务平台形成了扫码 POS、小程序、受理码等多维度多场景扫 码体系。扫码业务通过覆盖三四线城市和县乡区域进一步提升渗透 率,扫码业务的年度活跃商户达到 812万家(+159%),扫码交易笔数 80.19亿笔(+1%),交易金额 7927亿元(+23%),保持领先地位。
科技服务增长,云上业务加速前行。 公司继续打造云生态,推动产品 及业务体系向云原生迁移, 面向中小微商户的科技服务收入 5.25亿 元(+44%),占科技服务整体比重达 82%;面向中小银行的科技服务收 入 0.56亿元(+159%),面向银联和外卡组织合作的科技服务收入 0.58亿元(+5%)。 公司垂直切入行业生态,面向母婴、生鲜、医美、汽车 等行业打造具有行业特色“支付+”商户 SaaS 服务体系, 拓展母婴、 生鲜行业商户近 2万家,商户累计发生订单 1815万笔,订单金额 25.21亿元。 云收单业务覆盖商户 2.6万家,累计交易 875万笔,交易金额 达 17.6亿元。 积极布局数字货币,抢占领先身位。 公司是首批与中国人民银行数字 货币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两家支付机构之一, 深入核心试验领 域, 2020年在数字人民币的研发、推广等方面投入超 3000万元,目 前已具备数字人民币交易全面受理能力,具备为小微商户受理数字人 民币的能力, 已全面参与多个城市的试点活动, 充分借助自身在支付 领域的先发优势,积极布局数字支付新时代版图。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金融科技企业, 近年持续深耕 4.0战略, 以收单业务为基石,积极拓展科技服务并深入数字货币核心试验领域。 我们预计公司 2021/2022/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64.40/75.76/87.0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0.92/13.04/15.76亿元, EPS 分别为 1.36/1.63/1.97元, 对应 PE 分别为 23/19/16倍, 给予“增持”评级。
科拓生物公司动态点评:携手世界冠军代言人,塑造品牌影响力
事件:科拓生物官宣游泳世界冠军傅园慧为其首位品牌代言人,科拓生物及旗下益生菌品牌益适优将与傅园慧携手开启“健康洪荒之力”。
携手冠军代言人,打造冠军品质产品,强化消费者品牌形象。公司作为中国益生菌行业领军企业,公司一直专注于益生菌领域的研究,并坚持在全球进行菌种采集、分离及保护工作,建立了亚洲最大的菌种资源库。公司同时注重科技创新,科学循证,致力于研发出更适合中国人肠道健康的益生菌。与世界冠军傅园慧一样,公司希望在益生菌事业上做到冠军品质,不断进取,为客户提供整套产品解决方案,打益生菌全产业链的布局,并成为中国益生菌首家上市企业。
科拓生物注重菌种研究采集,致力打造世界级菌种库。公司在益生菌赛道具备先发优势,持续稳步发展,积累产业学优势和研发人才。公司拥有明星菌种干酪乳杆菌 Zhang,以及其他核心菌种乳双歧杆菌 V9、植物乳杆菌 P-8等,部分核心菌种对改善肠道菌群,提高免疫力有辅助功效。公司拥有 56项发明专利权,分离鉴定保藏乳酸菌和双歧杆菌 2万多株,产业化菌种 68株,并通过国际合作,从中亚、北亚、中东、非洲等国家自然发酵乳制品中分离乳酸菌,致力于建立世界最大的菌种库,巩固其研发护城河。
股票激励核心团队,推动公司稳定发展持久活力。公司已发布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拟授予限制性股票不超过 100.00万股,占总股本的 1.21%。本次激励集中在高管及核心技术骨干上,其中核心技术骨干被授予激励总量的 59%。我们认为此次激励有助于将公司发展与管理人员进行利益绑定,有望激发管理人员内生动力。同时加大技术骨干绑定,有利于延续研发优势,保障公司在万级菌种库以及研究先发性上的持久活力。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世界冠军代言彰显冠军品质,研发及菌种具备先发优势,复配及益生菌业务需要科研及业务团队长期投入,股权激励有利于公司长期发展,维持“增持”评级。我们预计 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 3.33、4.30、5.6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 0.98、1.34、1.85亿元,EPS 分仿宋 别为 1.19、1.63、2.24元/股,对应 PE 分别为 45X、33X、24X。
风险提示: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产品渠道及拓展不及预期,新趋势推广及市场反馈不及预期,食品安全事件。
恒力石化2020年年报点评:业绩再创新高,成长性逐步验证
业绩再创新高 公司 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 1523.73亿元,同比增长 51.19%;归母净 利润 134.62亿元,同比增长 34.28%。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大炼 化项目的一体化优势,以及在建项目投产贡献。公司 2000万吨/年炼 化一体化项目全年满负荷运行, 150万吨乙烯项目于 2020年三季度正 式投产,单体最大的 250万吨 PTA-4、 250万吨 PTA-5全部投产实现 了公司的盈利提升。
炼化板块带动业绩增长 分板块来看,公司业绩的增长主要由于炼化板块的增长所致。 2020年 公司成品油、化工品、 PTA、聚酯产品及其他板块营收分别为 175.86( +43.06%)、 722.37( +138.25%)、 294.48( +2.83%)、 175.20( -23.26%)亿元; 2020年公司成品油、化工品、 PTA、聚酯产品毛 利分别为 28.31( -15.70%)、 190.42( +158.10%)、 32.85( -49.38%)、 28.64( -12.07%)亿元。
在手项目稳步推进,保障盈利增长 公司“2× 250万吨/年 PTA 项目”预计将于 2021年底建成投产, 新装 置更具后发优势,盈利能力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PBS/PBAT 可降解新 材料将规划建设 90万吨的新产能,预计将于 2022年中期逐步释放。
投资建议: 预计 21-23年归母净利润为 156/185/215亿, EPS 为 2.22/2.63/3.05元/股,对应 PE 为 13.5x/11.4x/9.8x,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能化品价格波动风险;在建项目进度不达预期风险; 疫情 复苏导致需求下滑风险。
通威股份:硅料景气度持续向上,HJT电池布局有方
多晶硅 20年量利齐升,21年持续紧缺。2020年,公司多晶硅料出货 8.66万吨(+36%),毛利率为 36.78%(+11.88pct),贡献收入 53亿元,实现量利齐升。多晶硅生产成本为 3.87万元/吨(-11%),成本进一步优化。展望 2021年,硅料全年紧缺确定性事件,最新致密料价格已达到 125元/kg,相比去年低点翻倍以上。公司乐山二期、保山一期合计 10万吨产能预计2021年底投产,硅料产能将超过 18万吨,生产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
大尺寸电池产能持续扩张,HJT 布局顺利。2020年,公司电池及组件出货22.16GW(+66.23%),实现收入 155亿元(+26.31%),毛利率为 14.54%(-5.7pct)。截止 2020年底,公司电池产能为 27.5GW,预计 2021年底公司产能超过 55GW,加速扩张,尺寸结构进一步优化;新技术方面,公司HJT 电池目前最高效率已达到 25.18%,并将建设 1GW 中试线,研发加码。
农牧业务收入大增,盈利承压,融资完善布局。2020年,公司饲料等相关业务实现收入 208.51亿(+12.14%),增速创近年新高,但毛利率为 10.51%(-2.8pct),主要原因或为竞争策略和原料涨价影响,预计后续下跌空间不大。公司发布 120亿可转债预案,主要用于硅料和硅片的产能扩张,合计投资约 126亿。前者主要为了夯实公司世界硅王的地位,后者则是公司考虑现有环节的领先地位,适当拓展业务领域,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协同。
财务预测与投资建议我们预测公司 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58.7/73.5/83.3亿元(原预测为 57.2/69.9亿元,主要上调产品价格)。我们采用分部估值法,认为公司合理市值为 1652亿元,对应目标价为 36.70元,维持买入评级。
通威股份:电池盈利水平筑底,硅料迎暴利时代
多晶硅业务对 2020年及 2021Q1的业绩增长形成重要支撑。2020年,公司扣非后净利润略增,四大主要业务情况分别是:农业板块收入规模 209.4亿元,同比增长 11.96%,毛利率同比下滑 1.89个百分点至 10.68%;电池及组件业务营收 155亿元,同比 26.31%,毛利率下滑 5.67个百分点至14.54%;多晶硅及化工业务营收 65.4亿元,同比增长 26.28%,毛利率提升 6.3个百分点至 34.7%;光伏发电业务营收 11.7亿元,同比增长7.16%,毛利率下滑 3.86个百分点至 59.64%。整体看,多晶硅相关业务因为价格回暖实现量利齐升,对公司 2020年整体业绩平稳增长形成支撑,其他业务则呈现不同幅度的毛利率下降。2021年一季度属于农业板块传统淡季,同时受供需关系影响电池片业务的盈利水平处于低位,公司单季实现归母净利润 8.47亿元,同比增长 145.99%,估计主要因为多晶硅业务盈利水平大幅提升、贡献了绝大部分利润,2021年以来,多晶硅价格持续攀升,后续季度利润贡献有望进一步提高。
农业板块有望保持平稳发展。2020年公司饲料、食品及相关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208.51亿元,同比增长 12.14%,毛利率 10.68%,同比略有下滑;
饲料销量 524.92万吨,同比增长 7.12%,其中,水产饲料销量逆势增长,高附加值的膨化料同比增长 11.37%、特种料同比增长 18.81%。根据公司计划,2021年饲料、食品及相关业务力争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10%以上,超过 230亿元。
多晶硅产能大扩张,迎来暴利时代。2020年公司实现多晶硅销量 8.66万吨,同比增长 35.79%,估计实现销售收入约 53亿元,同比增长约 45%;毛利率 36.78%,同比提升约 9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 2020下半年多晶硅销售价格明显上涨。截至 2020年底公司多晶硅名义产能 8万吨,在建产能 15万吨,乐山二期、保山一期合计 10万吨项目将于 2021年底前投产,届时公司将形成超过 18万吨的高纯晶硅产能,包头二期 5万吨项目预计 2022年建成投产。展望 2021年,在多晶硅供需偏紧的背景下,截至目前单晶致密料销售价格已经达到 13万元/吨,多晶硅企业迎来暴利时代,公司多晶硅业务的利润贡献将显著提升;2022年,乐山二期、保山一期将实现满产,公司多晶硅出货量有望大幅度的提升。
电池片盈利水平筑底,GW 级异质结产线有望投运。2020年公司电池及组件出货量 22.16GW,同比增长 66.23%,太阳能电池出货量继续位居全球第一;单晶电池毛利率 16.78%,同比下降约 5.7个百分点。2020年公司投产了眉山一期 7.5GW 21X 大尺寸电池项目,截至 2020年底估计公司电池片产能约 27.5GW;2020年,公司启动了眉山二期 7.5GW、金堂一期 7.5GW 及与天合光能合作的金堂 15GW 21X大尺寸电池项目建设,均计划于 2021年投产,届时公司电池片产能将超过 55GW。
此外,公司加快推进 TOPCON、HJT 等新型电池技术研发,2021年计划实现 1GW 规模的 HJT 中试线运行。当前阶段,光伏电池片环节两头受挤压,估计整体盈利水平处于历史低位,未来具有提升空间。
布局硅片业务,电站并网装机规模超 2GW。2020年公司着手布局硅片业务,与天合光能合作的单晶拉棒和切片项目分两期推进,每期各 7.5GW,预计分别于 2021年和 2022年投产,届时公司在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四大主要环节均具有较大规模的产能。电站方面,截至 2020年底公司建成以“渔光一体”为主光伏电站 45座,累计装机并网规模超 2GW,较 2019年底的 1.47GW 明显增长。
投资建议。考虑多晶硅价格上涨超预期,上调公司盈利预测,预计 2021-2022年公司归母净利润60.73、83.99亿元(原预测值 56.60、72.72亿元),EPS 1.35、1.87元,对应的动态 PE 23.0、16.7倍。光伏行业长期前景向好,公司在硅料和电池片环节具有核心竞争力,维持公司“推荐”评级。
双良节能公司动态点评:高效节能减排与光伏新能源双轮驱动
事件:公司发布 2020年年度报告,实现营业收入 20.72亿元,同比下降 18.03%;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37亿元,同比下降 33.54%。对此点评如下:
一、公司 2020年报:疫情影响下,交付时间推迟,全年业绩同比下滑 33.5%? 2020年公司传统节能节水系统业务订单因新冠疫情等因素确认时间变更、交付时间推迟,导致业绩出现下滑;光伏新能源业务快速爆发,表现亮眼。
公司目前主要业务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节能节水系统,包括:溴化锂冷热机组、电制冷机组、换热器、空冷器系统等;第二部分是新能源系统,包括多晶硅还原炉及其模块等。1)节能节水系统业务稳中有新,溴冷机、换热器、空冷业务 2020年营业收入同比+6%、-8%、-28%。公司节能节水业务整体平稳,但客户订单因新冠疫情等因素确认时间变更、交付时间推迟,导致业绩暂时下滑。其中,溴冷机(热泵)业务以余热利用、节能减排为核心技术方案和经营主线,围绕中央空调市场、供热市场、石化市场、煤化市场、生化市场、循环水市场六大行业开展业务,共实现营业收入 85,299.18万元,同比增长 6%;换热器业务立足稳定增长的空分业务,维持第一位的市场份额,延伸了节能改造、设备更换市场,并同时拓展了石化、多晶硅、半导体等其他市场新领域,换热器业务板块共实现营业收入 25,755.43万元,同比下降 8%;公司空冷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72,164.19万元,同比减少 28%,公司空冷业务(江苏双良冷却系统有限公司)充分发挥现有钢塔的技术和经验优势,获得客户的高度认可,年度内订单金额创历史新高,并在电力、煤化工等领域维持着第一位的市场占有率,公司还持续获得了港澳台地区项目订单,并积极拓展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空冷市场。2020年公司获得山东国林、中韩石化(武汉)等新项目,为后期循环水冷却、消雾新市场奠定了基础。2)智慧能源管理与服务系统转型行稳致远。智慧能源公司作为公司合同能源管理、智慧能源业务的实施主体,以政府、医院、机场三个板块作为突破口,获得了宜兴文化中心、无锡红豆财富广场、青州市政府等有价值的项目。服务分公司加速新业务落地,在保障维保、配件更新、中央空调清洗等传统业务稳定贡献收入的同时,以“安全、舒适、健康、节能、 环保”为理念,年内拿下了最大单体服务业务——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一号能源中心及商业街设备设施智慧运维项目。工程公司作为公司工业系统集成的主力军,凭借多套溴化锂和其他工艺结合的复合型工艺包,为客户提供“节能、节水、环保、增产、增效”的全方位解决方案。3)光伏新能源订单情况良好,近三年公司多晶硅还原炉确认的收入总和近 7.8亿元。2020年,光伏新能源业务(江苏双良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 17,000.00万元。随着光伏行业平价上网进程加速,下游装机需求回暖,龙头硅料企业纷纷上马扩产项目,公司的多晶硅还原炉系统(占据市场份额首位),将会首先受益。公司近三年来累计为行业各家硅料企业提供三百多台大型高效还原炉,2020年公司还为通威股份旗下的四川永祥交付业内首台 60对棒还原炉,用于生产高品质多晶硅。近三年公司多晶硅还原炉确认的收入总和近 7.8亿元,有力推动了国内硅料生产企业的工艺变革和产品质量提升。针对这一次的扩产浪潮,公司将为行业提供更高端、高效的还原炉及其模块,公司的溴冷机、空冷系统、换热器等产品也将快速切入多晶硅行业。
投资建议:公司节能类业务有望在 21年复苏,光伏新能源业务推进顺利,维持增持评级。预计公司 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达到 2.6、4.7、6.9亿元,增速分别为 91%、77%、49%,对应市盈率 29、16、11倍。根据公司公告,包头双良一期多晶硅项目(20GW 拉晶、20GW 切片)建设期两年,自开工之日起计算,项目建设期第 1年开始实现部分产能,第 3年为达产年。公司所属行业为高效节能减排行业与光伏新能源行业,是推动国家“碳中和”战略的重要两环。多晶硅产能进入扩张周期,双良新能源中标订单充足。9亿注册资本设立包头双良,投资单晶硅棒、硅片项目。
风险提示:硅片项目投产进度低于预期;多晶硅订单拓展进度低于预期;下游需求周期向下;现金回款情况恶化;节能类业务拓展低于预期等。
通策医疗年报点评:形成多个“区域总院+分院”区域医院集群
公司业务回归高速增长态势。2020年年报显示:公司口腔医疗服务营业面积超过16万平方米,开设牙椅1986台,口腔医疗门诊量达到219.07万人次。2020年公司实现总营业收入20.88亿元,同比增长8.12 %,其中医疗服务收入20.09亿,同比增长9.41%;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4.93亿元,同比增长5.69%。2021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31亿元,同比+221.59%;归母净利润1.64亿元,同比+962.95%。为更加客观反应业务增长情况,对2021Q1与2019Q1经营情况进行对比。2021Q1公司营业收入较2019年同期增长57.23%,归母净利润较2019年同期增长69.58%,保持持续高速增长态势。
形成多个“区域总院+分院”区域医院集群。目前公司拥有已营业口腔医疗机构50家(去年同期32家)。2020年末,公司在浙江省内已经拥有杭州口腔医院平海院区、城西院区和宁波口腔医院三家总院,绍兴区域医院集团也已经成立,形成多个“区域总院+分院”区域医院集群。2020年内开业成立的宁波口腔医院集团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口腔医院,是杭州医学院存济口腔医学院第四临床医院,也是宁波口腔黄埔军校、学术高地。公司省内开业医院数量已经达到33家(不包括三叶),新开分院包括临平、下沙、普陀、镇海、临安、富阳、和睦、台州、奉化、嘉兴等分院。随着第一期蒲公英计划的陆续落地,公司在浙江省内医院数量已经达到37家,还有建德、滨江、未来科技城等院分别处于筹备、建设、验收阶段,此外公司还有21家分院已经完成立项,即将开始建设。
全方位控制成本提升服务效率。公司进行全方位成本控制,稳定提升公司运营能力,运用多项降本增效措施,提升医院、科室、团队/医生的接诊效率和服务水平,同时保持较低的费用支出,确保公司毛利率及净利率水平稳定和提升。2020年公司销售费用同比增长47.30%,主要原因为医院在疫情后加大对疫情防护的宣传投入以及新建医院在开业初期营销投入较大所致。
形成多个“区域总院+分院”区域医院集群,公司拥有已营业口腔医疗机构50家,随着第一期蒲公英计划的陆续落地,公司在浙江省内医院数量已经达到37家,口腔龙头地位不断巩固。疫情过后公司业绩恢复稳定增长,通过对外投资等方式进行扩张发展,2021年公司将实现稳定较好发展。
公司业绩基本符合我们的预期。根据年报最新数据情况,我们略微调低了总院和主要分院的增速,调低公司2021/2022/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至25.71/31.20/37.94亿元,调低归母净利润分别至6.36/7.8/9.60亿元,EPS分别为1.98/2.43/3.00元,对应PE分别为138/113/92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医疗安全事故风险;
人才短缺风险;
跨区域发展风险;
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蒲公英计划推进不达预期;
通策医疗:公司经营恢复,高附加值项目实现快速增长
摆脱疫情负面影响,2020下半年及 2021Q1实现快速增长:2020年上半年公司业绩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三季度开始重拾快速增长。2020年公司门诊量为 219.07万人次,同比增长 3.33% ,其中 4-12月,公司门诊量为 194万人次,同比增长 16.20%,成功摆脱疫情影响。2021Q1公司门诊量为 66.87万人次,同比增长 34.63%。2020年一季度疫情爆发,门诊数量处于低谷,2021一季度在此基础上公司就诊人次实现高增速。从浙江区域医院的门诊量看,2020年 4-12月区域总院(杭口医院)接诊 48万人次(+0.2%),区域分院接诊 119万人次(+24.0%);2021Q1区域总院(杭口医院)接诊 17.55万人次(+14.63%),区域分院接诊 40.30万人次(+46.76%)。公司口碑下沉效果显著,分院接诊人次实现加速增长,区域连锁优势凸显。
公司高附加值项目实现快速增长:2020年公司儿科医疗服务 4.01亿元(+18.9%),正畸医疗服务 4.11亿元,(+7.7%),种植医疗服务 3.19亿元(+7.4%),综合医疗服务 8.64亿元(+6.8%)。公司一季度儿科医疗服务 1.26亿元(+92.4%),正畸医疗服务 1.19亿元(+59.93%),种植医疗服务 9025.79万元(+54.77%),综合医疗服务 2.67亿元(+43.09%)。方正中等线简体 公司种植、正畸、儿科等高附加值业务增长迅速,客单价不断提升。公司 2019年客单价为 893元/人,2020年为 953元/人,2021Q1基本维持在 2020年的水平,为 944/人。客单价的提升,为公司收入的增长增加动力。
公司毛利率与净利率维持稳定。2020年,公司毛利率与净利率分别为 45.17%和 23.56%,相较 2019年基本维持稳定。2021Q1,公司毛利率与净利率分别为 47.52%和29.65%。公司毛利率略高于 2020和 2019年同期水平,我们认为主要原因为客单价的提升推动毛利率的增长。公司毛利率与净利率基本维持稳定,整体管理效率较高。
维持“推荐”评级:考虑疫情导致公司 2020年业绩增速的放缓,我们下调 2021-2023年的盈利预测,公司 EPS 为 2.18元、2.89元、3.70元(2021-2022年原预测值为 2.37元、3.09元),通策医疗未来 3-5年新院加速开设抢占浙江口腔市场,进一步深耕正畸和种植牙领域,公司长期发展可期,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增长低于预期的风险;收购医院进度低于预期的风险;新冠疫情持反复从而对行业带来负面影响。
山西汾酒:糖酒会热度+推进全国化发展+营销发展新理念
三分天下有其一,凸显清香品牌价值,践行营销发展新理念。1)糖酒会期间,公司加大品牌投入力度,匹配全国化路径:公司加大品牌投入力度,糖酒会展位面积较大,草根调研反馈展位现场热情。糖酒会期间,公司召开以“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开启汾酒复兴新征程”为主题的经销商大会,提振信心。此外,本次机场高速营销广告宣传到位,匹配全国化发展的战略路径。2)草根调研数据显示一季报有望实现开门红:一季度次高端需求回补明显。草根调研显示一季度情况良好,有望实现开门红。复兴 30拉升品牌形象,青花系列整体推动产品结构升级,次高端及高线光瓶酒有望实现双轮驱动。
未来汾酒将以 12345营销战略为纲领:1)“1”是一个目标:到 145时期,汾酒要跻身第一阵营,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标。2)“2”是两大板块:实现国内、国际白酒市场板块的协同发展,让清香型白酒逐步成为消费潮流。3)“3”是三大品牌:推动汾酒、杏花村酒、系列酒互相补位,共同发展的一体化运营局面。4)“4”是四大突破:即推动营销组织管理 实现重要突破,推动企业资源配制实现重要突破,推动风险防控实现重要突破,推动市场秩序管理实现重要突破。5)“5”是五大任务:一是全面推进清香品类的价值传播,二是全面推进汾酒品牌价值的不断提升,三是全面推进市场规模化发展的加档提速,四是全面推进青花汾酒品类的快速发展,五是全面推进营销前端数字化赋能的精准落地。
“一盘棋”品牌发展战略,品牌方面公司加强顶层设计,对汾酒、竹叶青酒、杏花村酒品牌进行系统规划,构建“一盘棋”品牌发展格局。本次成都糖酒会期间,汾酒启动杏花村品牌复兴战略。杏花村品牌复兴战略规划显示,2021年为重点市场突破期,2022年为全国市场布局期,2023年为市场快速发展期。其中,在 2021年,计划建立 17万-20万家终端网点,至 2023年,增至 60万家终端网点,打造 1个 8亿、3个 2亿、5个1亿元以上的市场。
在产品结构优化方面,按照“抓两头、带中间”产品策略,实现青花系列与腰部产品的突破、玻汾系列放量下沉。1)青花汾酒系列:青花汾酒系列坚持高举高打的运营理念,深度开展核心终端建设;2)巴拿马汾酒系列:巴拿马汾酒系列加快市场基础建设,大力推进区域范围内的招商布局、渠道拓展和产品推广;3)玻汾系列:玻汾系列谋划全国化市场的快速布局,加快扩张终端数量,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4)竹叶青:公司致力于将竹叶青打造成另一个增长极,全面打造“健康国酒”新品类远近高低四个维度解析未来发展方向:1)“远”包含了三重视野:在战略规划、国企改革、上市公司治理上保持定力,做到战略定远;在价值塑造、价值传播、品牌保护上持续发力,做到品牌谋远;在从系统创新、精益生产、数智化转型上提升效能,做到管理致远。2)“近”体现了三个层次:即用精准多样的消费互动、精彩生动的消费体验、精细规范的圈层营销走近消费者,从市场布局、组织架构、授权体系上走近市场,用拓宽合作模式、畅通合作渠道的方式走近经销商。3)“高”代表了三种心境,志气要高:全面认识“弘扬中国酒魂信仰、实现汾酒复兴伟业”这一目标。
士气要高:充分肯定汾酒在清香品质认可度、文化汾酒理念、优化市场策略工作上所取得的成绩。心气要高:加快营销人员能力提升,在营销系统掀起一场学习的革命。4)“低”包含了三种意识:姿态要低,强调服务意识,着力构建“后台服务前台、前台服务客户”的营销组织;心态要沉,强调执行意识,用强大的执行力度,扑下身子抓落实;风险要降,强调危机意识,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保证汾酒市场秩序健康稳定。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糖酒会催化次高端表现,“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20年业绩表现靓丽。改革增长逻辑持续兑现,“抓两头、带中间”产品策略全线收割行业红利,品牌强势回归,省外市场加速拓展,清香龙头全国化进程再起航。我们预计 2020-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为 139.83、175.09、216.96亿元,净利润为 31、38.60、49.38亿元,实现 EPS 为 3.56、4.43、5.67元,对应 PE 为 99、79、62X,维持“增持”评级。
宝信软件2020年报点评:高速成长与提质增效并举,业绩创历史新高
一、事件概述 公司于 4月 12日发布年报, 2020年实现营收 95.18亿元,同比增长 38.96%;实现归母 净利润 13.01亿元,同比增长 47.91%;扣非后归母净利润达 12.36,同比增长 47.53%。
二、分析与判断
工业互联网与 IDC 双轮驱动,主营业务实现高速增长 软件开发业务营收 67.2亿元同增 47%, 主要受益于下游工业信息化需求旺盛,其中关 联方收入增加 7.94亿元,受益于宝武智慧制造需求的增加; 非关联方收入增加 13.54亿 元, 受益于轨道交通等智慧城市业务收入、 自动化、信息化业务同步增长。 服务外包业务营收 26.2亿元同增 27%, 主要受益于公司 IDC 业务的稳步增长, IDC 四 期本年上架率大幅提升, IDC 收入增加 5.23亿元。
经营质量大幅提升,业绩创历史新高 费用控制卓越,研发投入持续加码。 公司 20年销售费率、管理费率分别下降 0.77、 1.4pct 至 1.76%、 2.19%,绝对值同比下降。研发投入 9.49亿元同比增长 31%,研发费率达到 9.97%,主要加码工业互联网领域。 经营质量显著提升,利润与现金流创历史新高。 得益于公司收入端的扩张和经营效率的 提升,公司 20年归母净利润 13.01亿元同增 48%,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到 14.66亿元同 增 65%,均创下历史最好水平。
收购马飞智科, 20年业绩表现同样亮眼 飞马智科 20年营收净利大增,专注于工业自动化。 飞马智科是马钢集团旗下的信息化 子公司,在工业自动化及工业信息系统领域优势突出。 20年飞马实现营收 7.11亿元, 同比增长 18%,实现归母净利润 0.6亿元,同比增长 68%,业绩表现亮眼。
三、 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 2021-2023年营收分别为 121.11\148.72\173.4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27.3%\22.8%\16.6% ; 归 母 净 利 润 分 别 为 17\21.63\25.51亿 元 , 同 比 增 速 分 别 为 30.7%\27.2%\18%。当前市值对应 21-23年 PE 分别为 39\31\26倍。可比公司在 Wind 一 致预期下对应 21年 PE 为 38倍,考虑到公司的成长性及显著优势,维持“推荐”评级。
宝信软件:IDC全国布局加速推进,智慧制造业务抢占工业互联网先机
公告摘要:公司于 4月 12日晚发布 2020年年度报告。全年实现营业收入 95.18亿元,同比增长 38.96%;归母净利润 13.01亿元,同比增长47.91%;EBITDA18.61亿元,同比增长 58.45%。总资产 140.70亿元,同比增长37.04%,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72.82亿元,同比增长3.08%。
IDC 业务全国战略布局持续推进。报告期内公司顺应“新基建”政策契机,积极推进宝之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全国布局战略。宝之云四期完成建设并交付投产,公司已交付项目整体上架率持续攀升,推动 IDC 业务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公司持续推进 IDC 业务全国资源布局,在上海拟向全资子公司宝景信息增资 18亿元建设宝之云五期项目,计划提供约1.05万个 6kW 机柜;在南京拟投资 10亿元成立全资子公司南京宝信建设梅山数据中心基地,计划提供约 7000个机柜。公司依靠钢厂积累的优质资源和自身出色的技术运营能力,以上海及周边地区为核心,通过外资合作及并购等方式在全国多省市推进 IDC 业务。
持续深耕智慧制造业务,推出首批 5G+工业互联网应用占据竞争制高点。钢铁行业近年来兼并重组于产能转化步伐持续加快,催生更多信息化改造需求,公司凭借与中国宝武联合重组专业化整合加速发展壮大,不断提升在工业软件行业的竞争地位。公司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积极寻求业务竞争制高点,凭借在钢铁行业信息化、自动化领域的深厚积累,在报告期内推出集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装备等核心技术的 xIn3Plat 工业互联网平台,完善云-边-端系统架构;推进产业生态平台 ePlat 和工业互联网平台 iPlat 平台组件开发,形成多个示范应用;推进大数据“5S”组件开发,完成炼铁互联智控平台示范项目建设。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宝信软件作为国内 IDC 第一梯队企业,在碳中和时代持续进行全国 IDC 业务拓展,提升 IDC 业务竞争地位;同时传统钢铁信息化业务景气度持续提升,工业互联网业务稳健发展。预计公司2021-2023年营收为 126.89、162.56、204.18亿元,归母净利润为 17.94、23.82、31.16亿元,EPS 为 1.55、2.06、2.70元,对应当前股价 PE 36.94、27.83、21.27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宝信软件2020年报点评:全年业绩高增,发展后劲充足
软件开发+IDC双轮驱动, 公司全年业绩高速增长。 公司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95.18亿元, 同比增长38.96%, 归母净利润为13.01亿元, 同比增长47.91%,全年业绩高速增长。 按业务拆分, 软件开发及工程服务收入67.18亿元, 同比增长47%, 主要受益于关联方宝武智慧制造需求增加, 以及非关联方智慧城市、 自动化/信息化业务收入的增加。 服务外包业务收入26.16亿元,同比增长27.31%, 主要是IDC业务稳步增长, 宝之云四期上架率大幅提升。
此外, 系统集成业务收入1.79亿元, 同比下降14.14%。
净利率小幅提升, 经营性现金流大幅增长。 公司2020年毛利率为29.13%,同比下降0.91pct; 净利率为14.29%, 同比提升0.79pct。 期间费用方面, 公司期间费用率为13.29%, 同比下降2.85pct, 费用管控能力增强; 其中, 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76%/12.16%/-0.63%, 同比分别变动-0.77/-2.00/0.07pct。 公司全年研发支出9.49亿元, 同比增加31.09%,主要是公司加大工业互联网等投入所致, 研发费用率9.97%。 现金流方面,公司经营性现金流达到14.66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65.25%。
发展后劲充足, 看好公司前景。 IDC业务方面, 公司积极加快IDC在全国的布局力度, 其中包括宝之云五期、 武钢大数据、 梅山基地等项目。 随着上述项目的陆续交付, 公司业绩有望进一步增厚。 软件开发业务方面, 公司多年来深耕钢铁信息化业务, MES软件在国内钢铁行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 行业地位稳固, 后续有望持续受益集团内部的信息化改造、 整合需求, 同时看好公司后续不断突破集团外部钢企的订单。
投资建议: 维持推荐评级。 预计公司2021-2022年EPS为1.47和1.86元, 对应PE为39和31倍。
风险提示: 业务推进不及预期; 钢企整合不及预期; 行业竞争加剧等。
长江电力:来水偏枯一季度发电量同比下降10.6%,投资收益有望增厚业绩
一季度来水偏枯,总发电量同比下降 10.6%近日,公司披露一季度发电量情况。公司 2021年第一季度总发电量约315.37亿千瓦时,较上年同期减少 10.64%。其中,三峡电站完成发电量148.91亿千瓦时,较上年同期减少 9.67%;葛洲坝电站完成发电量 33.37亿千瓦时,较上年同期减少 9.28%;溪洛渡电站完成发电量 87.16亿千瓦时,较上年同期减少 11.67%;向家坝电站完成发电量 45.93亿千瓦时,较上年同期减少 12.71%。
截至 2021年 3月 31日,长江上游溪洛渡水库来水总量约 161.60亿立方米,较上年同期偏枯 2.19%,长江中游三峡水库来水总量约 503.09亿立方米,较上年同期偏枯 8.25%。
2020年公司预计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23.7%,投资收益再创新高公司披露 2020年业绩快报,1-12月实现营收 578.51亿元,同比增长15.99%;归母净利润 263.15亿元,同比增长 22.15%;扣非归母净利润261.28亿元,同比增长 23.65%。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16.73%,同比增加 1.96个百分点。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发电量增长带来售电收入增加,以及投资收益同比增加。
全年发电量 2269.30亿千瓦时,同比增加 7.82%。其中,三峡电站完成发电量 1118.02亿千瓦时,同比增加 15.41%;葛洲坝电站完成发电量 185.67亿千瓦时,同比减少 2.71%;溪洛渡电站完成发电量 634.13亿千瓦时,同比增加 4.33%;向家坝电站完成发电量 331.48亿千瓦时,同比减少 1.70%。
公司投资收益再创新高,融资成本持续优化。2020年,公司抢抓资本市场低位震荡机遇,围绕大水电、配售电、海外市场、区域能源平台等领域持续加强战略投资,全年完成对外投资超 350亿元,投资收益超过 40亿元,同比增长约 30%,投资规模和投资贡献均再创历史新高,成为公司“保增长、促发展”的重要一极。另外,公司精准研判市场形势,抢抓窗口发 行债券 11期,筹集低成本资金共 250亿元,新增债券综合成本仅 2.70%,同比大幅降低 69bp,创公司历史新低。
公司“一主两翼”战略持续推进公司推动三峡水利重大资产重组最终落地,历时四年实现重庆配售电业务“投资-整合-上市”三步走,打造三峡集团第三家上市公司,为做强做优做大配售电业务提供了坚实平台。完成秘鲁路德斯项目交割,实现公司国际业务进一步开拓,同时顺利完成联合投资人引入,进一步优化了投资结构、完善了公司治理。
投资建议:世界级水电龙头,维持买入评级。一季度发电量下降令公司短期业绩承压,但持续增长的投资收益有望公司增厚业绩,降低因来水变化带来的业绩波动。我们预计公司 2020-2022年的归母净利润为 263.2、268.2、271.7亿元,对应 PE 分别为 18.0、17.7、17.3倍。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流域来水不足,投资收益不及预期,电价下滑。
玲珑轮胎2020年年报点评:业绩符合预期,产能、客户、渠道推进有序
2020年归母净利+33%, 业绩符合预期 玲珑轮胎 2020年实现营收 184亿元,同比+7%,实现归母利润 22.2亿元,同比+33%,扣非+34%,全年轮胎销量+7%,毛利率 27.9%, 同比提升 1.4pct。拆分季度,单 Q4实现营收 51.4亿元,同比+10%, 利润 6.2亿,同比+37%, Q4销量+12.4%。 总结来看, 2020年业绩 基本符合预期(原盈利预测利润 22.5亿),全球轮胎行业总销量-11.7% 的背景下玲珑轮胎实现了量端、营收端、利润端的稳健增长。
毛利率创 2015年以来新高,四费率管控有效 2020年全年毛利率为 27.91%,同比增加 1.40pct( 国内同比-0.5pct, 海外同比+5.15pct); 四费占比 14.29%,较去年同期下降 1.06pct, 主 要为销售费用率 5.24%,下降 0.96pct, 其余三费率基本持平。 远期战略清晰,产能+客户+渠道推进有序 产能端: 截至 2020年底, 玲珑总产能 7685万条,湖北荆门一期 2020年已达产,二期预计 21年 4月投产(半钢+600,全钢+80-120),塞 尔维亚一期预计 21年 Q3试生产(半钢+400);长春一期预计 21年 10月试生产(全钢+100-120)。 客户端: 主胎持续突破大众、通用等 中高端客户。
渠道端: 2020年 3月起推行新零售以来, 3-12月国内零 售市场销量+50%(全钢胎+60%+,半钢胎+45%+),全年国内零售销 量+43%。截至 2020年底,新建旗舰店超 100家,品牌店超 1800家, 注册门店超 2万家。 风险提示: 反倾销关税、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影响利润率。 维持盈利预测,维持“买入” 评级 轮胎行业空间大(国内 2500亿,全球 12000亿)、增速稳(存量市场 为主),玲珑作为乘用车胎国产领先品牌, 远期规划“6+6”发展战略 ( 2030年产销量突破 1.6亿条,年均复合增长超 7%),新零售模式快 速推进,前装客户有序拓展,产能建设符合预期。维持盈利预测, 预 计 21/22/23年 EPS 分别 1.9/2.2/2.6元, 对应 PE 是 25/22/19x, 更新 2021年目标估值在 53.5-61元, 维持“买入” 评级
安井食品2020年报点评:渠道精耕成效明显,锁鲜放量业绩亮眼
事件:公司发布2020年年度报告,公司2020年全年实现营收69.65亿元,同比增长32.25%;归母净利润6.04亿元,同比增长61.73%;扣非归母净利5.57亿元,同比增长66.10%,EPS为2.61元,稀释后为2.54元。2020Q4实现营收24.80亿元,同比增长39.85%;归母净利润2.25亿元,同比增长66.24%;扣非后归母净利2.17亿元,同比增长77.81%,EPS为0.95元。同时公司披露分红计划,拟每10股派发红利7.42元。
点评:锁鲜产品迅速放量,渠道精耕效果显著。公司全年食品制造业实现营收69.65亿元,同比增长32.25%。分产品看,公司全年面米/肉/鱼糜/菜肴制品实现收入16.62/17.98/28.26/6.73亿,同比增长19.72%/36.16%/40.98%/23.26%。分模式看,公司全年经销商渠道实现收入58.70亿元,同比增长29.60%;商超/电商渠道实现收入8.42/9.04亿元,同比增长43.83%/188.61%,主要系受疫情影响消费者习惯改变,电商及商场渠道加大建设;特通渠道实现收入16.26亿元,同比增长34.78%,主要系锅圈等新零售客户增量所致。分地区看,公司全年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北/西南地区分别实现收入6.52/8.34/35.45/5.80/6.72/2.15/4.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04%/37.11%/26.54%/34.64%/39.67%/54.87%/49.56%,产能投放突破瓶颈,地区精耕效果显著。
成本结构持续优化,公司业绩表现亮眼。公司全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1.73%,净利率为8.67%,同比增长1.58pct。食品制造业还原运费口径后毛利率为28.04%,同比增长2.27pct。分产品看,面米制品毛利率30.51%,同比增加1.74pct;肉/鱼糜制品毛利率为26.87%/28.03%,同比提升4.08/3.18pct,主要系锁鲜装放量产品结构优化;菜肴制品毛利率为24.93%,同比减少3.89pct,主要系千夜豆腐加大促销及外购产品影响所致。公司全年期间费用为16.97%,同比增加0.24pct。其中,销售费用率为11.61%,同比下降0.68pct;管理及研发费用率为5.31%,同比提升1.01pct,主要系股份支付费用增加;财务费用率为0.06%,同比下降0.09pct,主要系利息支出减少收入增加所致。
盈利预测:预计2021-2023年EPS为3.38、4.56、6.06元,对应PE分别为62X、46X、35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食品安全问题,盈利预测不及预期
安井食品年报点评:产能扩建保障收入增长,新品推广促进盈利能力提高
新品及次新品持续贡献增量,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69.65亿元,同比增长32.25%;实现归母净利润 6.04亿元,同比增长 61.73%。实现归母扣非净利润 5.57亿元,同比增长 66.10%。公司毛利率为 25.68%,同比略下降;净利率为 8.67%,同比增长 1.58个百分点,主要因执行新收入准则,2020年度公司将1.64亿元物流费用计入营业成本。公司2020年销售费用率为9.25%,同比下降 3.03个百分点;管理费用率为 4.25%,同比增长 1.37个百分点,主要系报告期内股份支付费用比去年同期增加了 1.01亿元所致。
分产品来看,肉制品和鱼糜制品增长亮眼,面米制品/肉制品/鱼糜制品/菜肴制品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16.62/17.98/28.26/6.7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19.72%/36.16%/40.98%/23.26%,其中销量分别同比增长11.72%/23.98%/25.31%/11.53%。报告期内,公司肉制品、鱼糜制品营收增速较高,毛利率分别同比增加 1.96、1.02个百分点,主要系新品锁鲜装产品收入增加所致;菜肴制品毛利率同比减少 6.85个百分点,主要系千夜豆腐加大促销及外购产品影响所致。分区域来看,东 北 / 华 北 / 华 东 / 华 南 / 华 中 / 西 北 / 西 南 地 区 分 别 实 现 营 收6.52/8.34/35.45/5.80/6.72/2.15/4.67亿 元 , 分 别 同 比 增 长32.04%/37.11%/26.54%/34.64%/39.67%/54.87%/49.56%。报告期内,多个区域营业收入增速超过 30%。
BC 兼顾双轮驱动,多地产能扩建奠定增长基础。截止报告期末,公司经销商数量 1033家,报告期内新增 399家,减少 48家。实施 BC兼顾、双轮驱动的渠道策略,加大超市、生鲜门店、社区团购、电商平台的渠道开发,增强品牌渗透率。报告期内公司产能为 57.83万吨,实际产量 60.58万吨,产能利用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湖北安井一期(10楷体宋体 万吨)基本完工,预计 2021年上半年投产;河南安井二期(5万吨)自 2021年初开始陆续投产;辽宁安井二期(4万吨)预计 2021年下半年陆续投产;四川安井二期(9万吨)预计 2021年下半年陆续投产;广东安井 13.3万吨项目准备启动施工建设。随着公司多地产能陆续释放,为全国化销售奠定基础。
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 我们预测公司 2021-2023年 EPS 分别为3.22/4.01/4.97元,对应 PE 分别为 64.91/52.09/42.04倍。疫情的催化促进了速冻火锅料 C 端的增长,加快了火锅料的产品升级;看好公司锁鲜装新品推广及 C 端渠道布局带来的产品结构优化,以及产能扩建带来的收入增长基础和规模效应下成本的降低,长期看好公司市占率的提升和盈利水平的提高。维持“增持”评级。
安井食品:BC兼顾双轮驱动,锁鲜放量结构提升
事件:公司发布年报。 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69.65亿元,同增 32.2%,实现 归母净利润 6.04亿元,同增 61.7%。单季度来看, 2020Q4实现收入 24.80亿元, 同增 39.8%,归母净利润 2.25亿元,同增 66.2%。业绩符合预期。 量价齐升, 2020年圆满收官。 公司 2020年继续保持满产满销状态,实现销量 58.4万吨,同增 19.2%,吨价 1.19万元/吨,同增 10.9%。 分产品来看, 公司米面和菜 肴类产品保持稳健增长, 2020年面米产品和菜肴制品收入分别同增 19.7%/23.3%, 肉制品和鱼糜制品保持较快增速,分别同增 36.2%/41.0%,主要系锁鲜装大单品放 量带动,公司锁鲜装产品 2020年预计超额完成全年目标。
分渠道来看, 公司传统流 通渠道稳扎稳打收入同增 29.6%,商超渠道/电商渠道收入同增 43.83%/188.61%, 主要系因疫情影响下公司顺应市场趋势调整经营策略,加强商超、电商渠道建设所 致;特通渠道收入同增 34.78%,主要系锅圈等新零售客户增量所致。 分地区来看, 公司重点华东市场保持稳健增长,其他多个区域营业收入增速超过 30%,主要系各 工厂建设投产后为产品销售提供有效保障,各大区通过精耕市场增量显著。此外, 截至 2020年底,公司经销商数量 1033家,净增加 251家。 多因素共振,盈利能力再上新台阶。
毛利率方面,公司 2020年毛利率 25.7%,同 比基本持平,主要系公司执行新收入准则, 2020年度 1.64亿元物流费用计入营业 成本,还原其影响后,公司实际毛利率为 28.0%,同比提升 2.3pcts,预计为成本端 稳中有降、提价效应和产品结构优化等多因素影响。分产品来看,公司面米制品/肉 制品/鱼糜制品/菜肴制品毛利率同比分别-1.0/2.0/1.0/6.9pcts,其中肉制品、鱼糜制 品毛利率提升主要系新品锁鲜装产品占比提升;菜肴制品毛利率同比下滑主要系千 夜豆腐加大促销及外购产品影响。费用率来看, 2020年公司销售费用率 9.2%,同 比下降 3.0pcts,剔除会计准则影响仍呈现稳步下降的趋势,管理费用率因股权激励 费用影响,同比提升 1.4pcts。整体来看, 2020年公司净利率 8.7%,同比提升 1.6pcts, 盈利能力再上新台阶。
来年规划思路清晰,中长期竞争优势明显。 公司 2020年在疫情的影响下充分应对风 险,及时做出调整,积极抓紧机遇,凭借较强的产品和渠道的竞争优势,市占率持 续提升。展望来年,公司思路同样清晰,围绕“全渠道、全区域、大单品”的总体 经营策略持续发力。今年除了遵循“销地产”模式产能加速落地外。公司产品策略 有所更新,面米制品有望推出馅饼、烧麦等主食产品,提升次新品销量,火锅料推 出“锁鲜装 3.0”系列新品,菜肴类制品较去年加大推广力度,推出酥肉、梅菜扣肉 等家喻户晓的预制菜肴以及牛羊肉卷等火锅周边食材产品,或将贡献新的收入增量。 我们坚定认为公司中长期成长路径清晰,产能全国化布局加速推进,市占率持续提 升,同时规模优势持续显现,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 我们略调整公司 2021-2022年归母净利润至 8.63/11.43亿元 (原预测值为 8.53/11.11亿元),引入 2023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 14.71亿元,同 比+43.0%/32.4%/28.6%,对应 EPS 3.53/4.68/6.02元,对应 PE 为 63/47/37倍, 维持目标价至 245元,对应 21年约 70倍 PE,维持“买入”评级
璞泰来2021年一季报点评:毛利率大幅提升,负极+隔膜高增长可期
一、事件概述 2021年 4月 11日,公司发布 2021年一季报,报告期内公司营收为 17.39亿元,同比增 长 112.43%, 归母净利润为 3.35亿元,同比增长 260.21%
二、分析与判断
负极一体化叠加涂覆膜放量, 毛利率同环比提升 7个百分点以上 公司 21Q1毛利率为 37.77%,同比 20Q1增长了 7.36个百分点,环比 20Q4增长了 7.13个百分点。 净利率为 19.27%,同比增长 7.70个百分点,环比增长 4.95个百分点。盈利 能力改善我们预计主要受益于: 1)一体化布局带来的利润增长, 主营石墨化的山东兴 丰于 2020年 12月完成完全控股, 同时内蒙紫宸的 2万吨负极材料前工序和溧阳紫宸可 转债 3万吨碳化工序产能于 2021年初投产,公司石墨化和碳化自供率进一步提高增厚 利润,我们预计 21Q1不考虑石墨化的单吨净利润维持在 0.8万元/吨左右。 2)公司隔膜 涂覆加工维持增长,自 2018年以来,隔膜业务营收占比不断提升, 2020年隔膜业务毛 利率约为 42%,高于公司平均水平 10个百分点,占比提升带动盈利能力改善。
归母净利润创单季记录,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环比大增 公司 21Q1归母净利润为 3.35亿元,同比增长 260.21%,环比增长 32.60%, 不考虑 21Q1和 20Q4分别计提的 0.47、 0.91亿元减值影响,经营性业绩环比仍有 11.24% 的增长。 公司 21Q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 4.42亿元,同比增长 183.46%,环比 增长 11.69%,净现比为 132%, 同比改善明显。费用率方面, 公司 21Q1三费率为 6.89%,同比下降了 6.62个百分点,营收同比大幅增加带来费用率下降; 21Q1公司 持续加大产品开发投入,研发费用率为 6.28%,同比提升 1.52个百分点,环比提升 0.87个百分点。
负极、隔膜未来持续扩产,业绩有望快速提升 负极: 我们预计,公司 2021年负极出货量将达到 9万吨左右, 2021年底前将具有 10万 吨负极材料及其配套的石墨化、碳化加工的有效产能,自供比例持续提高,有望进一步 稳定利润。公司还将投资不少于 80亿建设四川紫宸 20万吨一体化产能,未来 5年负极 一体化产能将达到 40万吨。 隔膜: 我们预计, 2021年将达到 20亿平产能。未来公司将投资不超过 60亿元用于 20亿平基膜和涂覆一体化项目, 2023年规划产能达 35-40亿平。
三、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 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2.59、 15.95、 22.01亿元,同比分别增 长 88.5%、 26.7%、 38.0%,当前股价对应 2021-2023年 PE 分别为 40、 31、 23倍。参 考 CS 新能车指数 114倍 PE(TTM),考虑到下游需求释放,公司作为负极和隔膜龙头 高速扩产满足需求,增长确定性较高,并通过一体化布局稳定利润,首次覆盖,给予“推 荐”评级。
璞泰来2021年一季报点评:多点开花,各项业务均超市场预期
21年一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 3.35亿元,同增 260.21%,盈利水平大幅 提升,超市场预期。 2021年 Q1公司实现营收 17.39亿元,同比增长 112.43%,环比下降 10.08%;归母净利润 3.35亿元,同比增长 260.21%, 环比增长 32.94%,扣非归母净利润 3.13亿元,同比增长 277.66%,环 比增长 28.28%。盈利能力方面, Q1毛利率为 37.77%,同比增长 7.36pct, 环比增长 7.13pct;净利率 19.27%,同比增长 7.7pct,环比增长 4.95pct。
石墨化并表完成,负极一体化龙头显现, Q1盈利水平大幅提升。 我们 预计负极 Q1出货 2.1万吨,环比略微下降 5%。从盈利能力看,我们预 计公司负极单吨利润 0.9万元/吨左右(不含石墨化),环比微增,负极 业务预计贡献 1.8-2亿元左右利润。而 20年 12月山东兴丰剩余 49%股 权收购完成, Q1我们预计石墨化出货量 1.4-1.5万吨,自供比例达到 70%,预计为公司贡献 0.5-0.6亿左右利润,环比新增近 0.3亿。 Q1国内需求超市场预期,涂覆隔膜出货环比再提升。
Q1动力电池行业 淡季不淡,龙头企业满产满销,我们预计 Q1公司出货涂覆膜 3亿平以 上,环比增长 25%,贡献 0.6亿左右利润,环比增长 10%左右。我们预 计 21年出货量有望达到 15亿平,同比翻番以上。同时公司规划 20亿 平基涂一体化产能,预计于 2023年完成一期 4亿㎡产能建设,于 2024年完成二期 8亿㎡产能建设,于 2025年完成三期 8亿㎡产能建设, 25年规划 35亿平涂覆膜产能, 21亿平基膜产能,公司有望结合涂覆优势 打开基涂一体化市场。 经营现金流大幅改善,合同负债增长明显。
2021年 Q1公司存货为 28.22亿,较年初增加 26.18%;应收账款 16.47亿,较年初减少 3.11%。 21年 Q1公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 4.42亿,较去年同期增长 183.45%,主 要由于公司业务收入的快速增长。公司账面现金为 45亿, 较年初降低 10.54%。公司在建工程为 6.94亿元,较年初降低 14.43%。公司合同负 债为 12.71亿元,较年初增长 74.51%,主要由于公司业务增长,预收客 户款项增加。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我们看好公司在全球负极领域的竞争优势,并将 受益于电动化实现持续高增长,我们上调此前盈利预测,将公司 2021-2023年 归 母 净 利 润 为 10.58/14.72/19.84亿 上 调 至 14.64/19.61/25.78亿 , 同 比 增 长 119%/34%/31% , 对 应 PE 为 34.73/25.92/19.72x,给予 2021年 50倍 PE,对应目标价 148元,维持 “买入”评级
华友钴业:铜钴贡献超额利润,三元材料一体化有望释放更强盈利弹性
公司发布 2020年年报,全年实现营收 211.87亿元,同比增长 12.4%,归母净利润 11.65亿元,同比增长 875%。公司 2020年业绩大幅增长是多业务共振的结果,三元前驱体快速放量有望在镍项目投产后贡献量本双弹性:
铜钴价格企稳,板块贡献最大弹性,钴业务产量(含受托加工)3.34万吨,同比增长 17.87%,其中受托加工规模 7180吨,对外销售 2.26万吨,前驱体自用钴金属量 2601吨,钴产品毛利率提升至 21.05%。本年度铜总产量达到 9.86万吨,含受托加工 1.5万吨,自产自销 7.8万吨,毛利率进一步达到 44.97%,成为利润贡献最大的业务,非洲鲁库尼 3万吨电积铜项目于2019年底的正式投产,矿冶一体化优势彰显。
三元材料快速放量,一体化贡献的成本优势显现。公司三元前驱体产销量分别为 3.47/3.33万吨,同比大幅增长,毛利率 17.29%,同比提升 1.4个百分点,前驱体板块潜力巨大,一方面合资工厂产能陆续释放,募投项目 5万吨规模也将在 2022年建成,公司总规划产能达到 28万吨,叠加印尼镍项目年底投产,公司三元前驱体有望盈利量升本降竞争力大幅提升的新阶段。
再论一体化:商业模式决定一体化是三元正极材料做强的必经之路。三元材料低盈利水平与钴镍矿采选冶炼高盈利水平互补,降低成本的同时平抑金属价格波动。公司一体化布局完成后,上游钴镍冶炼产品全部被三元材料环节消化,三元材料是所有环节的利润输出点,届时公司在客户开拓、价格调节、资源保障和量的供给等能力方面再上一个新台阶。
财务预测与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 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5.13亿,37.71亿和 43.64亿元(原预测 2021-2022年分别为 15.42亿和 23.53亿),2021年业绩预测中,有色板块占比过高,2022年起一体化优势真正凸显,公司将逐步演变成材料型企业,因此我们按 2022年业绩进行估值。可比公司 2022年平均估值 27倍,对应目标价为 83.97元,维持买入评级。
法兰泰克:核心业务起重机订单饱满,公司业绩快速增长
事件:公司发布 2021年一季报预告,2021Q1归母净利润 1247.28万元-1372.01万元,同比增长 100%-120%。
公司一季度业绩快速增长,下游客户需求强劲:2021Q1公司归母净利润 1247.28万元-1372.01万元,同比增长 100%-120%,业绩高增长主要是核心产品起重机受益于下游客户加大生产自动化改造和智能工厂投资力度,需求强劲,订单和销售收入较快增长,同时,公司高空作业平台业务同比大幅增长,以及国电大力在手订单执行顺利。
受益下游客户投资需求,公司核心产品起重机订单饱满:公司核心产品桥、门式起重机、电动葫芦(起重机核心部件),主要应用于工厂、矿山、车站、港口、建筑工地等领域,每年市场规模约 400亿。
公司产品为欧式起重机,定位中高端,目前在整体市场占比不足 10%,而随着下游客户集中度提高以及国产替代趋势形成,公司将在中高端市场获取更多份额。2020年国内经济在复工复产以及海外出口拉动下,制造业投资呈上升趋势,公司下游客户加大了生产自动化改造和智能工厂的投资力度,中高端欧式起重机需求量增加,目前公司起重机订单非常饱满。
内生和外延双轮驱动,公司业务板块持续扩张:公司持续通过外延收购扩大业务规模,2018年底完成对 Voithcrane 的收购,通过对其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提升了公司起重机业务的竞争力。2019年公司完成收购国电大力 75%股份,拓展了水电施工领域的缆索起重机产品,丰富公司业务结构。2020年公司完成可转债发行,投入智能高空作业平台项目,公司走差异化路线,履带式剪叉车获市场认可。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 2020-2022年净利润分别为1.56亿、2.07亿和 2.56亿,对应 PE 分别为 21倍、16倍和 13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制造业投资需求回落,高机业务发展不及预期等
安恒信息:云安全龙头厂商,充分受益行业高景气
以技术驱动产品创新,把握时代之变快速跻身头部厂商之列。安恒信息技术基因深厚,公司以“新场景、新服务”为发展方向,率先布局综合安全防护平台与服务体系,目前已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云安全等新兴安全领域占据行业优势地位,公司态势感知、云安全能力多次获得国外权威机构认可,平台产品成绩斐然。我们认为,公司将成为安全行业龙头厂商的有力竞争者之一。
安全行业高景气确定性较强,专精型龙头厂商有望充分受益。根据多家机构测算,2020年,我国网络安全行业的空间在552-617亿元之间,受疫情影响行业增速有所下调,预计2021年行业增速将有反弹,2021-2025年行业增速有望超过20%。我们认为,短期合规需求有望驱动行业快速增长,仅等保2.0政策将带来200-300亿的安全增量市场。长期来看,随着安全建设向体系化规划、实战化应用的逐步转型,中长期行业景气度有望维持高位。安恒信息有望充分受益行业高景气度。
海外龙头启示:技术为本,客户粘性决定龙头地位。网络安全行业技术的更新迭代速度较快,专精型安全厂商有望凭借破坏式创新实现弯道超车。随着全球网络安全环境日益复杂,安全产品的部署轻便性、检测有效性、攻击可视性、响应效率和威胁情报能力已成为五大重要竞争力,SaaS化成为大势所趋,模块化大平台产品有望带来客户高粘性。
云战略升级,公司推出“安恒云”一站式多云安全大平台产品。出于对成本和绑定单一云厂商风险的考量,多云架构部署逐渐成为全球趋势,安恒以安全为核心,首创一站式多云安全与管理平台“安恒云”,全面覆盖云上安全与云安全管理,有望进一步加强公司客户粘性。
给予安恒信息2022年10x目标P/S,目标价403.06元。预计2021-2022年公司收入分别为19.63/29.86亿,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5/1.92亿,对应EPS为2.23/2.59元。参考全球网络安全企业估值情况,我们采用P/S估值方法,2022年可比公司平均P/S为7x,我们认为公司技术实力突出、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应享有较高估值,给予公司2022年10x目标P/S,目标价403.06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产品推广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超预期等。
盛新锂能2020年业绩快报及2021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点评:深度聚焦锂盐业务,今年一季度迎来业绩拐点
2020Q4业绩未明显改善, 2021Q1业绩迎来拐点 公司 2020年实现营收 17.91亿元,同比减少 21.43%;实现归母利润 2717.47万元,同比增长 145.87%。公司全年业绩实现正增长主要是 三季度因重大资产出售确认投资收益约 2.4亿元。公司 2020Q4单季度 实现营收 3.12亿元,同比减少 45.07%,环比减少 57.02%;实现归母 利润-2336.56万元,相比 2020Q3单季度扣非归母利润-2954.61万元 并未明显改善,主要是因为锂盐价格虽触底反弹,但对全年均价影响 有限,同时还受到部分前期高价锂精矿库存的影响。 公司同时还发布 2021Q1业绩预告:预计实现归母利润 1.0-1.2亿元, 同比增长 274.78-309.74%;实现扣非归母利润 0.95-1.15亿元,同比 增长 262.50-296.71%。 公司业绩高增长主要受益于: 1)锂盐产销量 同比有所增长; 2)锂盐价格快速上行, 目前国产电池级碳酸锂报价已 接近 9万元/吨,国产电池级氢氧化锂报价约 7.6万元/吨。
聚焦锂盐主业,剥离人造板业务 致远锂业现有年产 4万吨锂盐产能,跻身国内一线锂盐供应商序列; 遂宁盛新正在抓紧建设年产 2万吨氢氧化锂产能;盛威锂业 600吨金 属锂项目首组 150吨金属锂生产设备已投入试生产。公司锂盐产能已 实现快速扩张,在上游原料保障和下游客户结构方面也都实现突破。
公司聚焦锂盐业务的同时也剥离了原有的主业人造板业务。公司于 2020年 9月底完成对人造板业务子公司控股权的出售,近期也公告将 继续出售部分参股的股权,有利于公司集中资源开展新能源材料业务。 风险提示: 核心产品价格下跌;核心产品产销量不达预期。 投资建议: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预计公司 2020-2022年营收分别为 17.90/28.88/48.23亿元,同比增速 -21.5/61.4/67.0%,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0.27/4.95/8.74亿元,同比增速 -146.1/1715.5/76.4%;摊薄 EPS 分别为 0.04/0.66/1.17元,当前股价 对应 PE 为 532/29/17X。公司聚焦锂盐业务,中游产能快速扩张,上 游拥有自有矿山同时签订原料的长单包销协议,下游成功进入国内外 核心电池企业供应链,未来有巨大增长潜力,公司业绩已迎来拐点,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罗莱生活:电商架构理顺势能释放,21Q1再现超预期业绩
电商管理架构理顺,罗莱及 LOVO 双双爆发,带动 20年收入增速逐季上行。
公司发布 20业绩快报,2020年公司收入同增 1.0%至 49.1亿元,归母净利同增 7.1%至 5.84亿元,具体到 Q4,收入同比增长 13%至 16.5亿元,归母净利同比增长 19%至 2.23亿元,收入增速逐季提升,一方面来自随疫情影响消退后线下收入降幅逐步缩窄(全年下滑幅度在 10%左右),另一方面来自线上的亮眼表现。
20年电商事业部管理架构理顺,罗莱和 LOVO 在独立前台运营的同时中后台统一管理、品牌统一考核,由此两品牌重新梳理各自定位及打法,实现有效协同:罗莱品牌坚持超柔床品的中高端定位,高举高打方式强化品牌势能,今年易烊千玺加盟品牌代言人矩阵;LOVO 则目标进一步占领年轻消费者心智,强调极致性价比,并与辛巴、薇娅、李佳琦等头部主播积极合作。在进一步清晰的品牌定位、定价及品宣策略下,Q3罗莱/LOVO 品牌电商收入增速分别达到 60%/40%,Q4电商增速也在保持在 20%左右。
21Q1线下强势复苏,线上保持亮眼增速,归母净利相对 20Q1翻倍以上增长,相对 19年同期亦有 1-3成上行。根据公司 21Q1业绩快报,21Q1公司归母净利在 1.60-1.85亿元,同比 20Q1增长 124%-159%,同比 19Q1亦有 11%-28%上行,我们估算 21Q1收入相对 19Q1有 10%以上增长,相对 20Q1则有 40%以上提升,主要来自线上的持续亮眼表现(1-2月电商流水相对 20年翻倍、3月亦有 30%+增长)、线下直营店的客流复苏以及经销商的积极提货。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公司内部管理架构理顺后罗莱和 LOVO 双双获得爆发性增长,经营效率有效提升,连续 4个季度展现出优秀的业绩增长表现,从 21全年来看,电商将继续释放改革势能、增速领跑同时线下也将积极进行渠道扩张(约 200家)巩固品牌影响力,我们预期 20/21/22年归母净利同增 7%/21%/17%至 5.8/7.1/8.3亿元,对应 PE 19/15/13X,继续看好电商增长和内部提效潜力,维持“买入”评级。
海大集团重大事件快评:Q1业绩预告大幅超预期,熵减进化造就突破式成长
公司披露 2021年一季度业绩预告, 预计 2021Q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6.8亿元-7.2亿元,同比增长 123.91%-137.09%,基本每股收益为 0.42-0.47元/股。 业绩表现亮眼, 超市场预期。 国信农业观点: 1) 公司 2021Q1业绩预告两个亮点: ( 一) 饲料技术研发积累与数字化大幅度提升单位超额收益; ( 二) 生猪养殖成本管控超预期; 2) 我们认为海大股份是大农业领域的稀缺成长股, 公司最大优势在于拥有主动做熵减以及 拥有进化能力的管理层。一方面,董事长决策得当,通过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制定切实有效的员工激励制度,由 上而下地调动全体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公司允许内部犯错试探,一旦试探成功,在好的激励下,公司就会快 速并且成功地向下游做延伸;这表明公司是主动去进化的公司,通过不断对自身做熵减,打破原有的经营平衡状态,保 持组织活力,不断拥有活力之源。 3)风险提示: 天气异常及疫病影响饲料行业阶段性波动的风险;生猪养殖项目拓展 不及预期的风险。 4) 投资建议: 短期,公司充分受益后周期,特种水产饲料市占率提升空间广阔,新增生猪养殖项目将 带来丰厚利润。长期来看,公司管理层优势显著,在做专做稳主业的基础上,聚焦农业产业从田园到餐桌的十几万亿市 场,有序尝试、布局新业务,公司有望成为农牧行业的标杆企业。 预测公司 2020-2022年归母净利润 24.99/32.84/38.11亿元, 对应 EPS 分别为 1.58/1.98/2.29元, 2021年 4月 12日收盘价对应 PE 分别 47.9/38.2/33.0倍, 维持“买入”评 级。
和而泰公司动态点评:“四行并举”打开市场空间,Q1业绩超预期增长
事件:公司于 4月 13日发布 2021年一季度业绩预告,2021年一季度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 0.99-1.11亿元,同增 60%-80%;预计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0.94–1.04亿元,同增 80%-100%。
Q1业绩超预期增长,净利润同增 60%-80%。受益于控制器行业下游需求及公司市场份额不断提升、订单充裕等利好,2021Q1公司业绩高速增长,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 0.99-1.11亿元,同增 60%-80%;预计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0.94–1.04亿元,同增 80%-100%。公司坚持家电、电动工具、智能家居、汽车电子“四行并举”,且于汽车电子着重发力,通过加大研发投入迅速占领市场,2020年中标博格华纳、尼得科等客户的多个平台级项目订单,预计项目订单累计约 40-60亿元,项目周期为 8-9年,涉及奔驰、宝马、 吉利、奥迪、大众等多个终端汽车品牌,标志着公司在汽车电子控制器领域的业务有了质的飞跃。
公司加大对供应链的管理积极应对原材料短缺。在上游材料出现短缺情况下,公司通过利用全球化供应链平台优势,通过采购资源拉通、供应商体系建立、价格资源拉通、上下游产业信息拉通等方式,降低采购成本。此外,公司加大元器件替代且优化智能控制研究院软硬件研发平台以及标准化平台等方式来进一步降低成本,积极应对上游原材料短缺。
公司智能控制器+射频芯片双赛道发展可期:智能控制器业务板块,公司主营家用电器、电动工具、智能家居智能控制器,并在近期进入汽车电子智能控制器市场,横向扩展业务版图,已成为全球智能控制器龙头之一。
射频芯片业务板块,控股子公司铖昌科技技术水平领先,具有稀缺性,已树立行业壁垒,目前其已与多个大客户签订重大型号项目的技术协议,具备持续获得相关订单的能力。除此之外,铖昌科技继续拓展多项军民应用、推进 5G 芯片及低轨卫星射频芯片研发进度。在我国集成电路行业应用和市场环境蓬勃发展的当下,铖昌科技业务扩张在即,未来有望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此外,铖昌科技拟分拆上市,目前已引入员工持股平台并仿宋 完善前期股权规划,分拆后铖昌科技可进行直接融资,其主营业务微波毫米波射频芯片的持续研发和经营投入有望扩大,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
研发及产品附加值持续提升,员工激励保障长远发展。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提升产品附加值,2020年度研发费用为 2.37亿元,同增 39.54%,研发费用率为 5.07%,同比提升 0.42pct。其中研发人员数量从 2019年的767人增长 27.38%至 2020年的 977人。此外,公司于 1月 30日发布 2021年股权激励计划,拟授予激励对象权益总计 1,500万份,约占本激励计划草案公告日公司股本总额的 1.64%。其中首次授予 1,240万份,占本激励计划拟授出股票期权总数的 82.67%。考核目标为 2021-2023年净利润增长分别相较于 2020年不低于 35%/70%/120%。我们认为,员工激励有效绑定核心员工利益巩固竞争力,同时加大研发有利于公司持续提升产品附加值,利好公司长远发展。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 2021-2023营业收入分别为 60.54、78.87和 102.61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5.42、7.34和 9.34亿元,EPS 分别为 0.59、0.80和 1.02元,市盈率分别为 33X、24X 和 19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疫情影响订单交付;商誉减值风险;国内全要素生产率低迷,长期潜在增长率有放缓趋势;海外经济下行,外需疲弱;汇率变动风险;
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波动
森马服饰公司动态点评:Q4净利润正增长,电商业务进展顺利
业绩概况:公司 2020年实现收入 152.05亿元、同比-21.37%,归母净利润 8.06亿元、同比-48.00%,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7.57亿元、同比-49.01%;
基本每股收益为 0.30元。公司 2020Q4单季实现收入 57.55亿元、同比-5.28%,归母净利润 5.90亿元、同比+143.61%,扣非后净利润 6.32亿元、同比+169.53%。
Q4归母净利润增速转正,费用控制良好:受新冠疫情影响,公司 2020年 Q1-Q3归母净利润持续下降,分别同比-94.96%、-98.90%、-66.79%;
2020Q4归母净利润同比+143.61%,增速大幅转正。公司 2020年度毛利率为 40.34%,同比-2.19pct;净利率为 5.22%,同比-2.71pct。2020年,公司费用率控制良好,其中销售费用率上升 1.06pct 至 22.03%、管理费用率及研发费用率下降 0.12pct 至 7.34%、财务费用率提升 0.13pct 至-0.50%。
2020年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达到 50.47亿元,同比+98.12%,公司账上现金充裕;存货余额 25.01亿元,同比-37.62%,主要原因是公司出售法国 KIDILIZ 集团以及加强了库存管理。
剥离高端童装 Kidiliz 集团,儿童服饰业务毛利率下降:公司服装业务 2020年实现收入 150.89亿元,同比-21.45%。其中,休闲服饰业务实现营收 49.56亿元/yoy-24.26%,占比 32.60%;儿童服饰业务实现营收 101.32亿元/yoy-19.99%,占比 66.64%。其中休闲服饰业务毛利率为 35.88%,同比+0.28pct,儿童服饰业务毛利率为 42.44%,同比-3.62pct,主要原因是 Kidiliz高端童装业务剥离。截至 2020年 12月 31日,公司在全球建立了 8725家线下门店,其中直营门店 681家;全年共计减少 831家门店,主要原因是公司出售法国 KIDILIZ 集团。
积极布局电商,直播短视频等新业务快速推进:2020年,电商业务实现营收 58.09亿元,同比+8.89%。森马品牌人群资产总量和会员总量位于行业领先;巴拉巴拉品牌头部效应进一步扩大,售罄率、库存周转率等核心指标不断提升;电商品牌 Minibalabala 增长迅速,亲子装蝉联天猫行业细分类目第一,推出自有新品牌 IP Mimi 和 Nini。公司大力发展直播和内容仿宋 电商、社交电商,继续布局自播与达人直播双赛道。
童装行业景气度高,打造儿童服饰板块多品牌矩阵:据公司年报, 2020年中国童装市场规模达到 2291.96亿元,2015-2020年国内童装市场年复合增长达到 10.4%,是服装行业中增长最快的赛道之一,2025年中国童装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 4700亿元。公司旗下巴拉巴拉品牌占据童装市场绝对优势,连续多年国内市场份额第一。此外,公司自创品牌迷你巴拉、马卡乐,合资品牌棵棵树,代理品牌 The Children’s Place 等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儿童服饰板块多品牌矩阵已初具规模。随着童装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以及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公司童装业务有持续增长。
投资建议:随着童装市场持续处于高景气度以及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公司业绩有望逐渐复苏。此外,公司电商业务进展顺利,直播短视频等新业务快速推进。预测公司 2021-2022年 EPS 分别为 0.58元、0.73元,对应PE 分别为 18X、14X,维持“增持”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品牌运营不及预期,存货管理及跌价风险,原材料价格变动风险,新冠疫情反复风险。
华东医药:“少女针”获批强化医美业务,医美管线潜力逐步释放
事件:2021年4月13日公司发布公告,公司的注射用聚己内酯微球面部填充剂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
“少女针(Ellansé?)”正式获批,2021年下半年有望正式销售公司的注射用聚己内酯微球面部填充剂(Ellansé?)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注射用聚己内酯微球面部填充剂由聚己内酯微球(PCL)和羧甲基纤维素(CMC)制成,该品种先通过CMC进行填充,然后通过PCL刺激胶原再生,具备“填充+修复”的双重功效。Ellansé?的正式获批,进一步提升公司医美业务的核心竞争力,预计2021年下半年国内正式销售。
“少女针(Ellansé?)”产品优势明显且销售空间广阔少女针的同类竞品包括长效玻尿酸和童颜针,与长效玻尿酸相比,少女针效果维持时间适中(约1-4年),产品复购频率较好且客户粘性更佳;与童颜针相比,少女针同时具备“填充+修复”的功效,起效时间更快。少女针的产品起效时间快且客户粘性好,具备较强的产品优势。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2019年国内美容玻尿酸市场规模为48亿,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高达120亿元。按照玻尿酸出厂价格350元/支推算,预计2024年玻尿酸注射人数高达3440万人,“少女针(Ellansé?)”销售空间广阔。
公司医美产品管线丰富,医美业务有望重新激发公司增长活力
公司2013年通过代理LG的玻尿酸(伊婉)快速切入医美行业,随后通过收购Sinclair、入股R2公司等方式强化医美产品管线,目前公司在研在售的产品管线已充分囊括玻尿酸、少女针、肉毒素、埋线、减肥笔、光电医美等核心品种。按照公司公告和Frost&Sullivan的数据,2019年公司医美业务实现营收5.09亿元(+569.81%),其代理的玻尿酸国内市占率第一(高达22.60%)。按照目前公司医美产品的在研进度,预计未来三年公司有多个核心品种上市,医美业务有望重新激发公司的增长活力。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0年-2022年净利润分别为28.54亿元、31.26亿元、37.5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9.5%、20.0%。给予买入-A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药品和医美产品研发进度不达预期;药品和医美产品销售不达预期;药品降价幅度大于预期;环保不达标风险;
华峰化学2021年一季报预告&2020年年报快报点评:坚守自主创新高质量发展,业绩创新高再超预期
连续三季度业绩再创历史新高, 一季报业绩再超预期 公司公布《2020年度业绩快报》: 2020年, 公司营收、净利润、净利率水 平逐季增长, 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 146.70亿元(同比+6.42%);归母 净利22.78亿元(同比+23.71%);基本每股收益0.49元/股(同比+13.95%)。 2020年 Q4单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47.28亿元(同比-54.99%);归母净利 10.37亿元(同比-30.15%), 符合我们的预期。
同时, 公司公布了《2021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 2021Q1,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 14.50-16.50亿 元(同比+431.94%-505.32%); 在 2020年 Q3、 Q4业绩屡超预期的基础 上, 公司 2021Q1再次创造了新的单季度盈利记录, 再超我们预期。 氨纶业务:预计氨纶行业供需错配格局有望贯穿 2021年全年 2020年全年,氨纶需求增速在纺服等领域自然渗透率 7%~9%的基础上, 额外增长了约 4%-5%,我们测算出 2020年我国氨纶整体需求增速在 12% 左右,行业呈现出供需错配格局。自 2020年 9月中旬起,受氨纶行业进 入供需错配格局、下游纺织服装需求回暖、海外订单转移回流、双原材料 价格上涨等多重因支撑,氨纶行业周期景气大幅反转。
目前氨纶单吨价差 约 27245元/吨,较 2020年 9月中旬上涨 116.49%。伴随龙头企业议价权 进一步增强,我们看好 2021全年氨纶行业有望维持高景气、高盈利。 己二酸产能过剩问题有望缓解;聚氨酯业务盈利修复、平稳增长 受益于 PA66、 PBAT 等新兴市场发展,己二酸供给过剩问题有望逐步缓解。 从 PBAT 下游塑料袋、农膜、餐具、快递包装等市场角度看, 我们测算出 2021-2023年 PBAT 的增量对己二酸的需求拉动将分别达 12.05、 26.28、 46.17万吨,分别占当前产量的约 7.5%、 16.4%、 28.9%。
在国内及全球 经济逐步复苏的背景下,聚氨酯产品如沙发、床垫、鞋底等消费逐步回暖, 聚氨酯原液价格与价差已于 2020年 Q4迎来反弹回升。我们看好公司将充 分把握市场机遇,持续坚守自主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创建国际一流企业。 风险提示: 新项目投产进度低于预期;产品价格大幅下滑;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等。 投资建议: 维持 “买入”评级。 我们看好公司坚守自主创新高质量发展, 预计 2020-2023年归母净利润 22.78/39.13/42.52亿元,同比 23.7%/71.8%/8.7%,摊薄 EPS 为 0.53/0.91/0.99元,对应 PE 为 20.7/12.0/11.1倍,维持“买入”评级。
美年健康2020年年报点评:Q4业绩强势增长,全年客单价微升
事件:公司 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 78.15亿元(-8.33%);归母净利润 5.54亿元(+163.93%);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 6.00亿元(+30.91%);经营现金流净额 9.73亿元(-22.73%)。公司公告 2021年 Q1业绩预告,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 3.8-4.3亿元,主要由于一季度受春节假期、健康体检传统淡季及疫情不稳定等影响。
疫情影响逐渐减弱,下半年业绩逐步恢复。2020年疫情对于健康体检行业的影响十分明显,上半年公司各地体检中心因疫情防控要求,面临不同程度的暂停开业或人次限流等情况,下半年随着疫情程度消退,公司经营渐入佳境。分季度来看,公司四个季度营业收入分别为5.35/12.79/26.04/33.96亿元,同比变化-58.15%/-45.84%/-1.22%/+51.10%。
由于上半年体检业务受抑制,三四季度被压制的体检需求快速反弹,叠加公立医院产能不足的客户溢出,2020年四季度公司收入创下历史最高点。由于上半年的行业低潮期,因维系房租、人工支出等固定开支,公司 2020H1归母净利润亏损 7.82亿元;随着业务快速恢复,及确认转让美因基因股权的投资收益,公司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5.54亿元。
全面布局,四大品牌协同发展。公司旗下“美年大健康”、“慈铭”、“奥亚”、“美兆”四大品牌,满足市场上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个体化需求。
2020年,分品牌来看,“美年大健康”实现收入 60.72亿元,占比 78%;
“慈铭”和“奥亚”实现收入 16.31亿元,占比 21%,“美兆”实现收入 1.11亿元,占比 1%。截至 2020年底,公司旗下体检中心数量为 605家,其中控股体检中心 266家,参股体检中心 339家,已覆盖除港澳台外的 31个省市自治区的 308个城市。从各地区收入占比来看,公司的收入结构较为均衡健康, 2020年收入前五大区域分别为北京、上海、广东、湖北和川渝藏,占比分别为 13.6%、11.6%、9.3%、6.6%和 6.3%。
加速推进系统升级,客单价有望继续提升。公司常规体检业务由于疫情受到抑制,到检业务主要为客单价较低的外检和入职体检,客单价相对处于较低水平。随着疫情的平息,公司常规体检业务不断增长,全口径客单价也随之逐渐提高,2020年平均客单价为 506.87元/人,超过 2019年全口径客单价 501.36元/人。此外,公司不断增强技术基底,实现预防医学上的智能化革新。在呼吸系统健康筛查、消化道肿瘤筛查、糖尿病健康管理等领域不断推出全新的检测技术。未来随着个检产品组合丰富,客单价仍有继续提升空间,助力公司业绩增长。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考虑疫情稳定的情况下,公司业务恢复增长等,我们将公司 2021-2022年归母净利润 9.69/12.11亿元,调整至 9.53/11.64亿元,预计 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 14.02亿元,对应当前市值的 PE 分别为 47X/38X/32X。维持“买入”评级。
华菱钢铁2021年一季度业绩快报点评:单季度盈利创历史新高
产量环比增长,全年增产 6%有望实现。 根据 2020年公告,公司力争 2021年实现产材 2655万吨,同比增长 6%; 公司目前高炉利用系数、炼 钢综合铁水单耗等指标全国领先,钢材综合成材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根据我们测算,公司 2021年一季度产量环比 2020年四季度增长 5%, 公司全年增产 6%的目标有望实现。 产品结构加速升级, 尽享制造业盛宴。 2020年,公司产线结构加速升 级,湘钢精品中小棒等多项技改项目均按期投产、达产、达效。同时, 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品由“优钢”向“特钢” 升级: 2020年公司品种 钢销量 1298万吨, 同比增长 47%;占比总销量 52%,同比增长 5pct。华 菱湘钢高强板、风电板、容器板等品种销量同比分别增长 28.3%、 66.3%、 35.5%,桥梁钢销量突破 100万吨,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第一。 汽车板 公司 Usibor?1500销量达 46.3万吨,同比增长 32%, Usibor?2000全 球首次批量供应主机厂旗舰车型。 管理高效,业绩兑现能力强。
公司持续优化“硬约束、强激励”机制, 2020年华菱湘钢、涟钢人均年产钢超过 1300吨,同比增长 14%。 2021年一季度下属子公司华菱湘钢、华菱涟钢和汽车板公司一季度利润同比 分别增长 54%、 167%和 79%,其中华菱涟钢和汽车板公司利润均创季 度历史新高。 业绩再超预期, 上调盈利预测。 我们预测公司 2021/22/23年营业收入 1309/1414/1499亿元,增速分别为 12.6%/8.0%/6.0%; 考虑公司公司提 质增效顺利,我们将公司 2021/2022/23年归母净利润从 80/90/95亿元 上调至 90/100/110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 41%/11%/10%;对应 PE 为 5.3x/4.8x/4.4x;考虑制造业持续回暖, 公司深耕细分市场有望充分受 益;提质增效显著,产量仍具备增长空间, 故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原材料铁矿石价格上涨超预期;环保成本增长超预期。
启明星辰2021年1季度业绩预告点评:营收增长略超预期,全年高景气厚积薄发
加强市场拓展, Q1单季营收大幅增长: 2021Q1营收较上年同比增长约 120%,同比 2019年增长 45%,主要原因为公司前期加强区域市场、行 业市场拓展以及信创业务取得明显成效。 营收高增的同时净利润相对变 动较小,主要系公司研发费用、销售费用增长明显;同时,本期公司员 工持股计划产生的股份支付费用增加约 1,900万元,对本期的利润构成 一定影响。
网安行业高景气度有望持续: 在政策、信创、攻防演习、新兴赛道和新 技术需求释放等多因素推动下,结合十四五规划和数字化经济的持续转 型,我们预计网安公司高景气度仍将继续维持,实现快速增长。 IDC 最 新发布的《IDC 全球网络安全支出指南, 2021V1》中, IDC 预测 2021年中国网络安全市场总体支出将达到 102.2亿美元, 2020-2024年预测 期内的年 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为 16.8%,增速继续领跑全球网络 安全市场。到 2024年,中国网络安全市场规模将增长至 172.7亿美元。
转型迎来厚积薄发, 全年业绩高增长可期: 最近几年公司处于转型之中, 加强了收入端营销投入与考核,随着疫情的逐步好转, 相关投入在 2021Q1有效转化为收入,迎来厚积薄发。同时,公司在安全运营、工 业互联网安全、云安全等三大战略新业务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我们认为 在行业正处于高景气度阶段,公司作为网安行业龙头,高度重视研发投 入和创新,同时积极加大投入营销和渠道端建设,在 Q1取得高速增长 的态势下,全年有望能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维持 2020年 EPS0.85元,上调为 2021-2022年 EPS 为 1.21( 1.18) /1.60( 1.54) 元,目前股价对应 PE 分别为 37/26/20倍。 2021年网安景气度有望进一步上行,同时今年安全运营、工业互 联网安全、云安全等三大战略新业务仍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我们预 计 2021年新安全业务收入 15亿,给予 15倍 PS,对应市值 225亿元。 传统安全产品 35.22亿元,按照 20%左右的净利率,给予 40倍 PE,对 应市值 281.76亿元,合计 506.76亿元,对应目标价 54.28元, 维持“买 入”评级。
中顺洁柔公司动态点评:董事长交棒职业经理人保障长期发展,看好Q2涨价落地利润兑现
事件:公司原董事长邓颖忠先生提交辞职报告,公司董事会于4月12日
一致同意选举新任总裁刘鹏先生为公司董事长。邓颖忠先生辞职后仍在公司担任董事、战略委员会主席职务,不影响其实际控制人身份。同时,公司还聘任李肇锦先生为公司副总裁,李肇锦先生 2005年起就职于金红叶纸业集团,历任生产部经理、集团造纸(前工序)总经理、制造总经理等职务,2019年 11月起加入中顺洁柔。
此次人事变动为职业经理人体系改革的延续,后端管理有望全面升级。
此次人事变动表明公司从家族化管理模式向基业长青的职业经理人模式的转变态度鲜明。随着公司收入规模向着百亿大关迈进,内部管理复杂度不断增强,采用职业经理人模式将进一步提升内部管理效率和科学性,为公司长远发展奠定底层基础。未来在刘总的带领下公司整体管理能力及水平有望持续提升,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的优化将更好地支持前台运营,向行业第一品牌稳步前进。同时公司创始人兼实际控制人邓总并未完全退出公司经营管理,仍将担任战略委员会委员职务,对公司的战略方向进行宏观把控,保障管理层变动磨合期顺利渡过。
加强人才引进力度,新鲜血液激发公司成长活力。2015年起,随着戴总、刘总等新团队的加入,公司迎来快速成长期;2017年后人才引进力度有所放缓。本次引进刘总或标志着公司开启新一轮人才引进,不断壮大的人才储备将为公司长期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行业开工率底部徘徊,看好 Q2涨价落地兑现利润。公司于 2019年起逐步积累原材料库存,当前纸浆储备充足。前期在小厂迫于成本压力大幅提价(30%+)的背景下,公司促销价仅提涨 4-8pp。四大家与小厂价差快速收窄,大量中小厂被迫停机,行业开工率已连续三周低于 50%,且小厂盈利压力较大,限产保价意愿强烈。预计 Q2公司将逐步落实 3月下旬发布的提价函,盈利水平将取得明显的提升。我们重申,在本轮浆价上涨行情中,公司有望凭借较为克制的调价策略,在兑现部分的盈利的同时实现市仿宋 场份额的快速提升。
中长期看,公司在生活用纸行业市场份额仍有提升空间,同时个护品类有望打开长期成长空间。公司目前为生活用纸行业第三大品牌,随着华东等相对弱势区域的不断强化及副牌“太阳”对中低端产品的覆盖,公司在生活用纸行业的市场份额仍有提升空间,未来有望向行业第一发起冲击。
公司前期公布的华东市场投放计划也彰显了公司平衡区域发展,积极扩张的野心。同时公司以稳健的步伐对个护品类进行布局,目前已布局棉柔巾、卫生巾、纸尿裤、婴儿护理产品等品类,长期成长空间广阔。
投资建议:公司基于其内部优质的管理梳理,中高端品牌的成功树立,以及积极拥抱电商的战略,洁柔已经成为生活用纸行业第三大品牌,未来有望向行业第一发起冲击,同时积极培育个护产品,打开第二增长曲线。预计 2021-2022净利润为 13.5、15亿元,对应 PE 分别为 27、24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产能释放不及预期;行业产能扩张大于需求,竞争加剧;扩品类推广不及预期;营销渠道建设不及预期。
国恩股份:20年业绩大幅增长,新材料平台驶入成长快车道
事件 公司发布 2020年年度报告,实现营业收入 71.81亿元,同比增长 41.66%;归母净利润 7.31亿元,同比增长 84.54%;基本每股收益2.69元,拟每 10股派发现金红利 3.1元(含税)。
依托“新材料纵向一体化专业平台”,2020年公司各业务板块实现全面增长 公司借助“新材料纵向一体化专业平台”优势,依托长期以来的技术积淀,面对突发新冠疫情,积极丰富公司产品结构(特别是熔喷料-熔喷布),以及持续开拓优化国内外客户,2020年实现营收和净利大幅增长。具体来看,公司改性塑料、复合材料、光显材料、体育草坪及药用保健辅材等四大主营业务均实现增长,营收分别同比增加 39.3%、16.8%、33.1%、30.3%。
轻量化材料板块延续增长态势,熔喷料-熔喷布成为业绩重要增量在改性塑料传统业务方面,公司持续推进海信、TCL、长虹等家电战略客户业务增长,并逐渐切入小家电领域,以及实现汽车客户供货量持续增长。特别是在熔喷料-熔喷布方面,公司依托长期以来的技术积累,面对突发疫情快速实现高品质规模化产品生产,批量供货日照三奇、奥美医疗、恒瑞医疗等客户,该业务已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一环。在复合材料方面,公司重点发力下游充电桩领域,产品不断更新迭代,供货量不断增加。预计未来随着公司业务的持续开拓,改性塑料和复合材料业务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速度。
功能化材料板块实现突破性增长,扩产空心胶囊、布局可生物降解材料将贡献业绩增量 在光显材料方面,在电子消费品需求提升背景下,公司国内和海外业务均实现突破性增长,特别是以 LG、SONY 为主的日韩系客户和以 VESTEL 为主的欧系客户订单均持续增长。在空心胶囊业务方面,新冠疫情催动下游药厂空心胶囊需求迅速增加,公司订单同比大幅增长。2020年公司新开发规模以上客户 30家;同时将新增 48条胶囊生产线,在现有 200亿粒/年产能基础上,新增 320亿粒/年产能,公司将实现空心胶囊效益的全面倍增。同时,公司积极布局可生物降解塑料下游产业,丰富产品矩阵。预计 2021年 6月公司将实现 5万吨/年产能,产品覆盖食品包装、吸管、购物袋、食品餐盒餐具、一次性纸巾、湿巾等领域,形成丰富的产品矩阵,将显著贡献公司业绩。
公司处在发展快车道,“低估值+高成长”赋予投资价值 目前公司9.9x 市盈率,处在历史底部区域,且与行业可比公司相比,也是估值最低的两家公司之一,我们认为公司估值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另一方面,公司各主营业务仍处在发展快车道,公司拥有高成长属性,具备中长期投资价值。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 2021-2023年公司营收分别为 83.58、98.08、107.80亿元,同比变化 16.4%、17.3%、9.9%;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7.42、8.88、10.39亿元,同比变化 1.5%、19.8%、17.0%;每股收益(EPS)分别为 2.73、3.27、3.83元,对应 PE 分别为 9.8、8.2、7.0。看好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维持“推荐”评级。
通裕重工事件点评:20业绩略超预期,但20年四季度毛利率超预期下滑
公司 2020年业绩略超我们预期,公司风电业务充分受益国家碳中和战略,空间有望超预期,行业总量增速有望更持续2020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 56.88亿元,同比增加 41.22%;实现毛利 13.52亿元,同比增长 29.62%;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 3.81亿元,同比增长 62.24%。
实现综合毛利率 23.78%,与 2020年前三季度相比降低了 2.20个百分点,与2019全年相比提高了 2.13个百分点,公司全年业绩表现略高于我们的预期。
2020年 10-12月,实现总营业收入 16.73亿元,同比增长 31.95%;毛利 3.09亿元,同比降低了 6.93%;归属母公司净利润 0.54亿元,同比下降 13.43%。四季度毛利和净利润同比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主营业务毛利率同比大幅下降了7.71个百分点。与 2020年第三季度相比,收入和毛利同比增速也都明显下滑,我们认为主要是因为 2020年四季度行业供求缺口有所缓解,相应铸锻件价格向常态回归以及上游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升公司成本;同时公司风电模块化业务开始贡献收益,收入体量较大而毛利率比较低,拉低了公司综合毛利率。
盈利预测我们根据公司年报信息调整公司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021-2023年,可实现营业收入 66.03、73.67和 74.36亿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润 4.44、4.27和 3.73亿元,总股本 38.97亿股,对应 EPS 0.
11、0.11和 0.10元。2021年 4月 12日,股价 3.29元,对应市值 127亿元,2021-2023年 PE 约为 29、30和 34倍。
国家碳中和战略的确定改变了对风电行业未来 3-5年总量的预期,我们认为风电行业在 2021年抢装结束后的景气度回归常态的时间将会拉长。公司风电装备模块化业务的收入体量超出我们的预期,但毛利率很低,可能很难对冲风电行业景气度回归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我们暂时维持公司“增持”评级。
科瑞技术:业绩符合预期,锂电业务有望成为发力点
事件:公司近期公布 20年年报以及 Q1报告,公司 2020年实现20.14亿元,同比增长 7.61%, 归母净利润达到 2.93亿元,同比增长12.61% 。 公 司 2021年 Q1实 现 收 入 4-5亿 元 , 同 比 增 长105.69%-157.11%, 归母净利润达到 2,700万元–3,500万元,同比增长 2256.64% - 2954.90%。
点评:
业绩符合预期,保持平稳增长。公司主要从事工业自动化设备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以及精密零部件制造业务,产品主要包括自动化 检测设备和自动化装配设备、自动化设备配件、精密零部件,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移动终端、新能源、电子烟、汽车、硬盘、 医疗、食品与物流等行业,与各行业领先品牌企业均建立了良好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
20年增长主要原因:移动终端领域业务收入增长比重较大,主要得益于客户手机产品多项新技术的应用,同时,全球疫情蔓延刺激在线办公、教育及居家娱乐对平板、笔记本等终端产品及配件需求增长,AR/VR 相关产品销量也迎来快速增长,带来公司设备销售量增长。
公司 20年净利润率达到 14.6%,同比减少 1.5pct,预计主要是由于产品结构变化,预计后续新产品带动下,有望提升。
锂电业务有望快速爆发。CIBF2021中国国际电池技术展览会上,科瑞技术最新升级的切叠一体机首次亮相。该设备是科瑞技术在上一代切叠一体机基础上,经过新一轮迭代推出的新产品,综合性能达到行业先进水平,我们认为公司将在锂电领域持续发力,锂电设备业务增速将保持较高水平。
持续投入研发,不断布局医药、物流、汽车等新领域,打开成长空间:公司已掌握了机器视觉与光学、精密传感与测试、运动控制与机器人、软件技术和精密机械设计五大领域与本行业相关的技术,自主开发了各行业应用技术平台,包括应用于移动终端产品的摄像头、屏幕显示、接近传感器、人脸识别深度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陀螺仪、线性马达、指纹按键、指南针、无线充电、VR 头盔等各类智能测控技术;应用于新能源锂电行业中后段设备如叠片、贴胶、包 Mylar、真空封装、加热静置贴膜等设备的控制技术;应用于医疗、食品等行业产品的高速、高精度灌装技术;应用于硬盘行业、汽车电子电气模组与电子烟等行业的精密零部件、柔性材料高速高精度装配技术等。
去年工博会公司新推出手机中框检测设备、物流分拣解决方案、胶囊饮品贩卖机以及罐装线等,引起客户关注。
未来在医疗、食品行业,公司的高速全自动化灌装技术应用广泛,为 IVD(体外诊断)领域提供试剂全自动灌装设备,在胶囊饮品领域楷体 提供胶囊产品精准度量、分装、焊接封装、包装等一体化全自动生产线。
盈利性预测与估值。我们预计公司 21-22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 3.21、4.23亿,EPS 分别为 0.78、1.02,对应估值 26、20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技术突破不及预期;产业竞争加剧
健帆生物:一季报业绩超预期,核心产品持续放量
事件: 公司发布2021年一季报, Q1实现收入 5.8亿元(+52.8%),归母净利 润 2.8亿元(+53.6%),扣非归母净利润 2.7亿元(+45.1%),经营现金流净额 2.3亿元(+56.9%),业绩超预期。 Q1业绩高速增长,盈利能力维持高水平。公司一季度收入为 5.8亿元(+52.8%), 2020Q1虽略有低基数,但 2021Q1相比 2019Q1收入增长 96.1%仍表现超预 期,主要因“基础业务肾病领域稳健高速增长+海外收入继续放量+肝病低基数 下大幅增长”,归母净利润 2.8亿元(+53.6%),相比 2019Q1业绩增长 118.6%, 主要原因是公司盈利能力持续维持高位。 2021Q1年公司毛利率 85.2% (-0.5pp),基本稳定,四费率合计 27.1%(+2pp),其中销售费用率 19.5% (+1.4pp),预计主要因疫情后销售推广费用适当增加所致,管理费用率 4.7% (-1.5pp),研发费用率 3.6%,相对稳定,财务费用率-0.7%(+1.6pp),归母 净利率 48.9%, 维持高水平。
肾病、肝病、危重症等核心业务持续放量。 肾病领域为治疗刚需,公司产品临 床认可度持续提升,预计 2021Q1实现 40%以上增长,截止 2020年底在全国 范围内已累计开发疗程化(每周一次)灌流患者 5400余名,预计未来将持续 提升使用频次,未来几年肾病领域有望维持 30%以上增长。在危重症领域, HA330、 HA380作为抗疫产品被各国新冠治疗指南明确推荐,预计 2021Q1海 外市场维持高增长,带动危重症业务持续放量。肝病领域 2020Q1受疫情影响 有所承压,但后面几个季度已好转,我们预计 2021Q1在低基数实现大幅增长, 2021年全年有望实现 100%以上增长。上述核心产品持续放量驱动业绩增长。 血液灌流绝对龙头,股权激励常态化彰显公司信心。
公司在国内血液灌流领域 市占率超过 80%,为绝对龙头,随着透析患者增长和公司灌流渗透率提升,仅 肾病领域行业潜在空间超过 70亿,公司有望推动行业持续增长。 2016年上市 以来公司实施了 5次激励计划,已结束的考核期均超预期达成目标, 2021年新 的激励方案考核目标为 2021、 2022、 2023年收入相较 2020年增长 35%、 83%、 150%,复合增速 35%以上,彰显公司核心骨干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预计 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2、 16.4、 22.8亿 元,过去已连续 4年业绩实现 40%以上增长,我们预计未来几年仍将维持 35% 以上的高增长,维持“买入”评级。
42175
森马服饰点评报告:库存清理到位现金流亮眼,期待21年复苏
事件:公司公布 20年报,表观收入 152.1亿元(-21%),归母净利 8.1亿元(-48%),其中 Kidiliz(20Q4已剥离)收入 12.2亿,亏损 5.1亿,剔除Kidiliz 影响,原有主业收入 140亿(-15%),归母净利 13.2亿(-29%)。
具体到 20Q4,Kidiliz 已出表,公司收入/归母净利 57.6亿/5.9亿,表观下滑 5%/增长 144%,若剔除 Kidiliz 的影响(在 19Q4仍并表),原有主业收入/归母净利同比增长 10%/57%,单季度利润的高增一方面来自收入增长,另一方面来自公司在 20年通过促销+控制订单方式实现了存货规模的有效下降,由此 2020全年存货跌价准备绝对值下降至 4.44亿元(2019年为6.19亿元)。
分红方面,公司计划每 10股 2.5元现金分红,分红率 83%。
巴拉为首的原有童装业务流水持平,疫情下韧性凸显,贡献 8成净利流水端:20全年来看,除 Kidiliz 以外的原有童装业务流水与 19年基本持平,其中线上增长 30%+,线下单位数下滑,疫情下展现童装第一品牌韧性,根据欧睿咨询数据 2020年巴拉巴拉品牌在国内童装市场市占率进一步提升至 7.5%;
报表端:20年原有童装业务报表收入 89.1亿(-8%),终端流水表现好于报表收入,侧面体现终端库存消化积极进行中;年末门店数量 5634家,较年初净减 156家,但较年中已有 62家净增,体现良好复苏趋势;毛利率 40.49%(-2.4pp),同比微降主要来自业务结构中毛利率较低的线上销售占比提升,从盈利来看贡献公司约 8成净利润。
森马为首的休闲装业务下滑幅度收窄,逐月恢复中流水端:休闲装全年流水受疫情冲击下滑 25%-30%,其中线上下滑单位数,线下下滑 30%+;
报表端:20年报表收入 49.56亿(-24%),略好于流水,年末门店数量3091家,较年初净减 675家,上/下半年分别净减 504/171家仍处于门店调整过程中,毛利率 35.88%(+0.28pp)。21年公司将通过提升产品有效性(强调功能性、打造记忆度、对重复 SKU 做减法)、推进柔性供应链建设、零售精细化运营(线上发力社交电商及私域流量维护、线下精细化运营)寻求休闲装的竞争力重塑。
电商渠道仍然成为增长主要推力。20年剔除 Kidiliz 后原有业务线上收入57.1亿(+10.2%),线下收入 82.7亿(-25%),线上业务继续蓬勃发展,一方面巴拉、迷你巴拉、森马等品牌在线上客群中势能突出,另一方面公司积极布局电商全渠道,除传统中心电商平台(20年天猫平台 GMV49.1亿)外,20年积极发展直播、内容电商、社交电商多平台业务也提供显著增量。
库存清理卓有成效,带动经营性现金流高增。20年末公司报表库存下降至25.0亿元(同比-39%),接近 2017年末水准(23.8亿),库存绝对值快速下降主要来自 20年以电商为首的积极清库,同时 Kidiliz 的出表也有贡献,经历 1年努力 2020年末报表库存中 1年以内库龄产品占比 77%。也受益存货周转的改善,20年经营性现金流同比增长 166%至 44.6亿元。
盈利预测及估值从 21Q1来看公司零售表现逐月好转,逐步向 2019年同期靠拢,考虑巴拉龙头优势仍然突出,成人装管理团队积极推进货品改革(21Q3新货品上市),业绩恢复值得期待。预计公司 21/22/23年净利润 16.0/18.7/21.3亿,对应估值 17/15/13X,作为行业龙头在当下估值依旧有望受益行业整体的估值修复,维持“买入”评级。
超华科技(002288)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 |
超华科技(002288)净利润(亿元) ![]() |